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我的老四奶奶抗日英模侯敬华的故事

2018-05-21 11:40:3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冀中平原饶阳县有一个南善村,在村子的南部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刘家车道”,这里就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有过光荣历史的我们“刘家院子”。

据老人们讲,我们“刘家院子”在民国时期有十几户人家,分居在车道两侧,占了大约半条街。当时,在街道南北各建有一个大梢门,晚上大门关闭后,内宅十分严实安全,一般人进不去。正因为院子比较大,宜驻宜退,便于同来犯之敌周旋,加上这里的群众发动得早、基础非常好,1947年春至1948年底,解放军冀中军区司令部曾迁移到这里,朱德总司令在此短暂屯驻并指挥了著名的解放石家庄战役。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我们“刘家院子”一个大家族,涌现出刘占鳌(我的堂叔)、刘文寒(我的族爷)、刘占庄(我的堂叔)三位英雄烈士,还出现了一位远近闻名的抗日女英模——侯敬华,这是很值得我们晚辈引为自豪和骄傲的。

侯敬华是我爷爷的四婶,即是我的老四奶奶。作为刘家的后人,我从小就知道她是中共老党员,并在与她30多年的亲切交往中,耳濡目染了她在和平年代的革命风范。但我对她在战争年代的事迹的了解太肤浅了,可以说只是粗线条的一鳞半爪。只是近年来,为了探寻她的革命事迹,我有意通过向村里老人了解、向饶阳县有关领导询问和查阅《饶阳县志》、《饶阳党史资料》等,才逐步得到了她许多真实而生动、鲜为人知而又非常珍贵的英雄事迹资料,从而才能比较完整地勾勒出她不平凡的抗日女英模的光辉人生。

侯敬华出生于1896年,卒于1993年。她早年丧夫,很早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1937年,共产党、八路军在冀中发展党的组织和革命队伍, 她第一批加入了共产党,并担任饶阳县南善村党支部委员、村第一任妇救会主任,动员组织妇女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在动员参军时,她以身作则,带头送唯一的儿子参加八路军;在日寇疯狂的“五一”大扫荡中,她临危不惧,多次勇敢救护八路军伤员;在日寇盘踞的最残酷岁月里,她舍生忘死,为县、区工作人员秘密挖地洞、筑暗堡,站岗放哨,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一九四六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光荣地出席了饶阳县召开的劳模大会。

深明大义送子上前线

1938年,抗日救国的农会、妇救会和民兵等组织在当地建立起来,到年底又建立了抗日救国民主政权。当时,八路军主力一二O师也已到达这个地区。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大八路军和游击队。动员参军是一件艰苦细致的工作,侯敬华深知在战场上随时都会牺牲,但是为了民族的抗日大业,她毅然动员自己年仅十五岁的独生儿子刘文寒参加了八路军,为当时和后来动员更多的人参军起了积极的带头作用。儿子参军不久,部队回驻该地区,经部队领导允许,刘文寒回家和一个名叫刘廷芳的女青年结了婚。儿子返前线后,侯敬华和儿媳一起生活,在她的教育影响下,儿媳思想进步很快,和她一起做了许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儿子刘文寒后来牺牲在了抗日战场上,时任冀中军区十六团的排长,不足二十岁。得到儿子牺牲的消息,侯敬华曾带儿媳到河南郑州去认领尸体,她们拿着脸盆和毛巾,给牺牲的烈士们一个个擦洗身体,让烈士们一路走好,但最终也没能找到自己的儿子。从此,她和儿媳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各项抗日工作中。

机智勇敢救护八路军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最残酷的阶段。5月1日,在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下,日军纠集日伪军五万余人,出动坦克、汽车几百辆,并在空中飞机的配合下,对冀中八路军、游击队发动了铁壁合围式、空前野蛮残酷的著名“五一大扫荡”。这次扫荡,日寇以保定市及饶阳、高阳、深州、安平等几个县城为中心,出动大批日伪军向抗日游击区步步蚕食,实行了灭绝人寰的“烧光、杀光、抢光” 三光政策。一时间,富饶的冀中平原上狼烟四起,“村村在燃烧,处处挂白幡”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我冀中主力跳出敌人“铁壁合围”包围圈,地方部队和后勤机关也化整为零,有的分散到村。这时,饶阳县武委会把上级分配的两个十五六岁的女抗日先锋队队员交给侯敬华照顾。侯敬华觉着在家里不安全,就把两人送到村外菜园掩藏起来,白天藏在麦地里,晚上睡在小屋里。她每天装作到菜园里劳动或拾柴禾给她们送吃送喝,并定下用叫鸡的声音做暗号,等到敌情稍有好转,才将两个女抗日先锋队队员安全转移。

在敌人疯狂“扫荡”期间,侯敬华在村边看见一个身穿灰军服的八路军小战士正在寻找藏身之处,她立即把这个小战士领到家中掩护起来。藏在什么地方呢?她急中生智,把炕上铺的破席卷成圆筒,叫那个小战士躺进去。结果敌人到她家多次搜寻,没有发现这个破席筒里卷着小战士。等到天黑敌人停止了搜查,她才急忙给小战士做了吃的,并让小战士换上她儿子的旧衣服,连夜把人送走了。

还有一天,她见一个身穿军服的八路军藏在村边的柴禾堆里,天黑后她把他叫出来,给了吃的。但这个同志受了伤,走不了。怎么办?敌人天天来搜查,在家里又不行,她就把儿子的旧衣服给他换上,把他搀到村外自己的菜园里。她每天上下午到园子里劳动,给这个伤员送饭(两个抗先队员没走时同时给三人送饭),直到伤势见轻能走动了,才把他送走。

舍身忘死甘当堡垒户

“堡垒户”,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斗争环境极端残酷的情况下,觉悟群众舍身忘死、隐藏保护共产党干部和人民子弟兵的住房关系户,是保护和积蓄抗战力量的基地。日本鬼子“五一”扫荡后,环境更加残酷,适应对敌斗争形势的发展需要,当地广泛开展了地道斗争。为了帮助饶阳县六区区委书记赵来雨和代理区长王学开展对敌斗争, 侯敬华婆熄协助他们在自己家挖了一个可以在洞里开会、能打能走带翻口的地下堡垒,洞口在西屋炕箱子上,是个活洞口,进洞后可以自己把它盖上。依靠这个地洞,县委在她家建立起一个地下交通站,六区区委“五一”扫荡后集中召开的第一次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从此,她家便成为县委、六区区委及冀中导报社的联络站和堡垒户。有时县委也在这里召开会议,许多干部常住她家。只要住了人,她和儿媳白天以在门口做针线活做掩护,轮流站岗放哨。即使夜间也很少睡安稳觉,常常鸡叫两遍就不睡了,专听有什么动静,全力保证安全。

1943年6月10日,县委组织部长刘星同志召集二、六两个区的干部会议,二区参加人是刘崇臻(即刘占鳌),郝子民(即李清),六区是赵来雨(即张敏)和王学。散会后,刘星同志下半夜就走了,刘占鳌因家就在刘家大院里也回家了, 其余干部就合衣睡在侯敬华家里。由于汉奸出卖,当晚,敌人组织了一个鬼子小队、一个保安团中队,还有骑兵共两百多人,在密探的带领下偷偷摸进南善村。敌人迅速包围了刘家院子,占领了房顶,封锁了刘家大院的所有出口。因晚上家里住了人,侯敬华一直未睡。天还不明,她忽听街上有乱嘈嘈的脚步声,她向门外一看,见敌人已经把住门口了。她用秫秸伸进屋里把睡觉的几位同志叫醒。大家知道这是有敌情,就先后进了地洞。敌人进来后,就是找八路、问洞口在哪里,侯敬华临危不惧,面不改色地沉着回答:“没有。”敌人用刺刀对着她的胸口,她依然坚定地回答“没有”两个字。敌人不甘心就到处翻腾,后来就乱挖乱刨,一直折腾到午后才撤走。敌人走后大家出来一看,院里的地被挖了一尺多深。事后侯敬华讲:“事再大也要沉住气,别害怕,那天要是我一胆小,脸一变颜色,就会被敌人看破了。”那天,刘占鳌在家中也被敌人包围,他从家中冲出来向南跑,边跑边向敌人打枪,跑到村西南的赵家坟上身受重伤,被日伪军重重包围,战斗至最后一刻,饮弹壮烈牺牲了。

为了党的利益和抗日救国的事业, 侯敬华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1942年,人祸又遇天灾,到了伏天才下雨,人们只能种点荞麦、萝卜和蔓菁,收成很少,生活极端团难。侯敬华婆媳俩借邻家水井,浇水种了一亩玉米、萝卜、蔓菁,她自己省吃俭用,吃糠咽菜,把省下的粮食、蔓菁让给同志们吃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原先受到她保护后来走上领导岗位的领导同志前来看望她,亲切地称她为“侯大娘”,有的称她为“沙奶奶”,有的称她为“子弟兵的母亲”,有的称她为在战争年代像劲松一样巍然挺立的好妈妈。虽然常有同志来看她,但她究竟保护过多少革命同志,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她说,当年来人流动性很大,有的住几天,有的来一天就走了,记不住姓名了。

纵览侯敬华历经艰难岁月而不凡的一生,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国家危亡时的民族大义,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不怕牺牲的革命情怀,坚贞不屈的斗争意志, 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都是值得我们晚辈好好学习、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献血换来的,也是有无数侯敬华一样的广大人民群众无私支持的结果。时代在进步,事业在发展。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宗旨,以民为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刘万玲)

责任编辑:苏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