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新时代新作为】黄骅:逐绿盐碱地 打造生态城

2018-04-17 06:22:4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逐绿盐碱地 打造生态城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黄骅生态修复项目探访

按照“引湿地入园”理念建成的黄骅市南海公园一隅。通讯员张宝东摄

仲春时节访黄骅,丽日晴空下林、水交织的小城干净整洁,显得生机勃勃。市园林局负责人王洪港满脸喜色,拿出一块沉甸甸的奖牌向我们展示——去年,黄骅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殊荣,这是国家对黄骅盐碱地生态修复项目的肯定。之前,黄骅市还曾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这对一个处于重度盐碱地带的城市来说,确实是值得骄傲的成绩。

渤海之滨小城黄骅,曾经一片荒凉——大海从这里退去,留下一片盐碱之地,土壤含盐量从4‰到3.5%不等,重度盐碱地含盐量超过一般植物耐受力的极限,甚至有人称这里是“绿色植物禁区”。

如今的黄骅已冲破这一“禁区”,把绿色深植在盐碱地上——走出家门有绿园,走在路上有树荫,离市区不远更有面积已达5000多亩的森林公园、盐生植物园;市区88处公园游园均匀分布,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科学治碱,“遍地白”变“满目绿”

出黄骅市区向东,黄万铁路与津汕高速公路之间南北狭长地带分布着森林公园和盐生植物园。虽然没有高树、大树,但仍能感受到这片森林的气势。根据规划,未来这里将进一步形成万亩林的规模。森林公园内,几名园林工人正在一块树地边沿围埂打埝。“这是为了更好地让树地存水淋盐淋碱,”森林公园管理处负责人田炳旺指着地边的土沟说,“有降水或灌溉时,树地里的盐碱就会渗到沟里来。”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田炳旺说这就是水盐的运动规律。他给记者讲起了黄骅园林人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下控水、中改良、面覆盖、上控高”的“四步克盐法”——抬高种植用地地势并修建排灌系统降低水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表层加覆盖物减少蒸发,适地适树控制树高,“这大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

由于盐碱制约,大规模植树绿化,苗木的选择也非常关键,不但要耐盐碱,还要尽量是根系较浅的侧根系树种。因为盐碱地植树根深反而无法叶茂,根扎深到咸水层树就会干尖、死亡。而树高与根深是成正比的,这也是盐碱地难有高大树木的原因。

耐盐碱树种的选择与驯化在黄骅也是一个不曾止步的工程。在黄骅市采访,记者遇到三位来自河北农大的教师,他们是来察看实验基地的榆树长势的:“我们培育的这些榆树包含9个品种,驯化成功后黄骅又将多几种耐盐碱景观植物。”紧邻森林公园,占地2000多亩的盐生植物园正在持续建设、完善中,园内已有了156种苗木,都是培育成功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植物,而几年前的黄骅,能够种植成活的仅有白蜡、国槐、刺槐、柽柳等少数几个树种。随着今年春天完成其余适种地块苗木栽种和配套设施到位,一座集盐生植物展示和苗木科研、生产为一体,兼具科普、休闲、观览功能的专类公园将全部建成。

截至目前,黄骅市建成区绿地率已达33.79%,绿化覆盖率37.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3平方米。全市正在大力推进盐碱地生态修复和城市园林绿化,努力实现2030年城市绿地率39.06%、绿化覆盖率4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平方米的目标,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湿地入园,“苦咸水”化“明净波”

在黄骅市大大小小的公园、游园采访,那一片片、一处处明净的水让记者印象深刻,浅水处多有芦苇摇曳,平添几分诗情画意。

黄骅怎么会有这么多景观用水?面对记者的疑惑,市园林局副局长刘国栋自豪地笑了:“这是我们黄骅的一大创造——‘引湿地入园’,是节约型园林、节约型城市建设理念的直接体现。”

“黄骅市地处渤海之滨,地下水位高,许多地方不用挖很深便有水溢出,这些‘苦咸水’有自净能力,很适合作景观用水;芦苇更是黄骅分布最广泛的植物之一,耐盐碱,生命力顽强,主要生长在浅水区。”刘国栋告诉记者,黄骅市在园林城市建设中秉持自然、生态、节约理念,许多公园、游园的水景就是依势就形,对旧有坑塘、湿地稍加改造建成的。

站在黄骅市西入口附近的南海公园观景桥上四望,165亩的水面十分开阔,近岸浅水处长着不少枯黄的芦苇,取土垫高的岸上,一些树木在风中伫立。“这个公园占地525亩,原是一片废弃砂石料场,地势低洼、杂草丛生。” 黄骅市园林研究所所长张祺超介绍说,公园保留了原有坑塘,扩挖后形成现在的湖面,湖边自生芦苇,岸上高处植树,形成了这片颇具自然风韵的景观。这个公园如今已成为黄骅市最受市民喜欢的公园之一。

通过“引湿地入园”的方式,黄骅市建设了石碑河南排河两河景观带、湿地公园、海华游园、地坤湖公园等,形成了盐碱地上独特的湿地型园林景观。作为今年黄骅市谋划的重点园林建设项目,纵贯市区西部的黄北排干渠沿岸绿化工程已经报批,“引湿地入园”建设方式将在此项目建设中再展身手。

生态惠民,“臭水沟”成“小游园”

黄骅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变的不仅是“面子”,更是“里子”。黄骅镇楼东村、楼西村、坑东村交界的六道嘴的变迁堪称一个黄骅版的改造“龙须沟”的故事。

67岁的楼西村村民贾兆月一直在此居住,说起这里的变化不由地激动起来:“这里原是一个接纳四方来水的坑塘,常年臭气熏天,夏季蚊蝇成团。”老贾指点着周边的景色让记者看:“现在变化太大了!岸边国槐、白蜡、绿竹、观景石、木制廊道、文化墙一应俱全,成为了一个小游园。”他说,那些沟并没有填,而是在进行雨污分流后埋到彩砖甬道下面去了。六道嘴变美了,居民们吃完饭都愿意出来在这里走走,原先搬走的居民看见环境变得这么好,又搬回来住了。

因“绿”受益的不只是六道嘴的居民。在黄骅湿地公园,商业系统退休职工刘先生正带着外孙子游玩。他住在不远处的大学城小区,建湿地公园之前很少来这里,现在经常出来转转。从小就在此居住,刘先生对黄骅市的变化感受也格外深刻。“不能说‘变化大’,应该说‘变化太大’!现在黄骅市变绿了,变美了,可以休闲观览的地方多了很多。光这一片儿,湿地公园路对过是春熙体育公园,再往北有石碑河南排河两河景观带”,他说,城市美了,感觉市民的文明程度也提高了。

播绿不只在城市,围绕绿色廊道建设、水网绿化、农田林网建设、村庄绿化、沿海防护林建设以及大方大片造林,黄骅市的绿色正在不断延展,绿量正在大幅提升:今年将完成沿海防护林项目任务2万亩;对大浪淀排水渠、六十六排干等11条骨干河渠,将整体规划、统一绿化;羊二庄镇万亩生态林带已完成土地流转,常郭镇正加力打造李子札千亩果品生态观光园……

黄骅市执着逐绿,绿色也正给黄骅带来更大的回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得到了更生动的诠释。曾经有一位外商来黄骅考察投资,因这里“树没几棵、草没几片”,导致项目搁浅,前几年再来黄骅,项目不到一个月就签约落地,总投资达4亿元。如今,黄骅市已成为投资、发展的热土,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凤栖黄骅,一批国内外名企业、大企业也正纷至沓来。(记者张岚山、戴绍志)

记者手记

两本“绿色”账,算得都精彩

采访黄骅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一个突出的感受是这里有两本“绿色”账,一本做加法,一本做减法。

做加法的是“生态价值”账。在盐碱地上建园林城市,就绿化成本而言,要比非盐碱地带高很多。现在,在市区形成乔灌草绿地景观,每平方米平均成本在200多元,公园建设每平方米的投入则要达到400-600元。仅近三年黄骅市累计投入绿化的资金就达30亿元。黄骅市进行盐碱地生态修复并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投入不可谓不大,但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面前,他们没有犹豫,而是持续投入,一任接着一任干,终于打了个生态建设翻身仗,也为黄骅市的投资环境夯实了基础,加了分,也才有了今日名企、高校竞相落户黄骅市的喜人局面。

做减法的是“节约建设”账。建设节约型园林、节约型城市理念贯穿到了黄骅市盐碱地生态修复和园林绿化的各项具体方案中。冬枣树进了绿化带,苜蓿、马莲代替了草坪草种;不用种,浅水坑里自己就长的芦苇、往地下一挖就有的苦咸水都成了园林绿化的主力资源。包括“引湿地入园”等一系列生态建设方法,节省了投资成本,又突出了本土特色,保持了原地理生态,还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说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又利用了自然”。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节约建设”账更是一个“综合”账,在生态产品的设计上,黄骅市始终围绕 “以人为本”,实现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以绿色发展理念开展生态修复和园林绿化事业,黄骅市的这两本“绿色”账,算得都很精彩。(张岚山)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