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顶大食品生产集团董事长曾宪友:把企业深深扎根家乡故土

2018-07-17 09:30:2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河北新闻网记者于军涛 李淑丽 杨琦

在乡亲们的眼里,他是令人尊敬的乡贤和先生:20年来,他把企业深深植根家乡故土,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他认为“在农村办企业就是在办一所启发农民心智的学校”,就是在田间地头传播工业文明。

在员工的眼里,他是沉稳睿智有思想有情怀的大叔和“暖男”:在员工大会和企业转折的重要关口,他总是侃侃而谈,脑袋里不断冒出想法和创意;在一些事关员工生活的细节上,他总是体贴的像个“暖男”。

在不熟悉的人眼里,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肤色黝黑、短发斑白,身上常年穿着那套绿色工作服。

然而无论在谁的眼里,他怎么看都不像一位执掌年加工农产品3万余吨、年产销值超过3亿元的现代化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企业家。

“暖男大叔”带领企业抢占75%的市场

打开包装,倒进开水,合上盖子,闷泡五六分钟,然后倒走热水,经凉水一过,加入调料略一调拌。一会儿的工夫,一碗香喷喷的速食粉丝就摆在了记者面前。尝一口,满嘴依旧是食摊档里刚出锅时又香又滑的原汁原味。

如今,走进长江以北的高校或是任何一个年轻人扎堆儿的地方,你都能看到顶大食品的身影:顶大方便粉丝、顶大米线、顶大凉皮儿、顶大热汤面皮儿……都能看到不少“好这一口”的年轻人捧着顶大速食盒大快朵颐。

“有年轻人的地方,就有顶大食品。”拿着一个精美的包装盒,曾宪友自豪地介绍。经过将近5年的精耕细作,顶大的非油炸健康系列食品在长江以北的主销区市场占有率已经由原来的15%提高到75%,牢牢占据了市场老大的位置。

20年前创业之初,顶大主要涉足的是膨化休闲食品加工领域,最初几年,业务发展也算顺风顺水。“但我总隐隐觉得膨化食品是夕阳产品。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健康的理念不断提高。”曾宪友说。

他的这一危机感在2008年达到了顶点。金融危机外加休闲食品市场急剧下滑的叠加效应,顶大面临创业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危机。

面对上百号跟了自己10年的大学生和几百号指着企业养家糊口的农民,企业向何处去?有一段时间,细心的员工发现,那个平时有说有笑的暖男大叔沉默了。然而,这段沉默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久之后的一次大会上,曾宪友语句铿锵地宣布,公司要转型做非油炸健康速食品。

这个决定是他一段时间以来深入思考和细致调研的结果,他早就开始关注“速食小吃”这一小众市场。这个想法得到研发团队的响应,三年研发,上百次改进。产品一经面市,凭借着健康非油炸的工艺和香滑、原汁原味的口感,深受年轻人追捧,很快成为公司销售的“当红花旦”,长期支撑起了80%以上的销售额,并获得了河北省科技成果奖。

“任何企业,朝阳也好,夕阳也罢,都离不开面向市场的快速响应和创新,”曾宪友强调:“但这一切都依赖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做支撑。”曾宪友从创业之初带着20名大学生到农村建厂,到带领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工业化的道路,靠的就是人才带动。发展壮大的顶大公司组建了“方便食品”研发中心,该中心拥有专职研发人员118名,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公司技术顾问,并和全国不少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互动机制。

“农民乡贤”帮扶乡亲增收致富更扶志

老曾从不避讳自己是个农民。可不,50多岁了,他的脚从来没有离开过泥土,他的心从来没有远离过家乡的农民兄弟。

老曾是昌黎县靖安镇人,小学只读到三年级,就开始在村里种地。后来他流落黑龙江林场谋生,1977年恢复高考,曾宪友的心动了。他找到当地的一所学校,复习了一年半,参加高考,居然考上了。

大学读的是牡丹江商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商业厅成为一名国家干部。

好不容易脱掉农民的身份了,可老曾非要到机关下面的企业里当经理,而且,他这个经理和别人不一样,招工专招家乡昌黎的农民。

“虽然出来久了,但总是忘不了根,能帮一把,就拉扯家乡的兄弟一把。”可时间久了,老曾又发现一个问题——相比在家种地,这些农民兄弟收入是提高了不少,但他们长期背井离乡,并不能轻松融入城市,住房、结婚及子女就学成了老大难。

“如果把企业开到他们家门口呢?”老曾是个有了想法就要见结果的人,回乡考察,发现这两年家乡变化也挺大,优质红薯和马铃薯的种植很有优势,那就开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吧。

当时正赶上中国大地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遍地开花的热潮。“顶大集团的第一座厂房,就建在靖安镇张各庄村的一片废弃韭菜地里。”这一次,老曾又彻底把自己打回了农民身份,大半年时间,吃住都在简陋的工棚里。

“市场经济如大浪淘沙。那些年,眼看着一大批的民营企业竖起了招牌,又眼看着一批批的企业因为经营不善纷纷倒了下去。”老曾总结:“顶大一路走来,虽经历风风雨雨,却最终茁壮成才,归根结底是扎对了根。”

老曾所说的根,既指公司扎根农民家门口,也指公司借以连接农民利益的原料生产基地。多年来,顶大坚持“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把农田视为“第一车间”,和农民签订合同,保护价收购原料。

仅以马铃薯种植为例,过去农民种植一亩收入仅为400元。引进公司薯种和技术后,每亩纯收入就能达到1000元以上,每年单此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9800元。这还不算,毛淀粉按公司标准进行精加工后,每吨仍可以为农民增收1200多元。

不仅帮致富,顶大还帮农民扶志。“顶大是一家食品企业,也是一所办在田间地头的启发农民心智的学校。”曾宪友说。采用大学生和农民结对子的形式,近年来已经有2万多当地农民接受了系统的工业文明教育,这其中200多名成为集团业务骨干,800多名离开顶大后成为社会管理精英。

责任编辑:高小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