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博物馆:“热”起来更要“活”起来

2018-05-24 05:32:3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博物馆:“热”起来更要“活”起来

5月20日傍晚,等候参与河北博物院“非遗之夜”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的观众,早早排起了长队。  记者赵杰 摄

[阅读提示]

谁能想象,曾经“高冷”的博物馆,竟然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景象——在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和5·18国际博物馆日,国内许多知名博物馆门前大排长龙。

这个给人灵魂以滋养的地方,正在成为新的热门“打卡地”。

同时,随着博物馆展陈和宣介方式的创新,古老的文物也在摒弃人们印象中的呆板形象,变得越发鲜活。

在这轮博物馆热中,河北省博物馆呈现出哪些新面貌?借势公众的参观热情,博物馆如何实现由“热”变“活”?

让参观博物馆变得更有趣

博物馆:“热”起来更要“活”起来

借助多样化的电子显示设备,博物馆正变得有趣起来。 记者赵杰摄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下午6时左右,石家庄市民刘永峰和6岁的儿子童童通过扫描河北博物院官方企鹅号二维码,开始兴致盎然地在手机上观看起当天河北博物院举办的“博物馆日主题活动”直播回放。

“博物馆变得越来越有趣了。拿相声版《长信宫灯》来说,古老的文物让两位讲解员用轻松诙谐的语言一讲解,好像也变得‘萌萌哒’了。”因为活动当天正值工作日,刘永峰和童童不能亲临现场,但借助网络视频,父子俩同样享受了身临其境的乐趣。

看童童一边目不转睛盯着视频一边哈哈大笑,刘永峰说:“听说接下来的活动还有博物馆之夜、特色展览等,光看名字就觉得好玩,我们也都报名预约了。”

不仅是博物馆日,即便平时,父子俩对逛省博也情有独钟,“展厅里有很多半米多高的电子触摸屏,上面设置了很多问题。每次来,孩子都要求先看问题,再去找答案。答对了,他特别有成就感。”

有趣的形式,多渠道的传播,不仅使童童成了博物馆的“铁粉儿”,也颠覆了刘永峰的固有印象。在他的印象中,以前的博物馆永远都是“灯光昏暗、文物冰冷摆放”,一副充满距离感的样子。

可现在,他感觉参观博物馆正变得“有趣起来”。

不过,相比小朋友感觉到的“有趣”,刘永峰对这个词有着更加全面的理解,他形容博物馆“正给人们带来全面的审美体验”。

的确,不论是主题内容、表现形式,还是科技含量和艺术感染力,近年来我省博物馆都有了大幅提升。

第一次来到定州市博物馆,很多人都会被博物馆的外观所惊艳。这座建筑以“中山国文化”为依据,用现代化的建筑语言重新诠释了台地、斗拱、坡屋顶等建筑元素,层层叠叠的飞檐斗拱尽显博物馆的深厚底蕴和恢弘气势。

对美的追求,从整体的建筑一直细化到一件文物的摆放、一个展牌的设计。

“展陈并不是简单地把东西摆上,而是要经过一番精心设计,背景、灯光、文字、图片和文物的组合等都要通盘考虑,甚至包括展牌的大小。”定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杜会平介绍,以博物馆的北朝佛陀展厅为例,由于这个展厅的文物材质主要为定州白色大理石,所以布展时文物的展示底座颜色便选择了深灰色,用来突出白色的展品。

此外,对于几个重点展示文物,展厅的一面墙上还特意打造了几个佛龛样式的独立展位,营造出浓厚的佛教色彩。

正是随着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省博物馆屡获殊荣——5月18日,河北博物院荣膺“2018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此前,其常设陈列《大汉绝唱——满城汉墓》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作为唯一县级博物馆的展览项目,蔚州博物馆的《代蔚长歌》陈列展览斩获第十四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不过,在这些专业手段之外,令人颇有感触的还有博物馆的服务。

“以前要是不请讲解,一个博物馆参观下来大多是走马观花。可现在来参观,想没收获都难。”刘永峰说,不仅馆内众多的电子显示屏会循环播放相关文物的讲解短片,博物馆的志愿者们也会给大家详细讲解,“现在省博还推出了一款微信小程序‘博物官’,用手机给文物拍个照,就能获取详细的文物信息。”

博物馆尝试用更有趣、更接“地气”的方式,让一贯“高冷”的形象变得更有亲和力,公众也对博物馆投以前所未有的热情。

2017年,我省博物馆年参观人次为2936.81万,虽然相较全国来说不算高,但与省内往年相比,近两年每年递增200多万人次。其中,河北博物院实现了建馆64年来首次年度参观人次超百万,达111.7万,比2016年增长62%。

公众的参观热情,同样点燃了博物馆的创办热情。

“我省现有的登记在册的博物馆、纪念馆共136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01家,非国有博物馆35家。”省文物局博物馆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随着民间收藏的火热,非国有博物馆正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仅2017年,我省非国有博物馆就增加了20多家。

让特色博物馆走出“深闺”

形态各异的蜘蛛、五彩斑斓的蝴蝶……5月20日上午,河北大学博物馆里一番热闹的景象,熙来攘往的参观者穿梭于这些特色展品间,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这是我们组织的‘博物馆与昆虫文化’主题活动,既是庆祝国际博物馆日,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博物馆的特色。”河北大学博物馆馆长张锋介绍,作为国内高校收藏昆虫标本最多、范围最广的博物馆之一,河北大学博物馆内珍藏的干制和液浸的昆虫和蛛形动物标本有150多万号,而这也是他们最具特色的展品。

其实,我省不乏有趣的特色博物馆,它们主要为高校或行业博物馆。这些与高校学科或行业特色相关的重量级陈列,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展陈着一具珍贵的恐龙化石——不寻常华北龙,它是目前我国乃至亚洲发现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晚白垩世蜥脚类恐龙化石;在河北经贸大学,展陈的2000多张泛黄的老发票,静静追溯着我国发票的前世今生;石家庄人民警察博物馆内,一件件老物件记录城市人民公安初创历程;河北钱币博物馆的一枚枚货币,串联起河北这块古老土地的货币历史……

这些拥有鲜明特色和主题的博物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去年的开放日,5天就来了5000多人,由于人数太多,休息区的沙发都坐坏了一个。今年更火爆,仅5月19日一天,就来了1800多人。”张锋笑着说。

不过,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这些特色博物馆一度面临“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

石家庄市民张欣是个“博物馆控”,尤其对特色博物馆感兴趣,每次出门旅游,她总是提前搜索,把参观当地的特色博物馆纳入攻略。不过,令她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博物馆不怎么宣传,很多人都不知道。”有次听人提到省会一个很有意思的行业博物馆,张欣正打算带孩子去,在网上一查才知道,“人家只接待团队参观,而且还得提前预约。”

对此,有专家表示,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或行业博物馆都是由本单位或机构管理,受人员、资质、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这些博物馆尚不能实现全面开放,也是情有可原。不过,作为社会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希望这些单位能对博物馆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博物馆的投入和宣传力度,扩大本单位或机构回馈社会的多元性。

如何让特色博物馆这片有待发掘的“秘密瑰宝”,被更多的观众“一睹芳容”?国内外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方法。

近日,甘肃省教育厅决定,15所本科高校免费向社会开放博物馆、校史馆等场馆。而在国外,很多高校博物馆已经建立了便捷的数字化博物馆进行数据共享:耶鲁大学公开了学校博物馆收藏的25万个艺术品图像,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也与美国休斯顿的梅尼尔收藏博物馆合作将艺术家档案数字化并公开。

让博物馆资源“动”起来

博物馆:“热”起来更要“活”起来

5月20日晚,河北博物院举办“非遗之夜”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参与活动的观众坐满了展厅。 记者赵杰摄

让博物馆“活”起来,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促进博物馆馆藏资源“动”起来,即不断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让馆与馆之间的文物多多“流动”,让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多多“苏醒”。

在这方面,我省博物馆正进行着积极的尝试。

今年初,由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联合策划主办的《金玉满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同日开展。三地博物馆携手献宝,让观众大开眼界。

在加强博物馆资源互动方面,很多地方博物馆早已行动起来。涿州博物馆借助区位优势,仅2017年就和北京联手举办了两次展览。

“这样的展览为涿州博物馆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高人气,不仅吸引了涞水、易县、廊坊的参观者,连北京的都来了,现在我们每天的参观人次能达到五六百。”涿州博物馆原馆长杨卫东介绍。

在文物资源走出河北、跨地区流动的同时,很多沉睡在库房的珍贵文物也在“苏醒”。

唐代双鸾衔绶纹铜镜、元代龙螭纹青玉洗、清代青花莲纹赏瓶……2017年12月9日,“撷珍·邂逅——河北博物院典藏文物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共展出从河北博物院24万件馆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80件珍贵藏品,不少首次与公众见面的珍贵馆藏让观众大呼过瘾。

博物馆的真正价值,不在拥有多少馆藏,而在如何用这些馆藏传播文化,以史为鉴,启迪后人。在我国,馆藏文物利用率低一直是个难题。

2013年,国家文物局对央地共建的9个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出率进行统计,其中最高的不足5%,最低的仅1.2%。而个别新建的市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少得连一个基本陈列都充实不起来。

“博物馆的展陈,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增加馆与馆之间的馆藏交流或使馆藏资源‘重见天日’,能为博物馆注入新鲜的活力。如果只是固守基本陈列,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博物馆的人气自然高不起来。”杨卫东说。

对于馆与馆之间的合作,省文物局博物馆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京津冀三地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对于人员素质和布展、策展水平相对处于劣势的我省博物馆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如今,三地博物馆间的合作正在全面推进。5月15日,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创新发展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并签署了《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创新发展合作协议》。

让博物馆资源“动”起来,不能忽视博物馆尤其是基层博物馆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作为投入驱动型机构,基层博物馆的经费匮乏问题为业界所关注。

据了解,我省现有的130多家博物馆中,免费开放的有110多家,其中被纳入中央免费开放政策补贴的博物馆只有54家,而且补贴金额还是2008年的标准。加之本地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很多博物馆的开放属于勉力维持,其硬件设施、人员素质等难以达到新的要求,而这些又进一步制约着博物馆的策展、布展能力。

“资源的不对等,使很多基层博物馆在馆与馆的交流中处于劣势。”对此,有关专家表示,让基层博物馆真正参与到互动交流中,一方面需要各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需要更多配套政策的探索。比如,探索如何将开放资金的发放与博物馆发挥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挂钩,以实现免费开放资金的有效利用等。

杨卫东认为,对于各种资源相对匮乏的基层博物馆来说,要获得馆际交流的机会,还是要尽量根据自身的条件合理设定目标。

杨卫东经常登录中国博物馆协会展览交流服务平台,从中寻找“外援”机会,“比如云南的博物馆在张家口办完展览,往回撤时可能会在沿途再找几个展览点,这就是我们合作的好机会。”

不过,杨卫东透露,“免费”是他挑选展览的一个硬指标,“有的展览收费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我们就不会考虑。”在鼓励地方博物馆积极寻找机会的同时,作为河北省博物馆学会的常务理事,杨卫东也呼吁上级博物馆更加重视与基层博物馆的联系,并增强资源共享力度。

对此,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曾呼吁,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博物馆之间加大合作的同时,博物馆与考古发掘单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甚至企业之间也应该加强联合协作。同时应该加大与地方博物馆的联系,按照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不求所藏、但求所展的原则,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促进藏品借展和重要展览巡展常态化、制度化、机制化。 (记者 周聪聪)

■相关

数字博物馆,足不出户看文物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在家“逛”博物馆,足不出户感受文物魅力?

借助最新的数字技术,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古老的文化遗产,已不再只是梦想。

近日,在石家庄铁道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所,记者便体会了一把足不出户“逛”博物馆的乐趣。

打开该所为定州市博物馆量身打造的数字博物馆页面,在全景漫游系统里,这座数字化的定州市博物馆完全还原了实体博物馆各个展厅的布局和展陈,电脑上的鼠标就如同人的脚步,让参观不受任何限制,如果对哪个文物感兴趣,只需“驻足”观看。

定州市博物馆展陈着一件掐丝镶嵌金辟邪,这件展品形似虎,作昂首阔步状,采用焊接、掐丝、缠绕技法制作。身体以金片捏制成型,角、尾为粗金丝上缠绕细丝,全身零星镶嵌红玛瑙、绿松石,体表满饰密集的金粟粒。即便是如此高难度工艺的文物,在数字博物馆里,辟邪身上凹凸的金粟粒,以及金属和宝石不同的质感和光泽,都被高度还原,丝毫不输实体参观的视觉体验,甚至真实质感体验更强,因其可以真三维无限放大不失真。

“数字博物馆,是将整个博物馆环境制成3D模型,参观者能在虚拟的博物馆中随意游览,不仅能观看馆内各种藏品的三维仿真展示,还能查看各种藏品的相关信息资料。”石家庄铁道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所所长王晓芬教授介绍,除了在实体馆内常见的配合藏品展示用的各类电子终端外,数字博物馆的概念还包括研究所为定州市博物馆研发的这种适用于网络和移动终端的虚拟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打破了参观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王晓芬介绍,现在开发的定州数字博物馆,可以适应目前各类主流移动平台,无需下载任何插件,便可以随时随地“参观访问博物馆”,寓教于乐,互动访问,集知识性与娱乐性于一体,最大限度为参观者提供了方便。

王晓芬介绍,数字化也使参观者享有了很多在实体博物馆没有的“特权”。在实体博物馆参观,文物和参观者之间永远隔着玻璃罩。在数字化的定州市博物馆里,参观者只需动一动鼠标,上文提到的辟邪便能够进行360度旋转,就连腹部都能一览无余,即便是盖着盖子的罐子,点击相应操作盖子就能自动掀开,罐内底部的印章也能清晰可见。

数字博物馆大大增强了参观的深度。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是定州市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在实体馆中,透过玻璃柜,玉座屏上的东王公、西王母等图案非常不容易辨识。但是在虚拟博物馆里,我们不仅能静静欣赏这件文物的全貌,轻点鼠标,玉座屏上的图案,如西王母、东王公、神兽、羽人等还可以进行虚拟拆解,并且每个图案还进行了相关知识解读。

此外,在满足人们好奇心的同时,数字博物馆也为文物提供了创新性的保护手段。

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定州静志寺的塔基地宫平时谢绝游客参观,但在定州市博物馆的数字化系统里,我们可以毫无障碍地进入塔基地宫,地宫里瑰丽的壁画和年代久远的陈设尽现眼前。

“真实度的呈现和解读深度,是评判数字化项目优劣的标准。”王晓芬介绍,定州市博物馆是我省博物馆数字化的试点,虽然在国内来说,我省博物馆数字化着手时间不算早,但科研院所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是不逊色于国内前沿水平的。

定州市博物馆的数字化项目仅是一个起点。按照规划,我省将推进河北文物信息数字化共享平台建设暨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建设项目,项目拟整合全省的重点文物,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河北重点文物信息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全省文物信息数字化服务水平,推动文物资源创新利用,发挥文物资源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文/记者 周聪聪)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