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两会原声】文化惠民如何接地气聚人气

2018-01-30 06:56:3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两会原声】文化惠民如何接地气聚人气

在邢台市桥西区秀兰社区文化家园,艺术教师指导群众排练民族舞。 近年来,邢台市桥西区为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在全区探索推进社区文化家园建设,2017年开展文化活动195场次,文化骨干培训79场次,50余个社区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受益群众50余万人次。(本报资料片)  记者赵永辉 通讯员高晓博摄

近年来,河北省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2017年,全省各级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约10万场,观众人数达5800万人次以上;投入财政资金1400万元启动实施“省会文化惠民卡”项目,发放3万多张卡;深入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并将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纳入2018年20项民心工程。对此,代表委员们展开热烈讨论。大家表示,要不断拓展内容,创新方式,让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途径和百姓需求有效对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更丰富——发力供给侧,进一步充实惠民内容

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持久、艰巨的综合性工程,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文化需求,需要有充沛厚实的文化供给。“这就好比灌溉,唯有水量持续充足才能实现不间断供水。”省政协委员、省文化厅党组书记王离湘在谈到文化惠民工程时说。

2017年,全省各级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观众人数比起往年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相对于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品供给还是显得不充足。

“在基层经常听到的话就是:你们咋不每周来演?”省政协委员、省话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黄平安说,2017年省话剧院下基层演出近200场儿童剧,名叫儿童剧,其实全村老少都来看。“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常年不断档,这是人民群众的深切期待,而要回应老百姓这一期待,还需在文化供给总量和多样性上下功夫。”

对此,代表委员们建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把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把抓文化变为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加强对文化惠民工程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确保形成合力,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更要致力于广开渠道,不断拓展文化惠民内容。

“不平衡,反映的是区域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比如城市文化活动多,而乡村相对较少;不充分,反映的是供给有欠缺,整个蛋糕还未做到足够大。”王离湘委员说,需要采用“两手抓”的办法,一手抓生产,一手抓供应,具体来讲就是“抓创作、多引进”。

据了解,2017年,全省创排了35部舞台艺术作品;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9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举办群星奖获奖作品及优秀作品全国巡演、“冀读经典 阅读习惯”——2017年燕赵少年读书等活动。

“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多样性,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不仅是多样的,还是不断上升的,所以文化供给应该紧跟这种趋势,强化需求导向,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的多样性,让老百姓真正乐在其中。”王离湘委员说。

更健全——聚焦乡村难点,构筑覆盖城乡惠民体系

文化惠民要落到实处,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而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乡镇和农村,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近年来,我省一直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但是还需在完善政策、健全网络、提高效能等关键环节上继续发力,进一步推动覆盖城乡的惠民体系的形成。”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副主席路皓说。

“要完善政策机制,调动基层文化体系建设积极性。”采访中,不少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指出,目前,我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县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有效调动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乡镇文化站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分身乏术,导致文化工作没人抓。建议打破原有运行体制,将乡镇文化机构的管理权限上移,人财物统一归县级文化部门管理,统筹安排、监督考核。

“加大人才培养,让基层文化场馆留得住人。”省政协委员、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寇学臣谈到多年来在基层推广书法的见闻时表示,很多时候,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在基层缺乏文化人才,“特别是偏远乡村,书法、美术、戏曲等领域,都缺乏人才。”他建议,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工作者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开展针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群众文化辅导员和农村文化能人等的业务培训。以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离退休文艺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在农村担任文化指导员或文化管理员,逐步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基层公共文化队伍。

近年来,我省以文化惠民为出发点,加大投入和督导协调力度,目前已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但是与城市设施相比较,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依然不高,许多代表委员建议,基层文化设施尤其是场馆,宜广开大门,和文艺演出、非遗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收藏、文物保护利用、文化产业发展等项目紧密结合,“提高设施利用率,让文化场馆活起来,而不是成为乏人问津的摆设。”

更有效——创新惠民手段,让先进文化惠及更多百姓

“文化惠民工程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措施,才能让公共文化服务与老百姓实现零距离对接。”路皓委员说,这就好比就餐吃饭,有的喜欢中餐,有的喜欢西餐,即便在中餐和西餐内部,不同群体口味也不同,“要以群众的多元需求为突破口,一方面努力创新供给方式,一方面努力培养群众口味,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

从根本上转变自上而下的单一供给方式,要更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还要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长期以来,政府的财政投入多以文化设施建设和直接补助文化企事业单位、文艺院团为主。2017年,省会推出了‘文化惠民卡’,由补贴院团改为直接补贴群众,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省政协委员、省心连心艺术团演艺有限公司经理汪娟指出,老百姓有了充分的选择权,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文化繁荣,活跃文化消费,还能够引导文艺院团等文化机构按照观众需求进行生产创作。

在“单向输送”向“双向互动”的转变中,更要有意识地培养群众的口味和爱好。走进博物馆,不但可以欣赏珍贵的文物藏品,还能够听讲座、看电影、学画画、体验DIY手工制作的乐趣;走进图书馆,不再是单纯读书借书,文化讲堂、相声沙龙、体验活动等满足着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以往,我们热衷于‘送’,但对于基层来说,不仅要‘送’,更要送得巧妙。”王离湘委员指出,文化包罗万象,一旦精品力作和优质服务不能及时占领市场,就会让俗气粗糙的东西充斥社会,所以要积极创新服务手段,及时地“送精品”“送能量”。

他建议,各地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进一步推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全覆盖。同时,要进一步推动流动文化大篷车、流动文化馆、流动博物馆、流动少年宫等新公共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的文化服务。  (记者龚正龙)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