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梆子声腔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

2018-10-19 14:01:3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古腔新韵意悠长

——关注梆子声腔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研讨会

10月15日,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聚焦梆子声腔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研讨会”在省会召开。来自省内外戏曲界的十余位理论专家、一线创作者和演员齐聚一堂,围绕“梆子声腔艺术如何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从戏曲传承的保护、剧目创作和唱腔改革、培育观众群体等角度,对梆子声腔如何传承与创新,建言献策。

梆子声腔创造辉煌的同时,急需解决剧本创作力薄弱、专业人才后继乏人等问题

戏曲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声腔在其所有艺术手段中占有极为显著的地位,区别剧种之间的不同,声腔是其主要标志。而梆子声腔又是我国戏曲艺术中最先出现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

梆子声腔源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此后,梆子声腔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声腔,并衍生出20多个地方剧种,广泛流布于大江南北,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江苏梆子(豫剧在徐州一带的称呼)等,深受民众喜爱。

“梆子声腔是清代中后期民间戏曲的代表,开启了板腔体戏曲的结构,是最早的上下句形式的板腔体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学院原音乐系主任、教授海震认为,梆子声腔扎根于民间,是广大劳动人民表达喜怒哀乐的最好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显示出不断变化结构的声腔艺术强大的生命力。

作为最古老的板腔体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的梆子声腔,在其形成之后,具有了一套程式,这套程式既概括了前人的经验,同时也是后人发展的依据,在流变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梆子声腔逐步地方化的过程中,既有的程式不断地规范着当地的民间音乐,使其成为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生在西安,长在西安,从小听的就是秦声秦韵,看得最多的就是梆子戏,自己会唱的几个戏曲唱段也是梆子声腔,所以我对梆子声腔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何玉人看来,梆子声腔艺术创造了新时代戏曲艺术的辉煌,无论是在剧目创作、队伍建设、人才等方面还是在继承中国戏曲美学特征、戏曲艺术的内在规律上,梆子声腔均领先于其他几大声腔。“梆子声腔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历史剧、传统戏和现代戏并行不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如保定老调《潘杨讼》、豫剧《赵氏孤儿》、晋剧《于成龙》等;以及一批贴近时代、拥抱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如河北梆子《安娥》《李保国》,秦腔《柳河湾的新娘》和豫剧《焦裕禄》等。”此外,梆子声腔还拥有全国一流院团和大量的基层院团,比如说陕西的易俗社、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河南豫剧院、河南的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山西省晋剧院等。“这些遍地开花的剧院在一定程度上为梆子声腔艺术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何玉人说道。

改革开放以来,梆子声腔的剧种和其他剧种一起经历了新时代新生活的全过程,近年来,在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方面,更是走在了中国戏曲的前列。

但是,也应看到,在梆子声腔辉煌的当下所显露出来的剧本创作力薄弱、音乐创作和设计研究后继乏人、现代戏的“戏曲化”等问题依然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何玉人表示,当代梆子艺术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如何使现代戏更写意,更具有戏曲艺术的韵味,更符合戏曲艺术的创作规律,从而让梆子声腔创造的现代戏曲艺术的辉煌延续下去,“此外,怎样在戏曲舞台上反映这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的重大变革,也是这一代梆子艺术工作者的责任。”

“梆子声腔的很多现代戏其实都流于表面,创作者并没有深入进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雷称,梆子声腔艺术创新发展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也是梆子现代戏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梆子艺术工作者的努力。

梆子声腔的传承与创新应避免生搬硬套,二者是一体的,不能分割

曾经,戏曲艺术的魅力无穷,作用巨大,其受众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庙堂、下处江湖,文人雅士、布衣平民都非常喜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市场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面对多种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当代的梆子艺术工作者在对梆子声腔进行传承时,该如何进行创新,使其能面向现代、面向未来发展?

河北影视中心高级编辑、一级作曲李石条认为,传承不是简单地把老的东西拿过来用上,还要考虑用的是不是地方、得不得当,如果在传承中没有创新,脱离再创造,没有经过作曲、演员的二度创作,只是僵硬地传承,出来的东西是打动不了观众的。

都知道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体的,不能分割,梆子声腔也不例外。“声腔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谁能保证说我们现在唱的河北梆子就是三百年前的河北梆子?梆子声腔也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只有发展变化适应新的审美人群,剧种才能生存发展。”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庞彦强认为创新是必要的,但是要在传承传统梆子声腔的艺术精髓、保持其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中国戏剧是写意的、唯美的,这点必须坚持与弘扬。但是,梆子的唱腔,在传承其精髓与特色的同时可以借鉴其他唱法进行创新。”何玉人表示,如果泯灭了特色,就不能称为梆子声腔了。

“拿梆子声腔的音乐来说,它是剧种的灵魂,但是唱腔音调太高,极大地限制了演员的艺术发挥。从剧种音调来说,山西四大梆子越往北路走,声调越高,高亢激昂,铿锵有力,能唱到升G调,而且男女同宫同调是多年解决不了的问题,男演员演唱非常吃力,女演员达不到声高者也大有人在,其结果是导致了演员声嘶力竭地拔高,经常顾及不到音质的优美。”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副所长、《戏友》副主编王越出生于梨园世家,她认为,北方梆子戏的声腔特点,或者说优点,已经不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特别是青年观众,不喜欢听,认为声音吵、节奏慢,吸引不了眼球。“其实,像我们有时候坐在剧场看戏时,也经常会有声音太高的感觉。”

在唱腔的细节方面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贾吉庆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主演特别是男声的唱腔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台戏的成功与否。梆子男声的自身条件跟女声不一样,有着生理差别。”因此,音乐唱腔的设计者要真正做到对男声条件的具体了解,做到设计因人而异。

除了唱腔和音乐,王越认为,梆子戏的创作题材也要创新,要有城市题材,不能光演农村,“演现代戏似乎就是定位在农村改革,老是回顾过去,时间长了观众都审美疲劳了,也得畅想一下未来。”

一说到梆子戏,似乎就是适合演宫廷大戏、新编历史剧、传统戏,透着历史的厚重感。而传统戏演绎的又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表现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其主旨虽是惩恶扬善,弘扬美德,但对于现代社会的青年受众群体而言,难免显得不合时宜,即便是演绎古人故事的剧目,也应该在思想内涵方面接地气。

“应该多编一些能表现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剧目,这样才能吸引当代观众。比如说这次展演上演出的秦腔现代戏《八月十五月儿圆》,它就是根据苏州方言滑稽戏《顾家姆妈》改编的,而且改编得十分感人。它不但改出了秦腔的特点,改出了秦腔的声腔,还改出了秦腔舞台艺术的表演程式。”何玉人认为,创新,是要在保持戏曲特色的基础上,调整传统戏曲的表演内容与艺术形式,在表演内容上要与时俱进,《八月十五月儿圆》在这一点上做得就非常好。

梆子声腔要避免观众老龄化,亟待培育新受众

戏曲是融合了包括语言、诗词、音乐、舞蹈、雕塑、武术、杂技、绘画、工艺、建筑等几乎一切门类的艺术形式。一方面,受众沉浸于戏曲舞台所营造的诗情画意中,另一方面,可以从它所表达的主题中汲取养分,比如真善美、仁义礼智信等。从一定程度上说,戏曲曾是大众心灵的一种慰藉和寄托。

但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戏曲艺术受众群体的减少与观众的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使戏曲人担忧、焦虑,如果没有了受众,戏将演给谁看?由此,越来越多的梆子艺术工作者意识到在传承梆子声腔艺术的同时,受众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像梆子声腔这样唯美的艺术,太需要我们传播给大众了,尤其是年轻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秦腔四大名旦之一的齐爱云认为,传承与传播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前者侧重于艺术的延续,后者侧重于受众的培育。尤其是在当下梆子生存环境并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梆子艺术工作者更应该主动、积极地承担起梆子声腔艺术传播的责任。“梆子艺术工作者不仅要做一个艺术的传承者,这是本分,更要做一个文化的传播者。”

王越也认为梆子声腔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培育新受众。“如果梆子的戏迷票友绝大部分是老龄观众,梆子的发展前途就会很不乐观,那么梆子终会消亡。要让梆子重新走向辉煌,自身不改革、不与时俱进就没有观众群,观众不走进剧场,梆子的前途就堪忧。”她认为,培育新受众,应以吸引青年观众为主,“最好在每一个小学都能设置一位戏曲专业的老师,就算这些小学生在升入中学或大学以后顾不上学习戏曲了,但是在小时候听过的戏曲,会在其脑海中形成一种文化记忆。你可以喜爱吃西餐,但是你必须接受中餐。你可以喜欢西洋的歌剧音乐剧,但是你要懂得我们中国的戏曲”。

海震表示,除了培育新受众,其实梆子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梆子的传承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要靠创作新戏来体现的。梆子的发展不是迎合流行观念,更不应该是赶时髦、搭便车。“从长远看,戏是演给观众看的,剧团排什么戏,应该多听取演员、导演、编剧的意见。因为他们最清楚观众要看什么,哪些能成为保留剧目,而一部新戏如果能成为受观众喜爱的保留剧目,它离成为获奖剧目也就不远了。”(记者田恬、韩莉)

责任编辑:魏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