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最名角儿】王红丽:对戏曲的热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2018-10-17 10:46:11 来源:河北新闻网

周国梁 赵新宇拍摄 董康剪辑

图为王红丽在《铡刀下的红梅》演出现场。 赵新宇摄

10月15日,时隔22年,豫剧小皇后王红丽再次登上石家庄的舞台。王红丽清楚地记得,上次在这里演出《风雨行宫》,获得了现场29次掌声,“石家庄的观众懂戏,只要唱得好,肯定会捧场。”这次,她带来了让她二夺梅花奖的《铡刀下的红梅》,再次赢得满堂彩。谢幕后久久不肯离去的观众却不知道,20多年前,王红丽差点彻底离开这方戏曲舞台……

卖烤鸭的生活更安逸 但还想为观众唱戏

图为王红丽接受河北新闻网专访。 赵新宇摄

王红丽出生在梨园世家,从小听着梆子腔长大,她曾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会吃戏曲这碗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王红丽一度带着无奈离开了喜爱的舞台。“离开的头半年,我想把唱戏这件事儿忘了,不想听,不想看,不想唱。”她在剧团楼下租了个门面开烤鸭店,院子那边是排戏练功的声音,这边是王红丽烧火、劈柴、洗鸭子,个中滋味,只有她自己能体会。她憋着一口气,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既然开了烤鸭店,就要做个优秀的企业家!

烤鸭店由一家店开到三家店,生意越来越好,挣得钱越来越多,王红丽对舞台的思念也愈演愈烈,“我知道我的心还在舞台上,我还想为观众多唱戏,想拿梅花奖,这是我的梦想。我知道对戏曲的热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王红丽心里清楚,烤鸭店干下去,她会过上一种舒适安逸的生活,但那不是自己想要的。“我还是想为父老乡亲唱戏,当你站在舞台上,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精神上的成就感是任何物质都替代不了的。”王红丽毫不犹豫地关掉烤鸭店,创办了全国首家省级民营艺术院团——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在剧团创办的第二年,王红丽就以《风雨行宫》获得了她梦寐以求的中国戏剧梅花奖。

王红丽常说一句话,“不抓吃饭戏饿肚子,不抓精品戏短路子”。正是靠着“吃饭戏”和“精品戏”这两条腿走路,小皇后豫剧团走过了25年风雨,路子越走越宽。“我们每年都要排一台‘吃饭戏’,就是老百姓喜欢看的、投资小、剧情好的戏,比如《泪血姑苏》《花喜鹊》。三到五年排一台思想性艺术性高的‘精品戏’,比如《大明皇后》《铡刀下的红梅》《风雨行宫》,拿到全国去参加评奖,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专家了解你,才能促进剧团艺术水平的提高。”

注重培养好苗子,用奥运精神办剧团

图为《铡刀下的红梅》一剧中的小演员。 赵新宇摄

不久前,王红丽办了一个隆重的收徒仪式,徒弟的年龄跨度从5岁到42岁。到目前为止,她已经有60多个徒弟了。在整个戏曲界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下,王红丽的剧团做到了代代有新人。“我们剧团比较注重好苗子的培养,从1993年建团至今,共收过五期学生,很多孩子现在已经可以挑大梁了。”

刚建团的时候,二十几岁的王红丽和新招的三四十个小学员一起组成了最初的班底。他们借用了新乡的一家影剧院,白天放电影,12点以后开始排练。平时排演一台新戏要两三个月时间,但他们在22天的时间里排了两台原创剧目,恢复了三台古装戏。“真的是拿命在拼,但大家好像没有感觉到苦和累,心里都有一股劲儿在吊着:这是我们的新戏、新团、新人,这是我们新的亮相。”带着他们排戏的余笑予先生当时说,这真的是领着一帮幼儿园的孩子,在用奥运精神排戏啊。

25年走来,风雨兼程。王红丽一年要演400多场戏,还曾经一天连演5场。他们的演出场所大部分都是在农村,在田间地头,无论严冬还是酷暑,只要一上台,就完全沉浸在角色中。曾经有一次中暑,王红丽坚持着把戏唱完,刚退到大幕后便一头栽倒,半小时不省人事。之后半个月,由于身体虚弱,她的手都是抖的,但一上舞台就精神。“小时候有老前辈跟我说过,唱戏治百病,当时不理解,现在真的知道了。支撑戏曲人在舞台上的,一个是热爱,一个是精气神儿。”

王红丽还记得有一年在黄河边演出,突然刮起一阵大风,瞬时漫天黄沙,“我一张嘴就灌了一口沙子,但台下的观众非常可爱,都被弄成土人儿了还不走,只要有观众,我们就得坚持唱。”

石家庄的观众懂戏,来这儿唱戏不好唱

图为《铡刀下的红梅》现场观众。 赵新宇摄

豫剧是河北戏迷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一个剧种,王红丽对河北的观众有着很深的印象。

“22年前在石家庄,我带着《风雨行宫》参加亚洲东方戏曲展,我发现这里的观众很喜欢豫剧,他们特别懂戏,只要唱得好,肯定会捧场,所以在这儿唱戏必须拿出看家本领来。时隔22年,能再来这里,我觉得特别开心,也是想带着《铡刀下的红梅》为石家庄戏迷汇报。”

王红丽在石家庄也受到了戏迷对她亲人般的待遇,“演出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戏迷夫妻专门来到后台,对我说‘你下次再来了就住我们家,我们家三室两厅就老两口住’,真是让我感动坏了……”

当天的演出结束,戏迷们站在台下不肯离去。他们围成一个半圆形,一边鼓掌,一遍高喊着王红丽的名字,他们希望王红丽记住,在河北石家庄,有一群喜爱她的人,一直在那里……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