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清初直臣”魏象枢

2018-08-16 05:53:2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清初直臣”魏象枢

位于蔚县古城中的魏象枢故居。 记者董立龙摄

□记者 董立龙 通讯员 吴素琴

[阅读提示]

“清初直臣”魏象枢

魏象枢雕像。 记者董立龙摄

有这样一位河北人,在顺治、康熙两朝当了20多年监察官,被史家誉为“清初直臣之冠”。

康熙曾褒奖他“清、慎、勤”。乾隆谕令群臣,“言官奏事”要向他学习。

中华世纪坛上镌刻有他的名字,最高检官微引用他的话作为廉政警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专门发文讲述他的故事。

他叫魏象枢。在他诞辰400周年时,家乡蔚县的一个小剧团,推出了一部以他为主人公的反腐正剧。

今年7月初,小剧团带着这部大戏,代表河北参加了“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活动。魏象枢也以这样的方式重新走入人们视野。

不断上疏,为民发声

“清初直臣”魏象枢

《魏象枢》剧照。  赵丽摄

今年7月7日,蔚县秧歌剧《魏象枢》晋京首场演出。北京民族宫大剧院,座无虚席。

此前,该剧已在张家口等地演出多场。魏象枢这位心系百姓的监察官,离世331年后,以这样的方式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剧中,顺治五年,皇帝颁旨,令京师五城汉民限期迁徙,实行满、汉分治。五城百姓人心惶恐,嫌隙加深。

此时,魏象枢挺身而出,上疏皇帝:暂缓搬迁,涵养民生,缓解民族矛盾。然而却招致陷害,身陷牢狱……

“这部剧的剧情源于史实,又未拘泥于史实,但人物形象、人物精神却是严格按照史实来塑造和传承的。”该剧导演、原蔚县晋剧团团长司珍说。

据他介绍,魏象枢以七品之职上疏参奏、遭陷下狱均源于史实,但致其下狱的非因此事。

史实中,事发于清初的北京,因为城内“争端日起,劫杀抢夺”,而涉事的“满洲人等彼此推诿,竟无已时”,顺治帝下令“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居住”。

当时,魏象枢刚刚出任工科给事中(对口负责工部的监察官),他深感朝廷这一做法不妥,以强权夺走民众家业,极易激起民众怨恨,不利社会稳定。

他及时上疏:“南城块土,地狭人稠,今且以五城之民居之,赁买者苦于无房,拆盖者苦于无地,嗟此穷民,一廛莫必,将寄妻孥于何处乎!”

顺治肯定了他的建议,谕令工部会同五城御史,“查察南城官地并民间无房空地,将迁徙官民好生安插。”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如负国,何忍负之。”这是魏象枢后来出任户部左侍郎时自拟的警示联。

魏象枢1617年出生在一个走向衰落的官宦家庭,生活在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他对百姓生活的艰难有着深刻感知。

“黄沙日暮榆关路,烟火尽绝泥塞户。路傍老翁携稚儿,手持短铁剥榆树……三日两日乏再饘,不剥榆皮那能饱。”他的《剥榆歌》一诗,被清人杨际昌称为“句句诚挚”。

司珍认为,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官员,魏象枢对于民生的关注,没有停留在对生计艰难的关怀层面,而是强调其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臣闻太平之世,以百姓乐业为第一事”“国家数百万金钱,皆百姓数百万膏血”……魏象枢在奏疏中反复提及。研究者认为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从政者戒贪惩恶、顺应民心。

今年7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官方微博,就选取了魏象枢的一句话作为廉政警句:国家根本在百姓,百姓安危在督抚;督抚廉则物阜民安,督抚贪则民穷财尽。

从1647年开始,魏象枢仕途的第一阶段主要供职于六科这个监察机构。身为朝廷监察体系里的一名言官,职位从刑科调动到工科、再到吏科,职位虽轻,但他却不断上疏,为民发声。

他在《圣意恤民甚深、有司奉行多弊等事疏》中,要求各州县在向百姓征收钱粮的过程中要使用“易知单”,即要提前“备造格眼清册”,注明应征项目、数量,免征数量等,并注明清算者、记录者等经手人。

魏象枢还力陈要解决灾荒导致的流民问题,建议朝廷应停征赋税徭役,把“官不恤民,追比预征”比喻为“敲骨吸髓”,要求大臣出京“首当以问民疾苦为事”,并且勇敢地为民请命,大声疾呼“宁视其死而不救……成何太平之世界!”

弹劾贪官,清理陋习

“清初直臣”魏象枢

蔚县秧歌剧中的魏象枢(由李治国扮演)。  赵丽摄

魏象枢引起朝野关注的,是他在担任监察官后,参奏的一个案子。

他审阅了很多地方督抚(总督、巡抚等省级官员)的奏疏,并从中发现了一件怪事:安徽东流知县邓继球隐匿芦田税赋九百余两,还制造了被盗假象。该事败露后,江南督臣马国柱进行弹劾,然而邓继球却未受任何处分。

为什么堂堂一个地方大员却弹劾不了一个小小知县?原来,是安徽巡抚王懩在充当“保护伞”,他收受邓继球3000两白银后,极力为邓说好话,帮其保住了官位。

魏象枢认为王懩的不法之举影响极其恶劣,必须给予严惩,遂上疏参奏。顺治接奏后,下令由刑部严察,王懩最终被革职查办。

这一年,魏象枢只有30岁。自此之后,他在两段从政经历共23年间,先后弹劾贪官污吏数十人,其中很多都是位高权重的地方大员。

甚至面对把持朝政的重臣索额图、明珠,他也毫不怯懦。他退休之后,二人被罢黜。这时,康熙却对众臣透露:“二相之黜,皆象枢首发之也。”

清朝初年,启用了很多明朝旧臣,但对明代的官场恶习却大力矫治,历史学家对此大都予以肯定。也恰恰因为这样的背景,魏象枢才能在监察官的岗位上有所作为。

66岁那年,康熙派魏象枢巡察直隶各地。8个月内,他先后查办了沧州知州刘士、涿州知州曹封祖等大小官绅272人。其间,行经新乐,还曾作诗《捉虱行》。

张家口市纪委干部王俊才研究魏象枢多年,最近出版了《做官当如魏象枢》。他认为,魏象枢一生历官十五个岗位,大部分时间从事监察工作,他是一名古代监察官员的代表。

而与魏象枢同朝为官的李光地,则对其有着更为直接的认识。他评价说,魏象枢和他举荐的汤斌为本朝人物中的第一流,“他俩个实有要天下好的意思。”

为了“要天下好”,魏象枢还着手整顿吏治,完善法典。

1678年,61岁的魏象枢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当时职位最高的监察官。他开始整理多年来整肃吏治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不许”,对各级官员违规违纪行为进行约束。

这些约束,直指当时官场中的各种弊端。比如,不许州县官到任就去拜会督抚等省级官员,因为其间的“竭力逢迎”必定“日后剥民补偿”;不许督抚派“内使人等”以访事为名,骚扰州县,暗收供奉;不许督抚写条子把“游客、星卜及优伶人等”荐往州县,扰害地方;不许学道在生童考试中“纵容贿卖,溢额私取”等等。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文章评价,这“十不许”从整顿官场风气着眼,从清理官场陋习入手,足见魏象枢的胆识和才干。

魏象枢对官员廉洁有着比较系统的思考,他还提出了一些解决吏治问题的具体办法。比如,他提出设立内外各官办事的期限,以清积滞;他在《考核有司渐次入告》中提出了考核官员的问题,强调把廉洁作为考核的首要标准。

魏象枢还注重完善制度和机制,以期从根本上减少腐败的发生,这表现在他力促对罚俸制度的改革上。

当时,官员犯轻微错误要扣罚薪俸,处罚数额,少则一月,多则整季、整年。而当时的年俸,多者不过二百两,少者仅三四十两。一旦被罚,生活就会陷入困难,要么借贷,要么收受外官馈赠,要么就得利用手中权力谋求灰色收入。

“朝廷欲行惩贪之法,必先制养廉之禄。”关注到这一问题的魏象枢,在《制禄为养廉之具等事疏》中恳切地表示,官员一切生活所需,活动所用,正常途径只能靠俸禄。然而官员俸禄不多,“苟非加俸,何以养廉?”

他从当时的实际出发提出建议,国家财政尚不足以为官员加俸,但可以将二百多条罚俸规定改为记过,既可收到惩戒之效,又能体谅到“臣工之艰难”。等国家钱粮充裕后,再量行加俸,这样就不会使守法爱鼎者,仅因罚俸之后“升斗莫给”而改行易操自取罪戾了。

清明自律,誓绝一钱

“清初直臣”魏象枢

魏象枢画像。 记者 董立龙摄

魏象枢的监察举措,不慎触及了清朝内部利益之争,他也迎来了生命中最灰暗的时刻。

1651年,他曾上疏参奏江苏布政使司刘汉祚侵欺缺赋五十余万两,顺治予以惩处。但刘是“北党”首领、大学士宁完我的亲戚,很快被推荐出任巡抚。

魏象枢再次具疏指控,坚决反对。结果派系力量的报复随之到来。当他应按例升转吏科都给事中时,一些大臣则以各种理由从中阻挠,直至顺治出面方升转此职。

但打击并未就此为止。其后,宁完我一派在弹劾“南党”首领、大学士陈明夏时,对魏象枢有意加害,说他与陈结为一党,魏象枢因此无端被拘。

诬陷虽能伤人,但对于秉持“誓绝一钱”原则的魏象枢而言,诬陷终归是诬陷。

中国人民大学退休教授陈金陵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研究魏象枢,他认为,历史上政治腐败与官商勾结的乱象,客观上导致了“当官即发财”思想的产生、流传、积淀,并根深蒂固于官吏和普通百姓心灵深处。但揭开历史的封尘,总会发现无数真实的“当官就不要发财”的历史人物,魏象枢就是其中之一。

魏象枢强调躬行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要“誓绝一钱”。升任吏科都给事中后,即封印寓所,令本城坊官派员日夜巡查,“有敢以片纸只字到门者,许严拿解报。”

王俊才认为,魏象枢在查别人“片纸只字”的同时,决不给亲朋留下“片纸只字”的机会。

魏象枢这种“誓绝一钱”的自律,在他的《油水论》中有着充分表达。他写道:“偶见水与油,而得君子、小人之情状焉。”他认为,水所代表的君子与油所代表的小人,在为人处世方面有很大不同。水可以洗去不洁,而油则会污人,“沸汤中投以油,亦自分别而不相混”,而“滚油中投以水,必至激搏而不相容”。

魏象枢的“誓绝一钱”,表现在他的亲朋中,则是“君子之交”。李光地描述他,“厚道,见一人随其高下浅深而为之说法,又善言,娓娓可听,一味热肠,闻者亦感动,却又不是以前辈自居,教训后生,其词气却是大家勉励做个好人的意思。”

魏象枢“誓绝一钱”,还体现在他举荐官员时的无私。

1684年,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去世。魏象枢闻讯后,悲痛不已,作诗以寄哀思,他写道:“南望江河谁复挽,北瞻云日总难呼。当年荐草曾闻否?历尽平生一语无。”

至此,人们方知,于成龙由罗城知县升迁至两江总督的背后,原来有着魏象枢的大力举荐。而被举荐者也大多如于成龙这样,逝后民声赞誉,载道送别,但身边“木箱仅有官服一套,别无余物”。

同样,魏象枢赢得了同道者的尊重。

他自42岁以老母多病申请辞职归乡13年之后,又承大学士冯溥举荐,再次走上仕途。冯溥与魏象枢素无交往,但在奏疏中却评价他:“象枢清能矫俗,才堪任事,用之于内,必能为朝廷振饬纪纲;用之于外,必能为朝廷爱养百姓。”

魏象枢称得上“才堪任事”。他在任上,帮助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大力整顿吏治,还首创省级财政预算及会计稽核制度等。康熙褒奖他“清、慎、勤”,还赠号“寒松堂”。

1684年,魏象枢因病告老还乡。1687年,他在家乡去世。

他的儿子魏学诚在年谱中补记道:父亲离世时连棺木也未提前预备,此前不断施以援手的舅父李恒岳,拿出了准备自用的杉木棺材,这才下葬。

魏象枢离世后,儿孙筹资将他的文字集结出版。若干年后,乾隆谕令群臣,“言官奏事”要向他学习。

■相关

小剧团排出反腐大戏

7月7日晚上7点半,蔚县秧歌剧《魏象枢》晋京首场演出。导演司珍心里,紧张又自豪,因为这是蔚县秧歌剧首次晋京。

蔚县秧歌剧不是秧歌,而是从田间小调、民歌俚曲发展而来的北方梆子腔剧种。这是一个受众面极窄的地方小剧种,窄到只有张家口和山西等地的观众才能无障碍地听懂。

可这天的演出,不仅赢得了观众一阵阵掌声,还赢得了专业人士的认可:“这部戏剧情好,演员水平高,不像一个小剧种!”

甚至有人在看到台上那180多个灯具、20余道舞台布景和道具后产生疑问,这真的是一个县剧团吗?

司珍介绍,剧团自1958年建立以来,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演出。

建团60年,蔚县秧歌剧有过很多辉煌,他们还获得过舞台艺术的最高奖——文华奖。1978年古装戏放开,剧团迎来了最红火的日子。当时在宣化演出,一演就是48场。

20世纪90年代歌舞兴起,其后电视、网络逐渐普及,秧歌剧的市场越来越小。

张家口市各县的地方剧团,已经所剩无几。蔚县秧歌剧团一直在坚持,其间,一度放下了秧歌剧,但团没散。司珍说,日子难熬,他们就改唱晋剧。

重拾秧歌剧,是在2003年。恰好赶上了政策的东风,很快这一剧种被列入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又成了国家级非遗,当时创作的《剪纸谣》,还获得了省戏剧节一等奖。

本次晋京演出,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进行了实况录制。电视台来联系时,司珍头一句先问:“收钱吗?”

司珍从1992年开始当团长,为了剧团的生存,酸甜苦辣都尝过。要钱者可能不知道,为了排《剪纸谣》,司珍挎着小包,挨门挨户去化缘。《魏象枢》一剧得以顺利完成,全有赖于剧团申请到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小剧团排大戏,哪有那么容易?”剧团编剧刘可满说,“不要说资金,就连时间也成问题。因为要忙着下乡演出赚钱糊口,根本不可能拿出几个月时间来排练!”

可司珍却坚持要排大戏,他觉得,不排大戏,不打造精品,怎么能让年轻人成长为优秀演员呢?

2010年,文艺团体体制改革启动,剧团改制成了公司,但司珍依然要想方设法筹钱让剧团运转下去。

他们也曾尝试去闯市场:承办了蔚县剪纸文化节的开幕演出、打树花的室外实景演出,还接下了延庆一个消夏避暑活动的开幕式。

日子最难熬时,有人建议改走媚俗路线。司珍不听,他说:“咱绝对不能干!”

相反,他选择了魏象枢这位以清廉著称的古代官员,准备再创作一部大戏。在他心中,越是逆境,越要闹出点动静,不然人们就要把秧歌剧忘掉了!

司珍眼下最愁的,是剧团后继乏人。过去,剧团每10年招一批人,他和刘可满都是1973年进团的,李治国是1983年进团的。但2013年时,却再也招不上人来了。

司珍等人,都是马上退休的年龄。他们希望,通过《魏象枢》这部戏,让更多人了解喜欢蔚县秧歌剧,能为剧种把根留住。  文/记者 董立龙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