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月是故乡明

2018-08-10 10:27: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故乡,始终是游子萦绕心头的梦想、挥之不去的思念。它像一坛老酒,在心里搁置得越久越醇香。又像一杯酽茶,在心里泡得时间越长越浓郁。古代,故乡和中国文人结下了难舍难离的不解情愫。《诗经》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江淹也在《别赋》中抒发情感:“视乔木兮故里,诀北梁兮永辞……”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怀,显露无遗。

其实,故乡始终是游子心头难忘的记忆和永久的怀念。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先生,生于河北宁晋徐家河村,成名后总是牵挂着故乡的山水,他说:“我是宁晋人,我的老家就在徐家河,几十年了,每次填写简历,籍贯一栏都是写河北省宁晋县徐家河村,无论走到哪里,人都不能忘掉自己的根。”

1996年初秋的一天,陈强的双脚踏上了故乡的沃土,他激动地说:“今天,我终于回到家里来了。”

巧得很,电影表演艺术家葛存壮先生,祖籍河北饶阳。由于醉心于艺术追求,在影视舞台上四处奔波忙碌,很少有时间回老家。不过,他对家乡的牵挂却一直萦绕在心头。

葛存壮曾在北京接受报社记者专访,介绍自己的家乡时说到滹沱河是他终生的牵挂。他说,抗战时期日本鬼子曾跑到他们村里扫荡,他和伙伴们就从滹沱河游到对岸躲起来,日本鬼子走了,他们再游回来。

2014年秋天,葛优在返京的列车上,碰到一名河北记者。葛优说:“当年的《冀中导报》曾在饶阳出版发行。我老家位于饶阳的东万艾村,坐落在滹沱河东岸。从我爷爷那辈儿起,父辈就离开老家闯关东,到现在大概有80多年了。据说,饶阳的葛姓人,都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

显然,浓郁的故乡情结,早已深深植根于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20世纪初,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曾在南洋创业,成功后返回故乡。他惊讶地发现,由于贫穷,家乡人连私塾都办不起,于是下决心为家乡出资办学,创办了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等,他自己却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

1934年,由于办学经费紧张,陈嘉庚先生毅然宣布,自己的企业全部停闭,核结清理,毁家兴学。后来,他还把自己在新加坡的三座大厦全部卖掉,作为维持厦门大学的经费。“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美誉,由此得来。

在异乡漂泊的游子心里,故乡就是“一箪食,一瓢饮”,是一碗面、一壶酒,同时,更是舌尖上的缕缕乡愁。比如,当代画家陈逸飞先生,非常喜欢宁波的家乡菜。那年,上海开了一家“水上人家”餐厅,陈逸飞先生频频光顾,还向朋友们介绍说,在上海,宁波菜极其风行,随便在街上走走,就能看到做宁波菜的酒店,足见,宁波菜的魅力和宁波人的魄力。

被誉为“最后一位文人美食家”的作家汪曾祺先生,也对故乡的美食情有独钟。汪曾祺先生喜欢谈吃,时常通过文墨闲聊,不经意间,便流露出淡雅、博学的文化气息。他阔别江苏高邮多年,对故乡仍然魂牵梦绕,其文学创作更偏爱于描述典型的“淮扬菜”。他曾在《故乡的食物》中,写尽了“淮扬菜”特有的地方风味,使人联想到齐白石老人画的白菜南瓜,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恰似初春新韭、秋末晚菘,菜蔬的滋味极为近似。

杜甫曾在自己的诗歌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人生路上,无论到达哪座驿站,故乡都是永远不变的思念。一个人漂泊在外,最终该回归自己的故乡,那里植根了生命之树,任何一缕思念,都静守着那青石古道与明山秀水。(李秋志)

责任编辑:高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