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让文明成为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2018-10-09 09:23:3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国庆假期,各地立足本地文化特色,精心策划旅游活动,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交融,传统活动与新派体验辉映。人们赏美景、品美食、晒美图,文明旅游渐成风尚。(据《人民日报》10月7日报道)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同比增长9.4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90.8亿元,同比增长9.04%。时间长、出行人数多,这样的特点让国庆假期成为观照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窗口。透过这扇窗口,我们看到了经济的发展、消费模式的转型、景区管理的变化,更切身感受到了“文明”的成长状况。

“今年国庆,我们举办了帐篷露营节。篝火晚会散场后,相比以往,没有了垃圾遍地的景象。”湖北武汉黄陂区木兰草原景区负责人说。10月2日下午,木兰草原发布旅游红色预警,入园人数接近最大承载量,但等候入园的游客并没有急躁,还帮助疏导交通。在上海市区田子坊景区,游客有序地沿着“之”字形人行道缓缓进入景区,没有拥堵。国庆假期,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礼让、卫生、环保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自觉行为,一幅幅文明出行的画面构成了这个假期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但与此同时,车窗抛物、乱涂乱画、折损树木等不文明行为却仍在刺痛人们的心。10月1日,杭州西湖景区工作人员发现,湖边标志性石头上,被人写下“平文涛”“无砂之禅”等7个歪歪扭扭的红字。10月7日,此人又到钱王祠门前的石碑上涂写,被景区有关人员当场控制。在陕西靖边波浪谷丹霞地貌景区,岩石上被游客留下刻痕和划痕。景区工作人员表示,这些被游客留下刻痕的岩石,600年也恢复不了原貌。在甘肃平凉泾川县某景区,不少游客爬上高达数米的花架,或坐或躺,寻找“最佳”拍摄效果,弄得花落满地,工作人员上前劝阻反遭少数游客谩骂。

种种“文明”,让人看到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升,感受到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而种种“不文明”则提醒我们,涵养文明素养依然任重道远,还需久久为功。

文明无小事。旅途中的一言一行,体现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素质修养,折射出社会整体文明水平。有了个体文明素养的提升,才能有全社会文明程度的跨越。如果每个人都能在意其他人的感受,或许就不会只考虑自己的方便,随意插队、加塞;如果每个人都能多一些规则意识,或许就不会面对劝阻依然任性而为,面对“禁行”偏要执意通过,面对树木碑石“一时手痒”。让文明的种子在自己心中发芽、成长,种种“不文明”定会减少生存的空间,一点一滴的文明雨露就能汇聚成澎湃的文明之河。

国庆假期,西安城墙景区内游客自带垃圾袋、主动捡拾掉落垃圾的行为明显增多,踩踏座椅、攀爬墙体等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其中原因,就在于“景区的科学引导与游客的理解响应形成共振。”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将由四个大型垃圾箱组成的“垃圾银行”设在景区内一处停车场的显眼位置——游客把垃圾投入箱内,便可换取枸杞、扇子、非遗手工制品等景区纪念品,由此,游客随手扔垃圾的现象大幅减少……生动的事例再次表明,文明素质的涵养需要每个人自省自励,也离不开文明规范的制约与引导。

国庆假期结束了,但关于“文明”的思考远未结束。让公民素养与经济发展同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齐头并进,文明才能成为旅途中最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周丹平)

责任编辑:谭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