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寻找烈士,为了教育后辈莫忘历史

2018-08-16 14:52:26 来源:燕赵都市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55位石氏后人为烈士扫墓。

石光老人讲述烈士事迹。

扫墓

8月15日,易县西陵镇东旮旯烈士陵园。阳光透过苍翠的松枝撒在一块块方方正正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这些墓碑上大多只刻着四个金色的大字:革命烈士。

来自全国各地的、55位石颂禄烈士的家人们,用毛巾轻轻擦拭着每一块墓碑、将一朵朵菊花轻轻放在每个墓碑上、将一杯杯清酒缓缓洒在墓碑旁……家人们默默地擦去眼角的泪花:77年来家人们寻找亲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出生书香门第 16岁为国捐躯

70多年来,石家三代始终没有忘记寻找石颂禄烈士的遗骸。今年7月10日,在承德“891南北公益大联盟”秘书长彭兴旺以及保定、易县爱心志愿者的帮助下,终于确定了石颂禄烈士安葬在易县东旮旯烈士陵园内。

石颂禄1925年出生在行唐县龙州镇故庄村,书香门第,家境殷实,父亲石老廉,为晚清文举人,抗日战争中一直在暗中为当地的八路军提供粮食、药品;母亲赵凤云,知书达理,深明大义,抗战中姊妹四人,三人皆为抗日烈属。

石颂禄在家中8个兄弟姊妹中行五。1939年正月十八傍晚,八路军到村里宣传抗日,石老廉作为民主进步人士被邀请来助阵。刚上村小四年级的石颂禄、石华(新中国成立后任职沈阳军区,2010年去世)等人就在这一天参军。石颂禄先被分配到八路军一分区,初任警卫员,后主动申请到一线作战部队,因石家历代行医,石颂禄颇通医术,被安排到某连做了卫生员。

1941年腊月,石颂禄所在的部队来到易县紫荆关镇枣各庄村的柳树沟休整。因叛徒告密,腊月二十七日拂晓,连队被来自紫荆关的一队日寇包围,当时连队和大部分伤员突围出了包围圈,查点人数时,石颂禄发现少了一名伤员,他立即返回寻找,在村外柏树坡处他发现这名伤员正向日寇进村方向跑,他赶紧站起身来向这名伤员大喊,虽然喊回了这名伤员,但是也惊动了远处的日寇,一声枪响,年仅16岁的石颂禄倒在了柏树坡上。

在易县枣各庄,今年88岁的黄翔老人介绍,石颂禄牺牲地点就在他家房后的山坡上,而且仅仅过了18天后,也就是1942年的正月十五,另一连在此休整的八路军战士因叛徒告密,被日寇包围,全部壮烈牺牲。

1943年麦收刚过,一位地下党拿着石颂禄生前的一张字条来到行唐故庄村石家,说需要钱和药品,这时赵凤云才知道自己的老儿子已经牺牲三年了。

一别五载,再也见不到幺儿,这让赵凤云肝肠寸断。几个月后赵凤云让二儿子石俊昌去寻找弟弟,务必将弟弟遗骸运回家。石俊昌通过党的地下交通站找到了部队,获知了弟弟牺牲地,并带回了由同村石华精心保管的烈士遗物——一套军装、三本书和一个挎包。但他辗转来到枣各庄村时,因年深日久,烈士们坟前木质碑上的毛笔字已经都看不清了,石俊昌只得空手而回。可能因当地口音问题,他还将烈士牺牲地错记成了“隆化皂各庄”。“从此我们家亦口口相传,五叔埋在关外隆化县皂各庄一个山旮旯的山坡上,那里有一大片坟。”石光告诉记者。

1957年,易县建立了东旮旯烈士陵园;1958年,政府将枣各庄村埋葬的这一批无人认领的烈士统一迁移到了东旮旯陵园。

“了了我奶奶一辈子的心心念念”

“这次我们石门家族几十人汇聚到东旮旯烈士陵园,一是为了祭奠和我五叔一样牺牲的革命烈士们,以了我奶奶和我父亲生前遗愿,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石家的后代们好好接受一次教育。”今年66岁的石光大姐,虽已白发苍苍,但声音还是洪亮有力,“来的这些孩子们不少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他们都缺乏信仰,为国争光对他们来说只是一句空话。通过这次祭奠,就是要让他们莫忘历史,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名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些烈士才应该是他们最该敬仰的人。”

石光告诉记者,奶奶赵凤云1974年临终前特别交代她的父亲石耀,要尽量找回弟弟的遗骨。父亲1984年去世,生前曾专门向她交代寻找五叔的事情。“他告诉我老家墓碑上写的五叔牺牲的地点似乎不对,让我在狼牙山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烈士陵园里好好找找,这个范围仍然找不到就扩大到200公里。”石光说,“父亲交代,找到地方就行了,知道他安息在哪里,家里的后人有机会的时候能去看看他,给他扫扫墓就了了我奶奶一辈子的心心念念。”

石光出生在承德,1968年到坝上插队成了一名知青,1974年她考入了张家口建筑工程学校,后到西安民航工作,现今已退休。今年4月份,石光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承德一位曾在公安部门工作的同学,希望他能帮助寻找五叔的下落,这位同学就联系了曾经帮助亲人寻找过铁道兵的志愿者彭兴旺。

彭兴旺根据“隆化县皂各庄”的线索,先后到赤峰、隆化等地查询,最终将目标锁定到了易县狼牙山附近。7月10日,在紫荆关镇派出所一位老民警的带领下,彭兴旺一行首先来到了枣各庄村走访健在的老人,在走访到第三户黄翔老人时,老人很快就讲到了一个年轻的卫生员为救伤员牺牲在自己家后山坡的故事。

当他们来到东旮旯烈士陵园时,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这里安葬着1540名烈士,其中绝大部分是抗日战争时期大龙华战斗和门墩子山战斗中牺牲的无名烈士,一块块黑色的大理石墓碑上只有“革命烈士”四个字。

石光就决定召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至亲,在8月15日抗战胜利这一天来此祭奠这里所有的英烈们,“因为他们也都是我们的亲人。”石光说。

一门忠烈,希望后辈要永远铭记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从石光的叙述中逐渐了解到,石家除了石颂禄烈士外,家中大部分兄弟姐妹、亲属都参加了抗日战争,可谓一门忠烈。

故庄村石家自有清以来就是当地望族,其曾祖一家书香门第,家开书馆、亦经商;曾外祖一家世代行医,在行唐一带颇有威望。

抗战开始后,石家就成了八路军五区和当地县游击大队的补给站和联络站,父亲石老廉是晚清举人,公开身份是开明乡绅,实则为八路军提供给养;母亲赵凤云娘家家境富裕,姊妹四人中有三人为抗战烈属。

石家第二代中五子三女,六人参加了抗日战争。

大儿子石颂礼(后更名石理),当时为地下党,负责为八路军五区筹集钱粮和药品。后来身份暴露,离家到了部队,后在西柏坡被党组织派到巢湖剿匪,最后留到了上海。

二儿子石俊昌,1946年参加革命,1948年负伤回家。

三儿子石其昌,在抗战中加入了国民党军队,曾任连长;而其妻子1943年加入共产党,任村里妇救会主任。抗战胜利后才知道他加入的是国民党军队,后在解放战争参加了邯郸起义。

四儿子石耀,1935年在师范上学时,因营救被国民党抓走的恩师而被国民党通缉,后参加八路军。抗战后期被派到东北,后一直在承德兴隆一带打游击,1945年前后曾任承德市南营子小学督学,新中国成立后留在承德,曾任承德地委书记。

五儿子即为石颂禄烈士。

三女儿石秀华,1946年加入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在泊头镇小学教学,1963年随丈夫到内蒙古林西县工作,1984年离休。

石颂礼长女石国翠,现年92岁,是健在的唯一见过石颂禄烈士的石家人。抗日战争时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期间在西柏坡国务院机要大队任职,新中国成立后被派到包头成立包钢。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石家一门举家迎敌,是我们后人的骄傲,希望我们的后辈要永远铭记。”石光说。 (记者张斌、李连成 文/图)

责任编辑:苏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