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力戒“三俗”让红色旅游更“红”

2018-08-02 08:31:0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周丹平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就《意见》实施答记者问时提到,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整个旅游业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依托革命文物资源,推出更多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力戒红色旅游中的低俗、庸俗、恶俗现象,寓教于游,让游客通过参加红色旅游真正感受革命历史文化,领略革命历史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据《法制日报》7月31日报道)

红色旅游是弘扬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地依托革命文物资源,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发展,让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的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蓬勃发展的红色旅游中还不时掺杂着“低俗、庸俗、恶俗”的不和谐音符。有的景区盲目追求奢华,结果是一大堆毫无特色、毫不相干的新造建筑遍布景区,红色文物、红色遗址反倒成了配角。有的地方讲历史传统三言两句,讲起各种“内幕”“秘闻”来却滔滔不绝。有的拿野史当正史,篡改历史、歪曲事实,甚至恶搞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有的搞一些不伦不类的体验项目。如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一景区曾重现“鬼子进村”场景——游客有的扮鬼子,有的扮汉奸,有的扮“花姑娘”;一身侵华日军打扮的“鬼子”,手握“三八大盖”,押着“花姑娘”,还一脸坏笑……对此,当地还美其名曰“为了做红色旅游,让年轻人参与该项目,了解这段历史,教育年轻人”。

凡此种种,让人看到的是本色尽失的景点,听到的是歪曲的历史,让红色旅游变味走调,消解了其严肃与庄重,失去了寓教于游的政治与文化功能,更亵渎了红色精神。究其根源,还是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在作怪。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当红色旅游为“三俗”所裹挟,只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渐迷失方向。

相比其他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更是一项文化工程,具有严肃、庄重的本质属性。红色旅游不是单纯的观光游览,而是担负着见证历史、教化人心、启迪心智的育人功能。这就意味着红色旅游要有形式上的创新,改变旅游产品单一,陈列、展示一成不变,解说死板拘泥,景区设计千篇一律的老套路,以符合旅游特点规律、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游客、创造价值。但这种创新不能没有底线,不能随意越界。只盯着商业利润,只为了满足部分游客的“兴趣”,就免不了搞出“鬼子进村”之类的“三俗”。这样的创新是恶搞、胡闹,是对创新的曲解和背弃,更是对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亵渎和消解。应当看到,教化育人才是红色旅游最大的“红利”,这种“红利”是无形的精神资产,比眼前的经济利益更重要、更长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期待各地发展红色旅游时,能够切实落实《意见》要求,不为一时经济利益所惑,端正认识,力戒“三俗”,更好地让红色旅游“红”起来、“红”下去。

责任编辑:高小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