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有个地方叫马兰》缘何火热荧屏

2019-03-25 06:10:3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海报。河北电影制片厂提供

3月19日,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在央视八套成功收官,在同档期优秀电视剧众多的情况下,平均收视率破1%。这样一部低成本的主旋律电视剧,缘何能够火热荧屏广受观众欢迎?当日在北京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主创人员围绕该剧的选材立意及其呈现出来的“马兰精神”等方面,探讨这样一部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优秀电视剧展现出的艺术魅力。

小角度切入

普通人身上呈现大情怀

近年来,有关“两弹一星”、马兰基地的影视作品多着眼于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大人物,在基层默默奉献一生的那些普通人,却鲜被提及。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则把焦点对准了普通官兵、医生、老师和一代代马兰的孩子们,讲述发生在这些小人物身边的故事,借此抒发了战友情、夫妻情、父子情等人间真情大爱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这些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代背景非常特殊,从而给每一次的情感波动染上了特殊色彩。”身为“马兰二代”的该剧总编剧白石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空洞的口号,是用生命奋斗出来的。原总装备部政治部一级作家彭继超表示,“他们是共和国国防事业的脊梁,是最硬最稳也是最隐蔽的那根骨头。他们的伟大也许就在于参与了伟大的事业却并不认为自己伟大。他们跟其他普通人一样,面临着住房、医疗、教育等诸多人生难题”。

“剧中孩子被风吹跑的情节,这些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用小故事来连缀整个事件,更容易和老百姓的心相通。”白石说,剧中衣食住行的琐碎小事,比如基地养鸡等问题,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小事,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就变成了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我觉得这种家国情怀,用小切口反映大事件的角度非常好。”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研究部主任陈超英认为。

再现真实历史

用“马兰精神”拍马兰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当年马兰基地那些指战员、科技人员以及他们的子女,就在这样的大漠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个地方叫马兰》这些传奇经历、奉献牺牲和情感故事,展示了他们“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

“我们是用‘马兰精神’拍马兰。”白石动情地说,“马兰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还原当时核基地的生活环境,很多地方的取景都选择在毫无遮挡的戈壁滩上。天气炎热,地面温度高达七十摄氏度。“穿胶鞋的同志们走在沙子里烫脚,石头上打个鸡蛋就能熟。紫外线强烈,很容易晒伤,演员脸上晒出来的黑斑,一直过了两三年都没有消失,环境非常艰苦,没有‘马兰精神’的话,是拍不出马兰人的。”

剧中何玉山的扮演者宋运成坦言,这是他拍得最苦的一部戏。“刚打开盒饭,一阵风过来全是沙子,就把上面的沙子扒拉掉继续吃。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是‘马兰精神’支撑着我们拍出了这部戏。”

剧组在查阅了当年马兰基地环境、建筑及使用过的器具、标语口号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在道具、制景和演员化装方面也进行了真实的还原。剧中道具很多都是当年马兰基地使用过的帐篷、子弹袋、医疗器械、科研设备;军人服装也比对当年的军装样式制作;孩子们的服装以父母旧军衣改成的小军装和条绒布服装为主。演员的肤色是戈壁滩上晒出的自然黑。在语言运用上注意使用“同志们”“司令员”“指战员”“跟我上”等人民军队的用语。白石说:“我们力求再现那个年代真实艰苦的马兰,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创作完成一部反映艰苦奋斗精神的电视剧。”

“看这部剧,就是真真切切地接受一次‘马兰精神’的洗礼,通过马兰故事,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史建伟表示。

培根铸魂

用文艺精品弘扬中国精神

“《有个地方叫马兰》以故事记录峥嵘历史,弘扬‘马兰精神’,是一部铸魂之剧、情感之剧、传奇之剧。”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如此评价。

该剧总导演黄山可以说是“半路上岗,临危受命”,他一边拍摄一边研究剧本。让现代人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不惜牺牲自己奉献国家的精神,是他接拍这部剧的初衷。“这种大题材的剧本是很难碰上的,我一直特别敬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父辈们,他们投身于祖国建设,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

既不是青春偶像剧,又没有流量明星;既不是案件剧,也没有荒诞幽默的情节,却能在同期电视作品中取得不俗成绩,这些与《有个地方叫马兰》想要传达给观众的精神内涵密切相关。“这部剧用普通官兵和家属们的真实生活经历,来展现‘两弹一星’研制者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以及由此塑造出的‘马兰精神’,是质朴中的崇高。这些人的信仰很纯粹,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献身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只要服务于祖国的安全和强大,他们就觉得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那么牺牲也是幸福的。”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这恰恰是当下社会的人们所缺少的,也是最需要的。

一部作品,如果没有精神的骨架,血肉是软的,就立不起来。文艺工作者就是要通过文艺作品向大众传播一种精神、一种思想。在仲呈祥眼中,《有个地方叫马兰》展现了在“两弹一星”实践当中铸就的革命精神。“这部剧是培根铸魂的,是高扬我们民族最伟大、最值得传承的精神传统,展现了质朴守正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牺牲精神。”仲呈祥表示,从《先遣连》《太行赤子》到《有个地方叫马兰》,河北始终坚持走一条自己的道路,“河北影视要建好根据地,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呈现鲜明地域特色,深挖一口井”。

“河北多年来坚守主旋律创作阵地,成为主旋律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重要力量,河北有责任把马兰故事讲好,用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反映时代、抒写人民、弘扬中国精神。”史建伟说。  (见习记者 张晓蓉 记 者 田 恬 张晓华)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