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刘小京:甘做“渤海粮仓”一粒种

2018-10-14 06:59:5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甘做“渤海粮仓”一粒种

——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首席科学家刘小京

9月10日,刘小京(左)在中科院南大港盐碱旱地丰产高效示范基地内查看高粱长势。 记者张昊摄

□记者张怀琛

在盐碱地上扎根27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南皮试验站站长刘小京只用一句话,就讲清了自己的工作:“找到灌溉用的‘水’,解决种庄稼的‘土’。”

“为国家粮食增产、老百姓吃饱肚子‘种’出希望,这就是我的价值”

1991年,刚刚拿到农学硕士文凭的刘小京,选择留在了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没多久,他又主动请缨,调去了南皮试验站。

科技攻关需要“试验田”,而南皮就是这样一块“宝地”。

历史上,南皮降雨稀少,土壤盐渍化严重,“春天白茫茫,秋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便是当地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因其独特的土地条件,当时,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众多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都聚在这里开展研究,专攻中低产田治理和盐碱地改良。

国家需要指引着青年人的奋斗方向,初出茅庐的刘小京,决心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种”出希望来。

从海冰融水淡化中获得灵感,刘小京提出了“咸水结冰灌溉法”:冬季抽提地下咸水浇灌结冰,春季融化时,高浓度咸水先融化入渗,微咸水和淡水后融化入渗,从而达到洗盐效果,实现盐碱地耕层脱盐。

在几番考察我省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的治理改良成效后,2011年,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和刘小京等人刊发了题为《建设“渤海粮仓”的科学依据》的文章。

两年后,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前不久,该工程河北项目区通过科技部验收,5年实现增粮47.6亿公斤。

岁月在刘小京身上留下了太多印记:由于长期在盐碱地上试验劳作,他的脸被晒得黝黑,双手格外粗大,牙齿也变得发黄。如果在庄稼地里碰见,外人很难将他与周遭的农民区分开来。

“我就想当一粒种子,在盐碱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国家粮食增产、老百姓吃饱肚子‘种’出希望,这就是我的价值。”刘小京说。

“‘渤海粮仓’未来还将带给大家更多惊喜”

尽管拥有优良的品种、成熟的技术、高端的人才……但刘小京发现,想让实验室里的增产成果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过程并不简单。

他还记得,2008年,当试验站向附近白坊子村推广试种小麦新品种“小偃81”时,村民们眼里那丝不信任的神情。

“农民种了一辈子地,粮食亩产能到300多斤就顶天儿了。我们一来就嚷嚷新品种能增产,砸了锅咋办?”刘小京很理解,“没办法,我们就跟农民许了个诺,如果当年试种不成功,试验站负责包赔损失,这才有几个胆大的试种了100亩。”

良种配良法,新品种亩产一下子就突破了当地冬小麦的单产纪录。为了加快推广,冬季大冷的天,他常拿个大喇叭站在麦子地里,抓一把土给前来观摩的农民看成效,一遍遍教他们新技术……

“近几年,我们又根据南皮粮食产量水平、土壤条件、水资源状况和种植结构,对县域粮食生产进行了分区,通过明确问题、制定目标、优化技术,确保整体推进。”刘小京说,通过向“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涉及我省的43个县(市、区)复制南皮经验,已累计示范推广5197万亩,带动农民增收109亿元。

如何让“渤海粮仓”发挥更大作用、肩负更多使命?他思考的,已不单单是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

新探索已经起步。2015年,一座规划面积约27万亩的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南皮获批开建,按照“两园、三区、两网、一线”布局,重点发展良种种业、高效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四大产业。

“除了挖掘增粮潜力,我们还要为全国中低产田科技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树立典型样板。”刘小京说,“‘渤海粮仓’未来还将带给大家更多惊喜。”

“学生成才,就是对老师最高的褒奖”

除了科学家,刘小京对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授业者,同样看重。他带的在读学生不多,仅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的3名硕士、2名博士,但怎么培养这些年轻人,他却没少花心思。

“尤其是农业科研,关起门来闷头搞是不可能出成果的,要善于学习。跟谁学?可不是背书本,而是要跟大自然学、跟老百姓学。”刘小京说。

于是,当学生经过一年理论基础学习后,刘小京为他们精心安排了专业“第一课”:下田。题目也很简单:什么样的盐碱地能长草?

“这是一项考验综合能力的锻炼。盐碱地大多是白花花、光秃秃的,但总有那么一两块‘特别’的地方。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思考、总结,谁想到了答案就来‘交作业’。”刘小京说。

学生们的“科研成果”五花八门,他最后揭晓谜底——竟然是老鼠洞。“天上下点雨,老鼠洞就会集水,雨水慢慢渗入地里,就会降低土壤盐分,自然更容易长草。”他解释道,这就是淡水洗盐的原理。

刘小京喜欢启发式的教育。曾有学生提出,为何同一株植物会结出黑色、褐色两种颜色的种子,他觉得这个问题有趣,就鼓励学生大胆研究。在他的从旁指导下,学生发现褐色种子更耐盐,但若无水浇灌,却易在土中腐烂;而黑色种子更耐旱,即便无水,也能长期保存以待发芽。

“这就算把种子的性能彻底搞清了,如果将来育种有需要,他便能清楚地知道该采取哪些技术处理,这比死记硬背更让他印象深刻。”刘小京说。

虽然教出的学生不多、只有20多名,但刘小京却颇感欣慰,“他们大都成了各自单位的骨干力量,在科研一线焕发着创新活力。青年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未来,学生成才,就是对老师最高的褒奖。”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