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刘嘉武:“惟创新者强”是我的座右铭

2018-11-02 06:26:0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为让国产运架设备给祖国大地织上高铁网,68岁的刘嘉武长年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

“惟创新者强”是我的座右铭

□记者马利

“今后40米梁将成为高铁建设趋势,这样才能提高桥梁布置的灵活性和建设工效,降低高铁修建成本,节约工程用地。咱们的科研得与时俱进。”10月11日上午,石家庄铁道大学国防交通研究所原总工程师刘嘉武早早来到办公室,催问同事的科研进度。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刘嘉武的职业生涯里,满满浸透着这8个字。从一名普通的铁道兵到交通战备技术研发的领军者,如今68岁的他,依然坚守在科研攻关一线。

“‘惟创新者强’是我的座右铭。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刘嘉武深有体会地说。

1999年,我国第一条时速200公里铁路——秦沈客运专线开始建设时,刘嘉武敏锐地发现,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即将掀开崭新一页,但同时大吨位厢梁架设将成为建设中的控制性难题。

第二年,他研发的SPJ450/32拼装式大吨位架桥机就出现在了秦沈线工地上,“架起跨度32米、重达450吨的大型厢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

执著创新的刘嘉武,18岁那年当上了铁道兵。《铁道兵志在四方》是他最喜欢的歌曲:“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从那时起,要让“锦绣河山织上铁路网”成了他的奋斗目标,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注入心灵深处。

几年之后,当刘嘉武以优异成绩考取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前身——铁道兵工程学院,并留校从事教学与新技术研发工作时,他毫不犹豫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定格为“应急工程结构理论与实践”,直接服务于国防交通事业。

开路、架桥,交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不计其数,科研就要为难题寻出路、找办法。

刘嘉武做到了。他带领团队发明的“港口应急装卸桥”技术,成功解决了我军重装备港口装卸难题;“1000龙门吊机”,填补了国内大件吊卸史上的空白;“装配式公路桥墩”完善了我国公路桥梁制式抢修装备,在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搞科研创新哪有什么成功秘诀,非要说的话就是长期摸索的笨功夫和不服输的劲头儿。”刘嘉武“自我评定”。

当高铁建设开始向山区延展时,经常遇到大量隧道和桥隧相连的施工情况,在平原地区作业的运梁车和架桥机失灵了。“12米高的架桥机根本无法通过9.25米高的隧道。如果先拆卸开再到架桥工地安装好,又需要有较大的安装场地,山区工地很难实现。”刘嘉武提出,山区建高铁迫切需要运架一体的机械。

然而在2011年之前我国还没有一台自主研发的运架一体机架桥装备,当时只能购买国外机器,每台价格3千余万元。

不服输的刘嘉武暗下决心:“一定要搞出我们自己的运架一体机!”

技术垄断在外国人手中,摆在刘嘉武面前有两条路:模仿与创新,前者省时省力,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创新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为了这个选择,刘嘉武和团队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

“半夜躺在床上仍然在思考,有了想法,赶紧坐起来,记在本子上,画出来。第二天跟同事们说,我昨天晚上做梦做出来了。其实是整宿不睡觉,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刘嘉武决定让运梁车换一种方式承载箱梁,车上载的驮运方式改为车下吊的跨运方式。“打个比方,我们把运梁车看作是一匹马,驮运就相当于把箱梁放在马背上,而跨运则是把箱梁挂在马肚子下面,吊着走。”

这一全新的理念提出来时,就有同行开始质疑,认为是天方夜谭。

“创新就要敢为人先,勇于承担风险,并通过缜密研究化解风险。”

刘嘉武顶住压力,把同行们的质疑,分门别类进行了整理,汇总成一个个技术难点。他带领同事们翻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多次去施工现场实地考察,反复实验比对测算,把一个个问号化成叹号。

有一种成功叫坚持到底。

经过大量的现场试验和施工实践,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流动式架桥机,打破了国外运架一体架桥机技术在我国高铁建设市场上的垄断。更让刘嘉武欣慰的是,机器使用过程中,用工可减少一半,成本要比国外运架一体机低五六百万元。

创新不易,惟创新者强。伴随着一项又一项创新,荣誉接踵而来,首届茅以升优秀工程师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最让刘嘉武兴奋的是,在京津线、京沪线、哈大线、沈丹线等重大铁路工程建设中,他研发的机器大展拳脚。

在创新路上,刘嘉武既是一位探路者,也是一位引路人。

1990年5月,石家庄铁道学院国防交通研究所正式成立,这也是我国军事系统外唯一一所专门从事国防交通研究的科研机构。年富力强的刘嘉武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到工作中,带领同事们攻坚克难,不断取得创新成果。

“被难题卡住时,想想刘老师,就觉得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刘嘉武团队里的年轻人告诉记者,刘老师本已过了退休年纪,却主动放弃闲适的退休生活,初心不改一门心思扑在创新研究上。

“随着我国铁路的快速发展,还会出现各种施工难题,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些难题,为我国的铁路建设出一份力。”刘嘉武说。如今,他和同事们把下一个研发目标定在应用前景广泛的高效运驾分离新型作业机上,向着高铁架桥技术的又一个世界巅峰继续探索。

“不怕你知道,每次坐高铁,心头会有一种骄傲感,内心也会更笃定。”刘嘉武认定,“任何一项事业向前推进,都不能缺少创新精神。创新不止,就是通向前方的路和桥。”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