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民生三人行|提升服务能力,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

2019-03-15 06:44:3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张妹芝委员。 记者赵海江摄  郭建仁代表。  记者孟宇光 赵威摄  陈凤珍代表。  记者孟宇光 赵威摄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内容让人感受到更多的民生温暖。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文化惠民内容、创新文化惠民方式,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加强设施建设,缩短城乡差距

文化惠民要落到实处,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乡镇和农村。近年来,我省以文化惠民为出发点,加大投入和督导协调力度,已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但与城市相比,乡镇和农村的文化设施数量依然较少,且利用率不高。

一组最新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目前,全省达到国家评估定级上等级标准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分别占同类设施总数的67.6%、63.9%,45.4%。“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到乡镇这一级,公共文化设施的达标占比最低。”全国政协委员、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妹芝说。

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桥东区东望山乡元子河村党支部书记郭建仁告诉记者,自己所在地区有的村缺文化场馆,有的村文化设施老旧,难以承接文化演出,还有的村由于存在空心化边缘化等结构性问题,使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因此,缩短城乡差距,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均衡发展,实现标准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省代表委员认为,应围绕各地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法规政策情况,继续加强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推动各地真正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绩效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责任刚性约束。

应完善政策机制,树立向基层倾斜的建设导向,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张妹芝委员建议,应按照“补足空白、健全功能”的要求,持续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产业转型压力较大地区的支持力度,尽快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乡村全覆盖。

创新供给方式,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送非所需、需而不送。这种灌输式供给需要改变。”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结合基层调研见闻表示,不同群体和不同年龄段的人文化需求不同,要以群众的多元需求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转变自上而下的单一供给方式,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要与时俱进、创新措施、有的放矢,让公共文化服务与百姓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实现资源互补,而不是错位浪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基层和乡村来说,既要增加数量,更要提高质量。这样才能够传递正能量,形成好民风、好村风。”郭建仁代表认为,乡村发展离不开文化振兴,公共文化服务在“单向输送”向“双向互动”的转变中,不仅要尊重群众需求,更要及时“送精品”“送能量”。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应增强服务效能,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人性化、合理化。”陈凤珍代表说,人们的需求是多元而不断向前的,要集中优势资源,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走进文化场馆,不再单单是欣赏展览,还能够学非遗技术、听文学讲座、体验手工制作……在一些偏远乡村,可通过流动博物馆、流动文化大篷车、流动文化馆等新型公共服务方式,为村民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务。在城市社区,应进一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构建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的便利条件,结合互联网技术,把公共文化服务主动权交给群众,如利用电子阅览室开展读书竞赛、利用演播室开展传统文化讲座等,还可以开展面向居民的“文化服务问计”活动,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社会力量值得期待。”不少代表委员建议,应不断推动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的有效方式,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水平,有效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社会化供给的能力。

加强人才建设,探索志愿服务机制

目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域,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由于专职人才十分短缺,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履行不到位、文化馆舍和设施的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总数较少,许多乡镇文化站编制配备不足,“专职不能专干”的情况比较普遍。

“应完善政策机制,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选人用人机制,配齐配强工作队伍。”采访中,不少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指出,我省尽管已出台多项措施调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许多乡镇文化站人员依然身兼数职、分身乏术,导致文化工作被大量压缩。应打破原有运行体制,将乡镇文化机构的管理权限上移,统筹安排,建立起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专职人才培养,让基层文化场馆留得住人。”郭建仁代表结合多年来的基层见闻指出,很多时候,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在基层缺乏专业文化人才,特别是偏远乡村,书法、美术、戏曲等领域,都缺乏人才。他希望,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工作者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开展针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群众文化辅导员和农村文化能人等的业务培训。

加强基层乡土文化人才建设;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探索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张妹芝委员建议,还应探索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机制,面向各级各类文艺院团、学校,广泛招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建议公共财政给予适当支持,比如以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离退休文艺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在农村担任文化指导员或文化管理员,逐步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来自本乡本土的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张妹芝委员说。(记者龚正龙)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