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聚力就业扶贫,为贫困群众拔穷根

2018-04-19 10:52:0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扶贫先扶志,脱贫靠自身。河北省部分政协委员和政协参加单位认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应解决好就业这个根本问题——

聚力就业扶贫,为贫困群众拔穷根

日前,河北省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提出,举全省之力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从打赢到打好打赢,意味着更重视脱贫质量和水平。

如何提高脱贫质量和水平?河北省部分政协委员和政协参加单位就此展开热议。大家认为,脱贫攻坚正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先扶志,脱贫靠自身。实现稳定脱贫,必须切实解决好就业这个根本问题,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扶贫之路。

加强技能培训,增强造血功能

走进阜平县台峪乡井儿沟村21岁女青年段梦安的家,110平方米的砖瓦房整洁敞亮,尽管室内装修简单,但对她57岁的父亲段新社来说,相比过去的石头房,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梦安是阜平职教中心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的,如今在深圳比亚迪汽车公司工作。家中的一切开销都靠她。”段新社说。

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通过普通教育进入不了大学,往往陷入打工没技术、创业没门路、务农没出路的窘境。等待他们的,是和父辈一样受穷。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成为当务之急。

段梦安曾经就读的阜平职教中心梦翔汽车培训基地,是由在当地扶贫的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协调中国一汽、上海汽车等企业于2013年开办的。在这里,学生要进行为期2年的学校培训和1年的车企实习,毕业后,学生可选择到车企工作,也可选择自己创业。

截至2017年,梦翔汽车培训基地累计完成招生26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868名。2013级、2014级1258名学生全部到汽车企业、4S店实习就业,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成为区域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的重要平台,基本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就业扶贫质量,必须从技能培训抓起。

“要根据各贫困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技能培训和产业项目引进,宜农则农、宜工则工。”民建省委认为,各级政府应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分类分批组织他们参加护工培训、保姆培训等各种初级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进入城市就业的基本技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从“卖苦力打工”到“凭技能吃饭”的转变。

“加强骨干示范性农村职业学校建设。”魏宣利委员提出,要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以县为单元,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建立一所规模比较大、培养能力比较强,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密切联系的骨干示范职业中专,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的实用实训基地,增强学校的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保障农民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创造条件。

借力电商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近日,记者在赞皇县华润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电商物流部看到一派忙碌景象:十多名工作人员正把大枣、核桃、枣夹核桃等农副产品装箱打包,码放整齐等待运输车的到来。

“以前俺们这儿核桃、红枣产得多。但销路成了问题,自从有了合作社,俺们再也不用愁卖不出去了。”贫困户杨瑞珍一边装着快递箱一边说道,“在这里打工,挣工资,我每月还能有2000元收入。”

近年来,赞皇县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互联网”模式,让大枣、核桃、蜂蜜等当地特色农产品“飞”出了大山,卖到了全国各地。

如果说特色产业的发展为赞皇拓宽了脱贫增收之路,那么电商的发展则为赞皇的困难群众架起了一座就业桥。

“去年,全县电商的销售额达到了2.1亿元。农副产品、民俗产品等网络销售额达1.4亿元,801户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谈到赞皇县的电商发展,县委书记冯立业自信满满。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于有效激活农村市场、推动农民增收、带动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提升农村电商产品品牌效应,带动贫困群众通过电商增收致富。”民建省委建议,促进农企合作,培育农村电商产品自有品牌。支持农业经营企业整合农林果等产品资源,积极开发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产品走上品牌化、市场化、系统化电商销售的道路,提升产品品质、价值和知名度,打造本地产品自有品牌,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企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脱贫。

发展农村物流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民建省委呼吁,加强农村尤其边远地区公路建设,积极改善道路通行状况,着力打通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农村快递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引导电商物流资源进行市场化整合,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提高冷链运输能力。支持邮政、快递物流企业等合并成立专门的农村物流服务公司,建立分拣中心,统一登记,集中送递,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带动贫困地区人口就业。

“根据当前农产品电商运营状况对电商人才的需求,改进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系统培训农产品电商基础、发展形势及网络营销等知识和技能。”民盟省委建议,采用集中面授、网络视频等形式,也可以组织相关参训人员到典型企业和农户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实地交流,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弥补农村电商人才缺口,拓宽就业渠道。

完善政策支持,激发帮扶动力

“金鸡”“金牛”……这并不是珠宝店里金银饰品的名字,而是威县探索出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国企融资建厂、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租赁经营、贫困民众共享、集体经济受益”,这是威县引进的北京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项目。该项目共涉及4乡镇126村的4424名贫困人口,可为贫困村提供1038个就业岗位,每年每名贫困人口增收3万元。目前,“金鸡帮扶”模式正在全国进行推广。

借鉴德青源“金鸡”模式,威县依托君乐宝集团建设第三牧场和奶源深加工项目,开创“金牛”模式,走出了一条扶贫产业规模化、资产经营品牌化、利益联结稳定化的“三化”同步脱贫之路。目前已带动贫困户562户、1415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近年来,在我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中,涌现出多种新型扶贫模式,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截至2017年底,我省1004家民营企业(商会组织)在108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了对口帮扶,产业扶贫投入资金9.35亿元,探索出一批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在发展产业、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支持和引导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是我省实现高质量扶贫的关键。

着力营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张京红委员呼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激发起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优化企业在贫困地区的产业投资,实现企业自身发展与受帮扶地区群众互惠共赢。不断增强参与扶贫企业的社会荣誉感,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表彰活动,推动帮扶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加强对参与帮扶企业的政策扶持,激发企业帮扶动力。张京红委员认为,应加大资金层面的倾斜和支持。整合利用支农和扶贫资金,通过税收、贴息和资金补贴等形式,支持参与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的民营企业发展。建议成立民营企业扶贫产业基金,为参与帮扶的中小企业提供支持。(记者高原雪)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