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雄安纪行】让千年文脉融入新区建设

2018-06-23 05:49:4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雄安纪行】让千年文脉融入新城建设

近日,西河大鼓表演者在安新孔子学校为学生们演唱。 记者张伟亚摄

近日,来自国家博物馆的副研究员、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二分队领队郭明建带领队员在安新县大王镇南河村村南考古勘探后介绍说:“南河遗址范围27.5万平方米,是起步区最大的遗址。经初步勘探,推测北部以唐宋大型墓群为主。”

南河遗址是去年雄安新区考古调查新发现的44个文物点之一。雄安新区历史悠久、文脉悠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都有令人惊叹的荣耀。

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保护与合理利用文物古迹,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明确要求。建设千秋之城,文化先行,文物考古调查透视“文化雄安”。

省文物局项目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全面开展约2000平方公里的文物调查,起步区考古勘察和试掘、环境考古、激光测绘调查以及宋辽边关地道、燕南长城等项目的保护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

通过调查,共登记各类文物遗存263处,其中遗址189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

未来城市建设,将实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今年初,雄安新区开展了“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结合该专项行动,雄安新区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筹备)负责人夏雨带领团队开展了《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遗存活化利用规划建设研究》,以“触景生情”“睹物思旧”“观风察俗”“讲述历史”为目标,将历史文化遗存融入时代和环境,结合重要建筑及开敞空间,打造具有集体记忆的城市公共空间。

夏雨表示,位于城乡建设区的古遗址,可结合公园绿地建成遗址公园、景区,如雄县古城墙遗址;也可结合文化设施建成遗址博物馆,如南阳遗址。位于非城乡建设区的古遗址,国家、省级文保单位可建成公共景区,如黑龙口长城。对于需要回填的遗址,可在回填后于原址地表进行模拟展示。

“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都是从挖第一铲土或动第一块砖的时候就已经把文化深植其中了。”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范周表示。

日前,雄安新区委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进行《雄安新区起步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该规划成熟并入总规后,将指导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安新县老河头镇,有一个弘扬传统经典的孔子学校,门楼高大古朴。5月8日,学生们翘首以待北京来的李老师和曲艺家们。

这位李老师叫李胥劢,当天她带着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先生的女儿、评书演员袁田来到河北安新孔子学校。袁田的评书与安新当地艺人的西河大鼓表演,让孩子们眼界大开。如今,这些孩子们也会唱一些西河大鼓小段。

李胥劢是安新县寨里乡西马村人,曾拜京韵大鼓名家为师,平时生活工作在北京。像李胥劢这样,有一批人为弘扬雄安新区优秀传统文化而到处奔走。“安新县地方志办公室1996年出版的《白洋淀志》记载,西河大鼓开创者、生于清朝道光年间的马三峰是安新人。”几年来,李胥劢走遍大半个中国,遍访民间艺人,就为了溯本探源。

在安新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下,李胥劢发起了“西河大鼓回家行动”,成立了安新县曲艺家协会,现在正筹建马三峰纪念馆。

雄安新区民俗文化种类繁多,鹰爪翻子拳、圈头村音乐会、苇编、面塑、造船、高跷等多项国家级及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遍地遗珠,熠熠生辉。如今,雄安艺人们更加自觉地进行着技艺传承。

安新县马家寨村是闻名遐迩的“造船之乡”,传承已有千年。该村79岁的姜琳祥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造船技艺传承人。一辈子和造船打交道的他,如今除了接下少量造船订单外,更多时间用来造船模。鹰排子、鸭排子、枪排子、庄稼排子等近20种栩栩如生的船模被摆放在一大间屋子里。

锛凿斧锯,撂线放木,姜琳祥老人做起工来一板一眼、游刃有余。他说,现在船模很抢手,做不过来。随着精工制作的船模被带向各地,复活的是承载白洋淀水乡人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的记忆。 (记者张伟亚)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