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综述】走近年轻观众 让古韵梆腔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2018-10-19 11:47:2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10月16日,“梆子声腔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主题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 记者张岩摄

梆腔荟萃,名家云集。为期22天的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即将落下帷幕。为广大戏迷朋友打造一场梆韵盛宴的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工作者也齐聚石家庄,为古老的梆子声腔的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10月16日,以“梆子声腔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为主题的研讨会上,19位来自戏曲界的理论专家、一线创作者和演员,就戏曲的传承、创新与传播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传承保护,首先要数一数家珍

梆子声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也是最古老的板腔体戏曲艺术。数百年来,梆子声腔从发源地山陕之地一路东行,衍生出20多个地方剧种,流布大半个中国。它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记载着一方百姓的乡愁乡音。

较之曾经的热闹与辉煌,如今的梆子声腔面临传承和发展的瓶颈。“传承保护并不是把东西藏到博物馆里,而是首先数一数家珍。” 原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剧作家曲润海表示,要对本地的梆子声腔剧目、人才以及剧团都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传承保护。他提出,整理改编是传承保护的可行办法之一,但是前提是要识货,要尽力保持剧种和剧目的特色。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雷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以广东西秦戏《刘锡训子》中的椅子功绝活儿为例,发出了梆子戏中宝藏有待发掘的呼吁。

“传承重在师承,重在明明白白地学习,重在学习老师创作的方法,重在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也重在审美观的定位,了解戏曲美的原理,重在真正懂得戏曲的特征和规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齐爱云从自身实践谈到戏曲人的传承,她认为在传承艺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精神传承,“老一辈戏曲人视戏如生命,那种严谨,那种纯粹,那种用一生、一心一意地去追求研究戏曲的精神,更值得我们传承。”

许多戏曲艺术家怀着一腔薪火传承的热忱,却也遭遇后继乏人的窘境。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贾吉庆感慨,最近几年河北小梅花大赛中,几乎没有唱河北梆子的小孩参赛,“没有传承,何谈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何玉人也不无遗憾地说:“现在搞戏曲音乐的人太少,各个剧团音乐设计、唱腔设计的人才是后继乏人。”专家们认为,人才培养难的背后,除了涉及体制改革,也折射了梆子唱腔亟待改革创新、观众老龄化等问题。

改革创新,给人以舒服和美的享受

新时代背景下,梆子声腔艺术要发展,必须坚持在推陈出新中继承与发展,继承与创新两条腿走路,才能保持和活跃梆子的生命力,促使更多更好的优秀剧目出现。

“传承不是把老的东西拿过来用,如果用得不得当,没有经过再创造,没有经过作曲和演员的二度再创作,那演出来也是打动不了观众。”河北影视中心高级编辑、一级作曲李石条表示。

众所周知,河北梆子声腔以高亢激越的风格著称,然而调门过高、男女同腔同调也成为制约男声演员发挥的重要因素。贾吉庆提出,男声的唱腔设计一定要因人而异,要把嗓音留有余地,给人舒服和美的享受,而不是非得唱到声嘶力竭。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副所长、《戏友》副主编王越表示,梆子唱腔需要改革,梆子戏伴奏乐器的改革也应该被提上日程。“近年来,音响设备得到空前改善,在剧场敏感细腻的高质量音响效果下,梆子腔高分倍的打击乐和高音调唱腔,已经显示出与观众审美要求的不和谐。”她解释说。

随着时代发展,梆子的行当、剧目等方面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新时期的人物,已经不完全是以生旦为主的人物了,更多平常人、小人物成为舞台的主角,这就影响到戏曲行当的变化。”郑雷说,现今有的剧目表现某个人物会展示他的一生,会使演员从前到后跨行当表演,这也是传统剧目里所没有的,这些变化同样影响到梆子声腔艺术面貌的呈现。

培育观众,让更多年轻人懂得戏曲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戏曲艺术受众群体的减少与老龄化现象的日趋严重,使戏曲人担忧、焦虑,如果没有了受众,戏将演给谁看?如今,越来越多的戏曲人意识到,戏曲艺术传承的同时,培育新观众也非常重要。

“传承与传播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前者侧重于艺术的延续,后者侧重于受众的培养。”齐爱云表示,戏曲人不仅要做艺术的传承者,这是本分,更要做文化传播者,这是“自救”。为了走近戏曲未来的受众群众,她在高校开展“戏曲青年公开课”, 把戏曲本体的东西分解成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变着花样来推广。“一方面年轻人对戏曲有了一定的认知,另一方面,我会了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想法,以及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剧目,年轻人的点子有时候会让我脑洞大开,对艺术创作也有很大的好处。”齐爱云说。

“梆子声腔艺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新观众,如果戏迷票友绝大部分是老龄观众,戏曲的发展前途很不乐观。”王越认为,梆子要吸引青年观众进剧场。“最好在每所小学设立一个戏曲专业老师,这样戏曲对于孩子们就像饮食文化一样,有一种文化记忆。”她打比方说,你可以喜爱吃西餐,但是你必须接受中餐,你可以喜欢西洋的歌剧音乐剧,但你也要懂得中国的戏曲。

“戏曲的保存和发展应该以观众为中心。”中国戏曲学院原音乐系主任、教授海震认为,戏曲的保存不是迎合流行观念,更不应该是赶时髦、搭便车,而是要靠创作新戏来体现的。“从长远看,戏是演给观众看的,剧团排什么戏,应该多听取演员、导演、编剧的意见,他们最清楚观众要看什么,什么能成为保留剧目,而一部新戏如果能成为观众喜爱的保留剧目,它离获奖剧目也就不远了,或者就应该是获奖剧目了。”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专家的认同。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庞彦强说,只有适应新的审美人群,剧种才能生存发展。(记者张岩)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