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2018年度“双十”特刊】时代潮头 怀抱初心追梦

2019-01-03 09:37: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记者 白 云

■阅读提示

时代,为每一个普通劳动者所创造,也为每一个普通劳动者而来。

今天,我们在这里展示2018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正是为了讴歌这些可敬可爱的时代偶像。

他们,有打破常规和敢于创新的勇气。

正如卢勇,致力于要用中国玻璃为中国航空器保驾护航;又如梁金生,不断追求生态环境材料领域的卓越;再如孙晨华,打破了我国移动卫星通信长期依赖国外的历史。

他们,为田野上带来新的希望。

正如张铁兵,走遍了饶阳县197个村庄,把家乡打造成全国最大的设施葡萄生产基地。又如杨保新,20余年育成9个优质棉品种,促使社会增收50多亿元。

他们,无论置身何处都怀抱梦想充满向上的力量。

正如家境贫困的王心仪,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她在《感谢贫穷》中发出这样的声音:一路向前,梦想终会照亮现实。又如环卫工人李德,终日和大粪相伴,却坚信环卫工也能成为“大工匠”。再如一生完成11万件好事的沈汝波,用生命的温度去温暖他人。

他们,是时代的践行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正如“邯钢经验”的创造者刘汉章,又如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李保国。再如扎根异国的河钢塞尔维亚公司管理团队,打造出“一带一路”建设样板工程。

怀抱梦想,奋斗成就不凡

坚韧的青春,环境再艰苦,也会绽放。

2018年高考前,18岁枣强女孩王心仪为自主招生准备了一份自我介绍,名为《感谢贫穷》,这篇文章随着主人公被北京大学录取获得了关注。

人们关注的不仅是寒门学子和北大录取的反差,还有在艰苦环境下,那股始终向上激励世人的精神。

王心仪家,生活贫困。母亲体弱多病不能工作,父亲打零工养活家人,5亩地,4口人,念书、吃饭都要钱。

白菜馒头稀饭,是王心仪的日常。她的生活费只有同学的一半,一个鸡蛋,是成绩提高后的奖赏。课间时分,同学吃零食,可王心仪在一摞厚厚的试卷后面,抱着馒头啃。王心仪从小就穿着亲戚家的旧衣服长大。同学嘲弄她土得掉渣的棉袄“袖子还长出一截”,王心仪也会哭,但母亲的安抚让她记住:踏实做事就好。

有的人,梦想成就于自我激励,有的则成就于为他人带去温暖。

“做一件小事不难,难的是一生都在做好事。”沈汝波的梦想是一生做10万件好事。他践行了这句誓言,燃尽了生命,用一生做了11万件好事。

做完手术刀口还没愈合,他就开始在医院楼道里捡垃圾。看到病友头发长了,他就跪在床上给他们理发。

他到养老院为老人按摩、理发,组建义务巡逻队,带领党员在小区日夜巡逻。家庭拮据,沈汝波还坚持对现役军人、低保户等免费理发,把开理发店收入的20%拿出来做公益。

再平凡的岗位,也可能成就梦想。

2018年5月,中组部组织的“大国工匠”研修班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开班。其中一人的身份尤为值得关注,他在全国的环卫工人中首位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也是首位被列入“大国工匠”的高技能人才专家。他就是沧州市运河区环境卫生管理站站长、党支部书记李德。

1982年,20岁的李德第一次扫大街。年轻小伙子扫马路,一些异样目光让他颇有压力,但他踏实地扫干净每一条街道,也激励着自己一定要在这个行业干出个样儿来。

李德在环卫行业36年,技术革新达到106项,获得9项国家专利,成功改造20多辆环卫车,其中4项填补了国内特种车辆、机械设备的空白,直接为国家节约改装资金数百万元。

不弃奋斗,终有回报。

水泥地,旧方桌,掉了柜门的衣柜用花布挡着……这是寒门学子王心仪的房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4层书架上被翻阅过多遍的《中国通史》《本草纲目》等各类图书。

5岁就跟着大人拾棉花,上下学交通工具是和弟弟一前一后坐在母亲的自行车上。在下雪的日子,她要走到天黑才能到家。

没有玩具没有零食,王心仪依然拥抱所看到的美好和阳光,尝试用知识改变命运。在她感谢贫穷的背后,其实是用知识武装自己来远离贫穷。

她对学习上的事儿从不隔夜。她在哪个宿舍,哪个宿舍的成绩就提高得快。她用糊满墙壁的奖状和抽屉放不下的证书来证明:土松,苗反而会出不来,破土之前遇到坚实的土壤,才能让苗更茁壮地成长。

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国工匠也不是一天练成的。

1985年,李德发现变速箱拆装不方便,四五个大小伙子抬着都吃力,他钻研出变速箱绞车,一个人就能轻松拆装。

2004年,他发现吸污车功率太小,工人的劳动强度过大。他自费买了零件拆了装,装了拆,将吸污车抽满一车的时间从20分钟缩短到5分钟。

2009年,他发现工人清理旱厕时,容易被粪桶蹭脏。两个多月,1000多张图纸,他琢磨出一辆小型粪便作业车,工人只需按按阀门,就可以轻松完成清理作业。

不管是王心仪还是李德,他们身上都有股子倔强:不相信手掌上的纹路,相信努力带来的改变力量,终能把梦想照进现实。

2018年5月4日,沈汝波的生命进入倒计时,他生前做的最后一件好事,是用手势“说”出来的:要求家人拿出500元钱捐给一名病友。

沈汝波完成了誓言,这种精神感染了众人。

“接力沈汝波、为民做好事”成为遍及秦皇岛的“接力赛”。一年多来,秦皇岛全市有超过60万人次投身于“全民洗城”“烟头革命”等志愿服务活动,千千万万个沈汝波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好市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艰苦攻关,释放创新力量

他们,一个用中国玻璃护航中国的航天器,不再受制于人;一个打破国外30多年技术垄断和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MF-TDMA“中国创造”;一个创造性地提出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理论。

他们并没有多少先天优势,刚入行时,甚至被质疑。

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勇接下这家玻璃厂的梦想,是用国人研发的特种玻璃作为航天器的“护身铠甲”。

但现实过于骨感:2000年一入行,技术关就卡住了他,虽然经过一年的艰辛努力,终于掌握了原材料配方和制造工艺。但是,订单又成了问题。

2018年5月30日,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暨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大会上,我国卫星通信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孙晨华,被授予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但站上领奖台的孙晨华,也曾被质疑。2001年她第一次给客户打电话,对方撂下电话就去告状:“54所不重视这个项目,派来个小姑娘。”

如果说人生就是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显然,弯道超车,往往承担的磨难也要多于常人。

面对客户质疑,孙晨华光查资料就花了两个月时间,把同领域的研究成果翻了个遍,终于将该系统的相关原理和数千个参数捋清楚,高效完成了集成应用方案。

没有订单,卢勇的公司陷入困境,工资发不出,电费交不起。他卖掉经营多年的家具厂以及汽车、房子,将资金全部投入到产品研发和质量保证上。

“人就要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再难也要坚持住,当你的拼搏达到疯狂的程度时,离成功就不远了。”2001年,卢勇接到了第一份订单,也是一份希望。

孙晨华不断研究,试验;试验,研究,效果始终达不到设计要求。在检查外国公司给出的集成方案时,她敏锐发现,当中缺少了一个关键部件。加上这个部件,再试验,成功,且技术效果大大超出预想。“白+黑”连轴转,这个原本计划要一年完成的项目,仅用7个月就顺利拿下。

2002年,对于孙晨华和卢勇来说,是一个挑战之年。

这一年,孙晨华决定主动出击——研制我国自主的TDMA卫星通信系统。时光篆刻着孙晨华的努力。10年,她呕心沥血研制的我国首个多频时分多址(MFTDMA)及频分多址(FDMA)的融合系统取得突破。

这一年,卢勇做了一个几近疯狂的决定,接下“120mm×40mm”和“170mm×40mm”两种规格的玻璃盖片出口订单。

国内没有生产这两种规格玻璃的内圆切片机。工艺水平不够,他们摸索试验。卢勇借鉴其他工业领域使用的切片机,完成了内圆切片机改造。

最终,卢勇和团队生产出我国第一片“120mm×40mm”和“170mm×40mm”的玻璃盖片,实现了技术的跨越提升。

翻越高山,已然能看到最美的风景,但真正的勇士往往会选择继续挑战。

孙晨华在卫星通信领域“越战越勇”。“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她主持了军队和民用航天领域安排的几乎所有宽带卫星应用运控系统预研和研制项目,构建了我国卫星通信首个三层三面的运行管理控制体系。

她创建了我国首个卫星移动通信运控体系,突破星载大口径多波束天线的高精度标校等关键技术,打破了我国移动卫星通信长期依赖国外的历史。她的科研成果,近5年创造效益达70亿元,带动我省1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年产值近10亿元。

卢勇和他的团队研制生产出原来只能从国外进口的OSR玻璃基片,将每片的价格从300多元降到30多元,当年就为国家节省资金数亿元。他们还研发用于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OSR玻璃基片,可以保证月球探测器内部仪器在高温差环境下正常工作。

卢勇的星箭公司已拥有7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柔性抗辐照玻璃盖片、超大超薄高强度抗辐照玻璃盖片、OSR玻璃基片等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每一个攻关创新者的前行之路,都注定要披荆斩棘。“创新既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勇做探路先锋,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一句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促使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梁金生成为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理论的创始人。

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听国外学者介绍“生态环境材料”概念,梁金生眼前一亮。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全过程对生态、环保、健康等可能产生的持续影响,国内还没有人研究,但研究的价值不可估量。

梁金生十多年潜心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理论,并将目光放到了餐具清洁领域亟待克服的洗洁精污染和水资源浪费上。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在不明确前景的研究领域,如此宝贵的坚持,更加彰显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梁金生的科研之路从未停歇。在他看来,成绩都代表过去,未知的世界是探索的目标。堆存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除了影响生态环境,还常被看作具有高势能的人造泥石流危险源,一旦溃坝,顷刻间就能荡平附近的村庄。

梁金生想的是,既要保护环境又要跟尾矿要附加值。

2018年3月,河北省固废资源利用与生态发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正式启动建设。通过开发高品质标准化的工业原料,突破尾矿大规模消纳瓶颈,实现尾矿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将真正成为现实。

扎根基层,倾情农村沃野

广袤的土地孕育了生命,也孕育着希望。

很多农业科研人员,扎根在这肥沃的田野上,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才有了汗水浇灌出的硕果。

人生能有几回搏!两位一线农业科研人员,用20余年的时间,拉动了两个产业的发展。

邯郸市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主任杨保新,埋头研究棉花品种20余年,育成邯郸109、邯棉802、邯218等9个国、省审品种,棉花品种累计推广4500多万亩,为社会增收50多亿元。

饶阳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铁兵,用20余年时间,踏遍全县197个村庄,用双手架起12万亩设施葡萄,促使饶阳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葡萄生产基地,年产值达26亿元。

农业上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是市场和需求的呼唤。

1993年,张铁兵从衡水农业学校林果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饶阳县大尹村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第二年,就赶上了当地上千亩露天葡萄遭遇冻害,果农损失惨重。

张铁兵发出了这样的自问:不能为老百姓解决农业问题,我算什么技术员?他大胆设想,要把葡萄搬进大棚。

所有的成绩都是千百次一线试验反复尝试的结果。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种植的多是从美国引进的小桃转基因抗虫棉,尽管抗病性强,但是人工摘花费时费力,产量低,品质差。市场呼唤高品质的大桃抗虫棉。

在转基因棉花育种无经验借鉴,通过传统育种方法育成抗虫品种结果未知的情况下,棉花育种新人杨保新,决定来一次挑战。

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我们看到的荣誉背后,都是无数次跌倒了重来的永不言败。

3年,张铁兵顶住了父母反对,对象分手,乡亲嘲笑,一门心思,就是要干出个样儿来。

拿出结婚钱,去郑州学习,所有的压力他当成动力。当他的冷棚“红提”卖到了10元一公斤,有村民开始主动找他合作。2008年,饶阳开始在全县推广设施葡萄种植,设施葡萄就此在饶阳县大范围铺开。

8年,杨保新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杂交关键期他经常凌晨4时起床,骑摩托车先去几十公里外的肥乡、邱县等大桃棉花基地取花粉,再回到试验基地做杂交,每天都要忙到半夜。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杨保新每年10月在北方收了棉花后就赶紧拿到海南再种一季,次年4月再把南繁的种子带回来播种,如此反复,才得到了亩产量提高20%的大桃转基因抗虫棉邯郸109。

几十年扎根乡间,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尤为深沉。

张铁兵成事了!他想的是不能我一个人富起来。

有企业抛来“橄榄枝”,开出20多万年薪附加一套住房的条件,他婉拒。他想的是,设施葡萄还有很多事儿要做:比如在保证正常产量的前提下,把用工成本降低1/3,进一步减轻农户的劳动强度。

为了让设施葡萄在饶阳这片土地上遍地开花,张铁兵24小时开机,随时回答种植户的咨询。村民记不住专业术语,他就编写通俗易懂的《设施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葡萄设施栽培实用技术手册》。下村现场讲课,微信上开办网上课堂,以至于当地农户的流行语是“有事找张老师”!

杨保新出名了!他想的是,怎么能让棉花的性状更加稳定下来。

2006年杨保新已手握多个棉花新品种,其中邯棉802抗棉铃虫、优质、高产、早熟不早衰,填补了我省既抗棉铃虫又抗盲蝽象还耐盐碱的棉种空白,深受市场欢迎。

可杨保新琢磨的是:棉花抗旱、耐盐碱、抗早衰性状总是此消彼长,如何能让三者并行选择?

又是上百次试验,杨保新完成培养液的配比和应用,为筛选综合性高的棉花品种提供了技术手段。这项“一种棉花种子耐盐性筛选方法”在2017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勇立潮头,践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刘汉章、李保国获得改革先锋称号。这一刻,人们再次向两位先行者致敬。

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李保国和爱人带着1岁多的孩子在山里一待就是4年。他坐过老百姓家的热炕头,也下过土地贫瘠的山沟沟,他的手机中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他总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

这位太行山的赤子,用35年的时间,用满腹才学把太行山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再打造成“金山银山”。

1984年1月,刘汉章出任邯钢总厂厂长。邯钢一度成为河北省四个利税大户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一吨钢材1600元跌破邯钢最低成本,而燃料、运费、原材料等价格突涨,邯钢一年中成本增加八九千万元。

1990年,邯钢28种产品26种出现亏损。四面楚歌,怎么办?

刘汉章吃准了一条:解放思想、大胆改革、转变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走向市场。他就此推出了著名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

邯钢模式一出台,1991年前三个季度,邯钢实现利税比上年同期纯增6351万元,增长70%,实现了由连续5个月亏损到“乾坤大挪移”般的翻身。

改革开放的带动作用不可估量。

1992年4月,冶金部在邯钢召开现场会交流“邯钢经验”,提出在冶金行业推广邯钢做法。

“邯钢经验”在1996年1月拿到了它的最高荣誉——国务院专门发出通知,批转国家经贸委、冶金部《关于邯郸钢铁总厂管理经验的调查报告》,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学习和推广“邯钢经验”。

邯钢总资产由1990年的22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241.4亿元,11年增值19.7倍;年销售收入由10.2亿元增加到110亿元,利润总额由100万元增长到7亿元。

“邯钢经验”给整个国家各个经济实体带来的财富和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据当时国家经贸委统计,到1999年初,仅冶金行业通过学邯钢,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34亿元,下降幅度高达30%,其中13户亏损达5000万元以上的大户已经扭亏。

李保国生前说过,一个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坚,力量也有限。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在李保国教授生前工作的河北农大,26支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122支服务小队,正继续行走在李保国教授奋斗过的田间地头,帮扶区域覆盖全省100多个县(市、区),直接参与师生近6万人次,平均每年深入走访3000多人次。至今,他们还活跃在太行山脉,踏着李保国的脚印打造金山银山。

先行者已去,后来者接续。

时至今日,河北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依然有人在砥砺前行。

河钢塞尔维亚公司管理团队,他们是河北企业的优秀代表,也是“一带一路”项目的成功典范。

“全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样板工程!”喊出这样口号的河钢塞钢管理团队,仅用半年,就结束了斯梅代雷沃钢厂连续7年亏损的历史,河钢塞钢成为塞尔维亚第二大出口企业。

成立于1913年的斯梅代雷沃钢厂,2003年破产后曾以23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钢铁公司。2013年4月,收归政府的斯梅代雷沃钢厂年产量只有40多万吨。

但收购这家企业,既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也符合河钢集团拓展欧洲市场的发展战略需要,必须拿下!

这种责任感,在河钢塞钢管理团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异国他乡,远离亲人。河钢塞钢管理团队克服了自己小家的种种困难,只为建设好河钢塞钢这个“远方的家”。因为工作太忙,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范世宇和女朋友领结婚证后,没来得及去度蜜月;市场开发部经理高峰远离妻子和两个孩子,只能晚上视频连线……

但他们用效益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文化本地化“三个本地化”赢得了职工的心,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2017年,河钢塞钢产钢147.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4亿美元,经营情况创历史最高水平。2018年上半年产钢9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7亿美元,超过2015年全年的水平。

这个奋勇争先的团队,没有满足现有成绩,他们为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而自豪,将继续冲在“一带一路”建设最前沿。

责任编辑:郑晓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