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我们家的报国故事:我的爷爷杜印华是英雄

2018-06-01 11:13: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我的爷爷杜印华。照片由作者提供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形象,从孩提时代起,我心目中的英雄不只是那些伟人,还有我的至亲——爷爷杜印华。爷爷是看着我出生的,陪伴了我的童年、青年、中年,我也看着爷爷从中年走到暮年、到去世……爷爷走了,走得很安详,没有什么遗憾,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讲给我们的英雄故事和传承下来的严谨家风却一直影响着我。

爷爷生于1928年,兄妹三人,在家排行老三,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爷爷1947年入伍当兵,在河北省邯郸县贾堡村报名,经过审查,到邯郸县河沙镇集合跟部队南下。爷爷是刘邓大军的兵,参军时部队番号是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第十六旅46团,第六纵队经历几次整编、整合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驻地南京,1985年称为第12集团军)。2009年,我买了一本名叫《利剑出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集团军纪实》的书,里面主要记录了第六纵队从组建到参加各类战役的情况,我给爷爷讲了书里的一些细节,爷爷说就是他曾经所在部队的战斗经历。

2015年国庆节期间,我带着爷爷奶奶去涉县129师纪念馆参观,也是完成爷爷的一个心愿。在参观129师司令部旧址及展览室期间,爷爷详细观看展览室墙上标有129师下辖纵队、旅团番号和司令员、旅长、政委姓名的展板,从时任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逐个给我介绍。他回忆:刘伯承、邓小平本人衣着朴素,一点也没有架子。爷爷说,他南下之前129师就整编了,改为晋冀鲁豫军区、挺进大别山时叫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参加淮海战役时整编为中原第二野战军第六纵队,1949年2月整编为陆军第12军。

我的爷爷和奶奶。照片由作者提供

爷爷刚入伍时是第六纵队第十六旅十六团三营十连一名普通士兵,当时的旅长叫尤太忠、团长叫唐炳春、正营长叫吴延生(山东高唐人)、副营长叫徐原则(山西人)。入伍后,爷爷跟随部队一路南下,参加了商丘会战、定陶战役,挺进大别山后,建立大别山解放区(到过安徽、湖北麻城等多地)。期间部队大转移参加了解放襄樊、南阳、郑州等战役。后又折回参加了淮海战役,之后参加了渡江战役,到过上海、苏州等地,后到过武汉、宜昌,参加解放重庆战役,挺进大西南,在重庆壁山县整备了很长时间,在此处过了1950年农历年,后乘坐火车奔赴参加抗美援朝。

几年的战争磨练,使爷爷开阔了眼界,逐步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村娃,成长为军队一名优秀的通信兵。战争的残酷,深深影响了爷爷的一生,也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

我小时候,爷爷给村里人讲起那些战斗故事时,有人曾露出怀疑的目光。我有时也对面前这个个子不高、干瘦的老人产生过怀疑,觉得他怎么看都不像战争亲历者,更谈不上大英雄。然而村里的老人们却深信不疑,因为他们知道爷爷参过军、扛过枪、打过仗。有的老人跟我说,我见过你爷爷骑马根本不用马鞍子,并且可以在马背上直立,我想这是爷爷当了多年通信兵练就的基本功吧!后来家里也养过马,爷爷也偶尔骑过,70多岁的人上下马时身子还是很轻盈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紧走慢走,三天走不出汉口”,爷爷所在的部队曾在苏州驻扎过一段时间,他曾给我讲起他度过长江后见识到了真正的江南话。这让我从小对江南充满了向往。1993年我到武汉上学,有幸见识了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尝试了一次3天3夜能否走出汉口;也到过襄阳的鼓楼,站在鼓楼上望南城门,已无法辨认当年爷爷是从哪个房屋下穿墙而过,一步一步打到鼓楼下;我还到过苏杭二州,见识了苏州园林设计的精妙。

我常独自思忖,爷爷走过的战争路线很长,很多地方需要一步一步用双脚去丈量、用心去感受。在石德线上一个小站——前磨头火车站,我曾专门去寻找爷爷当年走过的足迹。站在站台眼望空旷的站场、钢轨,追忆60多年前那个风雪夜,感受他一生难以忘怀的家国情。(杜建功)

责任编辑:史艳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