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人物|外国留学生 吴桥学杂技

2018-07-26 07:56:2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老挝学员红姆巴斯在表演晃圈。红姆巴斯提供

[阅读提示]

当众多外国面孔出现在吴桥这个小县城时,很多人不免惊讶——他们因何而来?

原来,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杂技梦。

怀揣梦想,他们相聚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从2002年开始,来自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加纳、肯尼亚、老挝等23个国家的386名留学生,小的十岁,大的年过五十,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取经。

今年,已有26名留学生入校;8月,学得一身杂技绝活的35名留学生将毕业。而且,在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当中,有的已经成立了杂技学校和演出团,吴桥杂技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中外友谊通过杂技这座桥梁变得更加深厚。

老挝女孩在进行转碟训练。记者王雅楠摄

1

“是杂技让我们聚在一起”

“我爱杂技,我是吴桥的老朋友了,今年已经是我第三次来到这里学杂技。”来自塞拉利昂的安娜谈起与杂技的结缘,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很久之前,我在电视上看到吴桥杂技表演,一下子就被他们高超的技艺所折服。所以在获知国家体育部招募赴中国学习杂技学员的消息时,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2016年,安娜第一次来到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我感到很震惊。塞拉利昂没有杂技,在非洲,杂技是新鲜事物,也是一项运动,就像篮球、足球、排球那样。我热爱运动,也对杂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年46岁的安娜,在学员里可谓“高龄”。每天8时开始,到17时结束,虽然过了杂技训练的黄金年龄,可她勤学苦练的劲头一点也不减。经过为期一年的训练,她和同事皮特初步掌握了杂技的基础动作。

而除了学习技艺,安娜和皮特主要还是学习杂技教学。他们希望回国后,能教更多的孩子学习杂技。领略到杂技的魅力后,2017年,安娜带着10名学生再次来到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他们中年龄大的学习杂技教学,年龄小的学习杂技项目。

“这里的老师不仅专业而且细心。虽然语言沟通上有一些困难,但通过手势我们可以领悟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生活中,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总能出现。”安娜笑着说,“学校很人性化,因为怕我们不适应严冬,还为我们准备了防寒服。在饮食方面,也很照顾我们的‘非洲胃’。可以说,是杂技让我们聚在一起,在这里我们像一家人一样。”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是我国最早的一所专业培训杂技人才的中等艺术学校。建校以来,学校为全国各省市杂技团体培养人才2000余名,参加国内外大赛30余次,获金银奖50多个。

今年,安娜带着7名学生第三次来到这所学校。有了前两年的学习经验,这次她为学生们专门制定了学习计划。连续三年来到这里,安娜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吴桥杂技,也亲眼见识了中国杂技人才的基本功功底。

8月,安娜就要回国了,“我现在有一个梦想,回国后,要在家乡建立一所杂技学校,名字我都想好了,不叫‘塞拉利昂杂技学校’,而是叫‘吴桥杂技学校塞拉利昂分校’。以后,我还会再来的。”说到这,安娜不舍地落了泪。

安娜为什么会连续三年来到吴桥学杂技呢?一方面是源于她对杂技的热爱,另一方面,是吴桥杂技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了她。

世界杂技看中国,中国杂技在吴桥。“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吴桥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产生了许多著名杂技艺人,这些艺人们走出吴桥,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高超的技艺。

采访时,安娜指着远处正在练功的小女孩让记者看,夸她很用功。她是来自安娜团队中的奥克维缇亚,她平躺在地板上,双腿不间断地蹬着中国红鼓,变换着不同的姿势和花样。

奥克维缇亚告诉记者,她是2017年来到这里的,此前一点功底也没有,但是来到这里后她爱上了蹬鼓这个项目。“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非常困难,但是经过老师的悉心教导,我很快就学会了,也爱上了杂技。在今年8月的毕业典礼上,我还要表演蹬鼓呢。回国后,我也会继续练杂技,表演给家乡的人们看。”奥克维缇亚的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2

386名留学生实现杂技梦

记者见到红姆巴斯时,她正在练功房里练习杂技项目晃圈。今年8月,这位来自老挝的杂技学员即将从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毕业了,可她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练功房,努力练习着毕业典礼上要表演的节目。

红姆巴斯2016年来到吴桥学习杂技,待得时间久了,她的汉语已经说得很好。课余时间,她经常给小伙伴担任翻译。

“我9岁时就在老挝杂技团练杂技了,可是我们那里的杂技水平不高,杂技道具少,杂技项目也少。来到吴桥后,我看到了很多新奇的项目。在这里,我学习了转碟子、蹬鼓、绳技等项目,我特别喜欢晃圈,我表演得很好呢,已经去北京、天津、深圳等地表演多次。”红姆巴斯说,她们将带着学会的杂技新项目回国,并汇报她们的学习成果。

不仅如此,红姆巴斯还学会了一门“绝技”——汉语。等毕业回国后,她说会继续练习杂技,业余的时间会去当翻译。

杂技留学生在中国的留学时间只有一年。为了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学功夫,让所学节目达到很好的演出效果,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在学员入校一周后,就会进行摸底测试,建立个人档案,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喜好,因材施教,为他们选择适合的杂技项目,制订专业训练计划,一月一考核,一季度一小结,确保整个训练计划的完成。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杂技学员黑克玛就是带着自己的愿望来到吴桥的。记者在练功房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她有些疲惫了,但是聊起杂技,眼睛里又充满了能量。

“我从小就很喜欢杂技,10岁进入埃塞俄比亚杂技学校。有一次,我在视频上看到欧洲女子表演滚环节目,觉得太酷了,就下定决心学习这个项目。要知道,在非洲,虽然有滚环项目,但还没有一名女子滚环杂技演员,我想挑战下自己。”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专业教师梁俊焕是黑克玛的指导老师,她说:“黑克玛刚来时,就直接提出是来学滚环的。这个项目对上肢的支撑力量要求很高,女孩子学习的难度很大,但她很坚持,而且肯吃苦。”

训练中难免会有受伤的时候,黑克玛说:“老师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专业训练方面耐心教导我们,当我们受伤的时候带我们去医院,给我们拿药,照顾我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训练,黑克玛终于可以演出了。“我很感谢这里的老师,如果没有他们,我的愿望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谈到理想,黑克玛说,“我想成为知名杂技演员,能去欧洲演出。同时,希望将来能在国内成立一所杂技学校,让更多的孩子学习杂技,让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像梁老师一样,学校选拔了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每天专门负责对留学生进行培训。1999年,学校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培训中心”,2002年起受商务部、文化部委托,开始接受培训第一批坦桑尼亚6名杂技学员,连续16年为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加纳、肯尼亚、老挝等23个国家培养了386名留学生,让他们带着中国杂技回到自己的家乡,实现杂技梦。

3

让吴桥杂技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

幽默滑稽的杂耍、精彩绝伦的蹬鼓、缤纷美丽的晃圈……每年8月,“洋弟子”们都会用精彩的演出为他们一年的学艺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常务副校长齐志义说,看这些外国孩子们演出是他最开心的时刻。说着他拿起手机,让记者看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男孩叫叶纳,来自埃塞俄比亚,“你看这个孩子长得多帅,他还是一个特别有抱负的青年,现在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叶纳曾是一名体操运动员,后来转行成为杂技演员。2004年,他来到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学习。一般的留学生学习时间为一年,可为了多学点东西,叶纳学了两年,学会了爬杆、地圈、晃梯等在埃塞俄比亚深受观众喜欢的杂技技巧。

离开吴桥后,叶纳先后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边表演边学习,还不断融合亚、非、欧的杂技技巧和风格。回到家乡,他创立了埃塞俄比亚“非洲梦”杂技学校,并且拥有自己的演出团。

如今,叶纳的杂技学校在当地已颇有名气,每年有100多名学生。而演出团也拥有60余名杂技演员,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拿过很多奖项。

2017年,叶纳带领团队参加了第十六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节目《抖轿子》获得铜狮奖。更让他惊喜的是,齐志义为他颁发了铜牌,中埃两所杂技艺术的摇篮从此结为友好学校,这也圆了叶纳与母校深度合作的梦想。

齐志义说:“叶纳这个孩子和我们特别有感情,他说今后要让更多的埃塞俄比亚演员来吴桥学习,把更多的吴桥杂技节目引入非洲。”

坦桑尼亚学员高飞毕业后在坦桑尼亚组建了杂技团,并兼做非洲杂技团总辅导;伊萨创办了坦桑尼亚巴格莫约艺术学校杂技表演系,每年招收30余名学生,教授的都是中国杂技节目。目前,有100余名学员常年活跃在德国、美国等国的演出舞台,这些杂技学员走到哪里,就把在中国所学到的杂技表演带到哪里。

让齐志义引以为豪的还有一名叫斯雷马尼的学生,他来自坦桑尼亚,2009年来到学校学习。“斯雷马尼7月15日刚登上央视的《中华情》栏目,表演了柔术节目。”齐志义介绍,刚开始斯雷马尼学习的是单车和手技项目,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发现斯雷马尼具有柔术方面的天赋。

在杂技基本功里面有一项内容叫转肩,主要是训练肩部的柔韧性,方法是学员两手抓住一根木棍,从身体前面开始把两个胳膊转到背后,然后再转回来。两手之间的距离越短,说明柔韧性越好。

当时,训练厅挨得比较近,下课后中外学员们爱聚在一起比赛切磋。斯雷马尼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可以完全不用木棍,两手直接抓在一起就能很自如地来回转动,柔韧度非常好。老师们又有意识地让他做了几个其他关节的柔韧动作,都完成得很好,于是决定改变斯雷马尼的训练方向,专攻柔术。

对斯雷马尼的训练是从最基本的顶功开始的。因为他来的时候没有什么基本功,而柔术表演必须有顶功,否则就成了一个单纯的柔韧展示,毫无美感。老师们的辛勤努力,加上斯雷马尼的刻苦用功,这个节目很快就成型了。

2010年,斯雷马尼被选中参加了央视综艺频道《我要上春晚》栏目,表演了他的柔术,毕业后他将柔术带回了国。2012年斯雷马尼再次来到中国,参加了《中国达人秀》第二季的比赛,一举成名,并多次登上央视舞台。

“我们培养的不仅是杂技人才,更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齐志义说,很多留学生因为学习了杂技,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把留学生项目做大做强,并建立吴桥杂技学校的海外分校。还会拍摄一部纪录片,反映16年来非洲孩子到中国学杂技的历程。此外,将建立中非杂技艺术团,整合优秀的节目资源,在“一带一路”沿线进行巡演,让世界各地感受到中国杂技的魅力。(记者王雅楠)

■记者手记

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

记者采访安娜、红姆巴斯、黑克玛这些外国留学生时,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吴桥杂技的热爱,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她们不远万里来到吴桥,不怕辛苦,苦练杂技技巧,用汗水来实现杂技梦。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采访过程中,已经是第三次到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学习的安娜,三次说到,在这里,不分国籍,没有门槛,是杂技让大家聚在一起,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温暖而快乐。

时光匆匆,转眼就到了毕业回家的日子,安娜既满心不舍又万分期待。不舍的是,“杂技之乡”的老师与技艺;期待的是,学成回乡,她要将所学的技艺教给更多的非洲同胞,她要在塞拉利昂建立杂技学校,帮更多的人来实现杂技梦想。

今年8月,“2017年发展中国家杂技培训班”结业典礼即将举行,学得一身杂技绝活的35名留学生将毕业,并启程回国。而第十五期的26名学员也已经入校。

这所学校连续16年为坦桑尼亚等国家培养了386名留学生。这些国际学员,有的回国办起了杂技学校,有的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为推动“吴桥杂技”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这一杂技培训项目,是我国的文化杂技类外援项目,对于加深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友谊,加强文化交流和促进杂技艺术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以来,吴桥艺人经过不懈努力与创新,将杂技这一街头杂耍变成了东方的艺术明珠,并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吴桥涌现出不少享誉中外的杂技艺术家。自1987年始,国家文化部和河北省政府在石家庄共同举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被誉为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和巴黎“明日与未来”世界马戏节齐名的东方杂技大赛场。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常务副校长齐志义说:“学校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而且能为外国培养优秀的杂技艺术人才,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将努力培养更多的外国留学生,让他们传承我国这一古老的杂技艺术,同时把中国的文化带回国,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是的,杂技已成为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杂技,各国文化和经济融合会更加紧密。(文/记者王雅楠)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