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大学生就业调查(下):树立正确择业观 避入各种就业误区

2019-04-22 06:38:1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树立正确择业观 避入各种就业误区

——我省大学生就业调查(下)

3月28日,石家庄市长安区就业局在石家庄学院举办了“就业创业、职业培训政策宣传进高校”活动,把就业创业政策送到大学生手中。现场还举办了专场招聘会,提供了1500余个岗位。(河北日报资料图) 记者赵杰摄

□记者 王敬照 见习记者 刘秉鑫

频繁“跳槽”、“慢就业”增多、动手能力差……记者在省内高校和人才市场采访时发现,95后大学毕业生在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就业误区。这些误区是怎么产生的,又该如何避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 频繁“跳槽”折射浮躁心态 ●

“沉”下心才能“飞”起来

去年7月从石家庄某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小朱辗转了北京、上海、石家庄3个城市,换了3份工作。

“在房地产公司、广告公司都干过,但总觉得不太满意。”小朱说,在家人的劝说下他回到了石家庄,托亲戚帮忙找到了一个质检员的岗位。

“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工作起来非常吃力。”小朱感觉工作并不那么称心,有机会还打算再“跳”一次。

小朱的情况并非个例。要么不喜欢,要么薪水低,要么没有发展空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新就业的大学生中,频繁“跳槽”现象增多。一些大学生在职时间变短,稳定性变差,入职不久就辞职。

对大学毕业生的频繁“跳槽”现象,许多用人单位也感到困扰。“就拿我们最近招聘的大学生来说吧,有4个人干了不到三个月就离职了,差点影响了公司正常业务。”石家庄华杰木业有限公司经理张其林表示,有能力、信得过、留得住的员工越来越难找了。

大学生就业为何频繁“跳槽”?

“‘跳槽’现象增多,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就业观念在转变,他们往往从职业前景、公司发展等多维度衡量一份工作,寻求更好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盲目就业甚至用‘试错法’选工作的情况。”河北地质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齐宝辉表示,这折射出部分大学生进入职场后的浮躁心态。

“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是造成‘跳槽’频发的主要原因。”齐宝辉分析,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需求状况不了解,对自己的性格、特长、优势、潜能也缺乏科学分析,在求职时往往缺乏足够明确的目标。

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齐宝辉认为一些企业用人管理不规范也是大学生“跳槽”频发的诱因,“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向大学生承诺,福利待遇好、工作强度低,但等入职后却难以兑现,很难为求职者提供良好发展平台。”

“职场新人可以尝试,但一定要把握好度。频繁离职很难赢得未来雇主的信赖,也失去了在行业内积累专业技能和人脉的机会。”齐宝辉建议,毕业生求职前应在准确评估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定职业目标,并制定短、中、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

“企业在招聘时也应严守承诺,不做夸大宣传;就业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招聘企业资格的把关筛选,共同保护就业者的正当权益。”齐宝辉表示。

● “慢就业”存在风险和成本 ●

要谨慎理性选择

“尽管距离毕业也就两个多月的时间了,不过很多大学生并不急着找工作。”石家庄赢鼎一点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崔经理说,如今在95后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慢就业”现象比较普遍。

河北师范大学2018届毕业生小张学的是教育学,毕业半年多来一直没有工作。“其实尝试投过简历,也收到过一些民办培训学校的面试邀请,不过总觉得不合适。”小张说,他最近一直在家准备天津市的教师招聘考试,希望能考上一个好岗位。

还有人选择“慢就业”是害怕面对就业压力。4年前,金莎莎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成绩不错。但今年过了春节,金莎莎并没有像许多同学那样四处赶场应聘,而是窝在家里。“大概我还没做好从校园跨步到社会的准备,想毕业后歇一段时间再找工作。”金莎莎说。

“过去,大学生毕业后会先找个工作,再继续寻找其他机会。但现在很多大学生生存压力不大,也没有什么家庭负担,这就为‘慢就业’提供了可能。”河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白永雷认为,作为一种新的就业观,社会应对高校毕业生根据自身家庭经济情况、个体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作出的“慢就业”选择,给予理解和尊重。

“但‘慢就业’也有风险和成本,很多单位的校园招聘只有应届毕业生才能参加,推迟就业会错过很多机会。”白永雷建议,毕业生不要盲目选择“慢就业”,即便选择“慢就业”也应设置一个期限,根据自身条件、职业理想早作规划,尽快找到称心的工作。

“让‘慢就业’群体高质量就业,各有关部门还需加把力。”白永雷认为,人社等相关部门应针对“慢就业”的不同情况进行就业指导,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 毕业生遇上“经验槛” ●

提升动手能力还需多方联动发力

“去年我们招的那个大学生学文秘专业的,连EXCEL表格都做不成。”

“我们公司也有一个,去买复印纸,结果以高于市价一倍的价格买了回来。”

……

4月11日上午,在省人才大厦内,几位展位相距不远的企业负责人在招聘空闲时间聊了起来。

“最近几年,我们招到的应届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公司的期待有不少差距,很多人不能很快上手。”中国平安保险河北分公司史怡萌对记者说,“对于招聘人员的动手能力,招聘方是很看重的。我们更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他们适应岗位要快得多。”

持有这种见解的用人单位不在少数,记者在省人才大厦举行的招聘会上看到,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招聘岗位至少占到了半数以上,有的还特别注明要求“动手能力强”。

不过,面对这些求职“门槛儿”,许多毕业生也有自己的无奈:他们获取工作技能主要依靠学校的专业教学,但学校的专业课程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所学的技能往往已经过时,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最新需求。此外,学校组织的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往往是走马观花,很少有实际动手的机会。

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究竟该从何处着手?

“高校应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等各个环节深化改革,尤其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史怡萌建议,可以探索“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结合学生个人需求及特点,认真研究确认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度相符的实践岗位,帮助大学生接触社会、提升能力。

“培养人才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人才的投资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成本高,但非常值得。”齐宝辉说,应届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经过有效培训“雕琢”,不仅会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有用之才,还会对企业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大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作为,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白永雷认为,大学生可以抓住寒暑假自己寻找实习机会,扎实锤炼本领,尽量缩短融入单位、熟悉岗位的磨合期。

责任编辑:侯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