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优化服务 清除“奇葩证明”

2018-01-28 07:07:3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长期以来,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是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一大堵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政府审批便民系统互联互通,以权力“减法”、服务“加法”激发市场“乘法”,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力和创造力。

改进服务,清除“奇葩证明”,解决群众“办证多、办事难”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信息实现互通共享

“退休证明章、家庭关系证明章、户籍归属地证明章……社区经常为群众开具各种各样的证明,其中就包括一些让群众颇有微词的‘奇葩证明’。”省人大代表、石家庄市新华区宁安街道北新街社区党总支书记郝静说,社区公章几乎成了“万能章”,各类证明都来找社区加盖公章。

“群众与企业之所以要在各部门间跑来跑去,既要证明这个事项,又要证明那个事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壁垒。”郝静代表认为,鉴于此,有必要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情况下,让信息实现互通共享。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大力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办事部门公共服务相互衔接,避免各类“奇葩证明”等现象。

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 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工作方案》提出,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办证多、办事难”等问题。

全省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向“奇葩证明”宣战。唐山市出台《唐山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提出要推行互联网审批改革,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将市行政审批局负责的197项审批事项,纳入互联网审批范畴,确保一次性网上办结。

打破信息壁垒,“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那些必不可少的证明,我们可以采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工作模式,通过信息整合,利用网络共享复用材料。”省政协委员、唐山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葛昌秋建议,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政府可以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完成各部门信息数据的整合,突破部门之间的行政隔阂,促进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让群众和企业“最多跑一次”或者“一次不跑”,“奇葩证明”自然也就越来越少。

深化“放管服”,告别“奇葩证明”

“推进‘放管服’改革,我省各地已经清除了一大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而这些就像是‘奇葩证明’滋生的土壤。”省政协委员、河北权智律师事务所律师马瑶认为,只有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才能彻底告别“奇葩证明”。

“做好‘放管服’关键还在于简政放权,加大行政机关取消、下放审批许可力度,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减少各种不合理的证明事项。”马瑶委员建议,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行政体制改革,减少多头审批,优化办事流程,并提升相关服务窗口服务水平,让群众办事“一步到位”。

新探索已经起步。一些代表委员提到,近日,邢台市发布《关于取消一批民生领域证明材料的决定》,决定取消市、县政府相关部门要求群众提供的医疗费用报销、住房贷款、公积金提取等73项民生领域证明材料。

“减证便民”同时,还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个别部门懒政,缺责任担当也是‘奇葩证明’产生的原因之一。”马瑶委员认为,证明本质上是对所办事项前提条件的确认,但往往被一些部门当成懒政的“挡箭牌”。一方面不乏个别部门缺乏应有担当,向办事人转移责任压力。另一方面也是缺乏风险分担机制的体现。

对此,马瑶委员建议,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让证明从源头上做到“师出有名”,不再由个别部门随意支配,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将提供虚假材料的办事者纳入权责处罚范围,从而减轻行政部门责任压力。  (记者刘冰洋)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