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春节、元宵节期间,河北大地文明新风扑面——新年新风尚 燕赵春意浓

2019-02-20 07:17: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春节、元宵节期间,河北大地文明新风扑面——

新年新风尚 燕赵春意浓

今年春节,衡水市桃城区邓庄镇摒弃旧年俗,团拜联欢过大年。 通讯员安娜摄

正月里来是新春,喜气洋洋过元宵。春节、元宵节期间,我省各地广泛培育文明新风尚,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广大群众在和谐、喜庆、健康中告别旧岁、迎来新春。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风尚。或回家团圆陪伴亲人,或外出旅游放松身心,如今人们强烈感受到过节的新变化:节日越过越文明、越过越充实、越过越健康,文明新风如同扑面而来的春风,吹开了百姓的笑颜。

日前,笔者走进我省部分社区、农村,体验各地文明过节的新气象。

绿色节俭不“打烊”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是传统年俗。“过一个绿色低碳的春节”,春节前石家庄市民孔彬一家就做出决定:春节期间让车“休个假”,走亲访友低碳出行,坐公交车或地铁前往。

“不开车了,既轻松又方便,充分感受到了市区公共交通的便捷。”孔彬说,节日里公交车和地铁上人还真不少,看来低碳出行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亲朋好友团聚在一起,聊聊天、说说话,感情上亲近了不少。孔彬觉得这样的春节特别有意义。

正月过大年,绿色节俭不“打烊”。我省各级文明办向广大群众发出倡议:践行健康、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过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

以前一提到过年许多人就头疼,光给亲朋好友买礼品就是一大笔花销。“送礼要面子,成了沉重的负担。”因亲戚朋友多,省会市民杜先生也曾为此忧心。但今年他不再为此事烦恼。“如今大家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人情消费、人际交往更加注重情感,礼品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拜年也回归了本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清茶一壶、鲜花一束,既环保节约,又拉近了距离、不失礼节。

没有了“面子”的困扰,杜先生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亲情。虽然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但在老百姓的观念里,没出正月“年”就没过完。杜先生一家在工作之余,继续走亲访友拜年。

合家团圆,春节拍一张全家福成了许多家庭温暖的记忆。曲阳县齐村乡店上村村民李国旗家,从1994年开始,每年都拍一张全家福。李国旗说,这是全家最珍贵的春节礼物。

2月6日大年初二,店上村下起了小雪。这是一年一度团圆的日子,李国旗早早烧旺了炉火,准备了可口的饭菜。

上午10时许,大女婿刘向阳来到院中支好三脚架、架上相机。“家庭成员越来越多,为了全家福拍出点新意和良好的效果,我特意向朋友借来了无人航拍机。”20多年来,李国旗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如今已是“四世同堂”。25张全家福不仅记录着全家人生活的变迁,更是全家人努力奋斗的历程。

春节期间,全省各地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引导人们厉行节约。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市民选择在饭店聚餐。“在外面就餐省不少事儿呢,但省事儿并不意味着浪费。”省会市民李先生说,他们每次聚餐都是按需下单,即便有剩余,也会打包带走,避免浪费。

“文化年礼”最时尚

春节期间,唐山的一些图书馆、青少年宫成了公众休闲娱乐的首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在浓浓的年味当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开启新的一年。

在乐亭县,除了传统茶艺,乐亭大鼓、书法等传统文化也是今年节日期间县青少年宫免费开放的传统文化课程,整个春节期间有千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各项学习活动。

最是书香能致远。春节长假期间,许多人选择到图书馆充电、学习。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六,省图书馆共接待到馆读者3万余人次,图书借阅量2335人次、9710册次。

“别样的书香春节”让省会市民孙晓惠和儿子假期十分充实。“往年春节我们基本都是吃喝玩乐。今年春节我们来到图书馆,在增加亲子阅读时光的同时,也能让孩子用一种新的方式体验春节。”

移风易俗过大年,在我省广大社区、农村,群众自编自导的春节文艺演出不仅增加了年味,也弘扬了文明新风尚。

2月12日下午,唐山市遵化区苏家洼村“推广乡风民俗,制定村规民约,建设生态文明村”春节文艺演出拉开帷幕。室外寒冷,但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和掌声不断。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村民们意犹未尽。

“演节目的都是咱村里的人,说的都是咱身边的事儿,真好看。”乡亲们纷纷为演出点赞。这场演出极大地丰富了春节期间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搭建了村民沟通的桥梁,在全村形成了和睦、融洽的氛围。

2月16日,“金猪庆春闹元宵”民间花会表演在枣强县文化休闲广场举行,来自部分乡镇和社区的民间花会表演队齐聚一堂,秧歌扇舞、锣鼓齐鸣,共迎元宵佳节。

民间表演队的演员们纷纷拿出绝活儿,为观众奉上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大餐。喜庆的锣鼓敲得震天响,热闹的秧歌舞得别样欢,舞龙舞狮、跑驴、二鬼摔跤等民间传统绝活儿也精彩亮相,博得了现场千余名观众的阵阵掌声。

家风家训代代传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长假,家住邢台市区的王庆信老人沉浸在浓浓的喜悦之中。

2月9日下午,“破五”的饺子刚吃过,全家老老少少欢聚一堂举办了家庭“春晚”。每个人发挥各自艺术特长,自编自导自演了19个节目,成为大家难忘的记忆。王庆信老人介绍,这是他们家举办的第五届家庭“春晚”。今年,“春晚”的主题是“幸福中国·快乐生活”。

王庆信和老伴儿马东果今年都年逾古稀,但身子硬朗,精气神十足。退休前,两位老人都是教师,四个儿女早已成家立业,在各自的工作中也小有成就。这让两位老人格外欣慰。

“春晚”的第一个节目就是秧歌《开门红》,全家老老少少跟着节奏,扭得格外带劲儿。舞台虽不华丽,却溢满年味儿,一条“2019年迎新春家庭联欢会”的大红横幅挂在自家客厅中央。舞蹈《鸿雁》、独唱《恋曲1990》、体操《太极功夫扇》……观众认真欣赏,不时现场点评。

“两位老人退休多年,现在还在老年大学学习太极双环、太极剑术、书法绘画等等。”儿媳妇张少丽介绍,他们的精神也感染着下一辈人,不断学习,在各自的工作学习中创造新业绩。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大儿子王子章感慨地说,相信通过这次联欢会,敬老孝亲的好家风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传承良好家风,不仅给一个家庭带来幸福和谐,也必将推动全社会风清气正、健康发展。

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三。南和县三思乡里首村小学院里欢声笑语,敬老孝亲饺子宴在这里举行,全村的老人在一起看节目、吃饺子、唠家常,好不热闹。

近70年来,里首村素有元宵节放烟花“祭火神”的习俗。近年来,随着村民环保意识逐渐提升,禁放烟花爆竹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去年全村党员、群众代表一致同意,取消放烟花活动。

“元宵节祭火神的活动虽然取消了,但全村人聚在一起的热闹劲儿没变。”在敬老孝亲饺子宴上,村里的文艺爱好者自编自导节目,卫生院为老人们免费体检……全村上下齐动员,喜气洋洋迎佳节。大家都说,“这样一办年味儿更浓了,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也得到了发扬。”活动中,老人们不仅吃了饺子,还收到村干部送的棉袜,同时红白理事会还为敬老孝亲模范家庭进行颁奖。

如今,南和县218个村庄全部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遏制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破除陈规陋习、争比孝老敬亲在全县蔚然成风。(记者薛惠娟 通讯员安娜)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