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蒋子龙专栏】“混”出来的奇迹

2019-05-10 09:26:3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不回避生活的严酷,“奇迹”才是坚实的、可信的。

春节期间,我靠一本书挡住过年的诸般喧闹,获得了一种温暖而睿智的阅读感受。故事真实、严肃而诚挚,却有一个“嬉皮士”的书名——《跟着康培混世界》。

美国一对杰出的华裔夫妇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奇迹”。现代社会对各种各样的天才并不陌生。单说“奇迹”,其名康培,一生下来便“没有肺大动脉,没有右肺……是最严重的法洛四联症”。这种病人在医学史上最多只能活到两岁。

天无绝人之路,他遇到了一位“护命天使”。这位来自上海的沈太太接过在襁褓中就被判“死刑”的康培,每一分钟都紧紧抱着他,其口头禅是:“康培将来一定有出息。”抱着这个信念,她把能想到的天下的好东西都做给康培吃,慢慢地陪着孩子长大长高,“让他领略只有母爱才能够企及的宽厚、温暖、细腻”。几年后,沈太太交给康家一个差不多正常的孩子,突破了医学史的“诅咒”,奇迹初露端倪。

2001年之后,康培每况愈下,“毛发一天比一天干燥,头皮形成块,一碰连着头发掉落,皮肤瘙痒,指甲发蓝,吞咽困难,四肢无力,差不多就是一具僵尸,他自己也一心想死”。此时,年轻的浙江女子张静丽不请自到,为了答谢康培的父亲康海山曾经对自己的帮助,她劝老康带着小康离开纽约住到乡村去,并将全身脱屑的康培整夜整夜搂在怀里,一遍遍给他讲《一千零一夜》,用从家乡学到的厨艺,做成让康培吃不够的佳肴美味,集看护、姐姐、母亲、厨娘、卫士、女友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其女性的美由内而外,闪闪发光。

书中以“直笔”对康培乃至他全家的生活都有全景纵深的展示,每个人都被写得真实可信,气韵生动,不回避命运的成全与局限以及性格中的明与暗,尽可能深刻地展现他们内心的丰富,甚至真实到每个人的灵魂。尤其以浓烈重彩赤诚火辣地突显了康培生命中匪夷所思的“奇缘”。这两位“天使”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抱”,二是“吃”。“抱”,是救心神,天下弱者、病者都离不开抱;“吃”,则是养身体。康培列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母亲、沈太太与丽丽。

作为成年人的康培,“手只有十几岁少年般大小,双腿细而弯,难以支撑身体”,但是他却出版了九本科幻小说。那天,康培“咳血,喉咙里还咳出块东西”,这对像他这样的病人是最可怕的信号。他自己感觉到“生命之秋真的到了”,将遗嘱悬于墙上:“请不要抢救我!”他连自己的《奠仪纪念册》都已准备好,并跟父亲商量好,死后将骨灰埋在乡间别墅四周的森林里。

很显然,这不是个寻常意义上被死神追逐的人。于是,他的父亲康海山想请人给他写本书,让儿子“能够看到生命最后的灿烂”。通过朋友介绍,他找到了作家杨道立。理由简单而虔诚,她是那种到哪里都能“留下满屋芬芳的女人”。

康培本人就是作家,别人写出怎样的文字才能让这个奇特的生命发出“最后的灿烂”呢?哪个作家该有怎样的勇气,才敢承担这样的任务?然而,杨道立经过考虑,畅快地接受了这个挑战。或许,是为了冲淡康培命运中沉郁的基调,她才取了这么一个书名,却又怎一个“混”字了得?看似拉拉杂杂、家长里短,却时有惊人意象如珍珠般跳出来,通篇灵气漫溢,泼洒妙思隽语,下笔却如走钢丝,分寸拿捏得老道而精准。毕竟,稍有不慎,轻者会伤害“奇迹”及呵护“奇迹”的人,重者会将一桩佳事变成错误,乃至灾难。

主人公康培还患有四种心脏病,“绝对不能激动”。不激动又如何“倾诉他澎湃的心”呢?人人都在故事中,已经进入自己的角色,又如何能不动情?作者用妙笔,自始至终地牵着“奇迹”中的灵魂人物康海山。他对儿子的爱,“深沉而提着小心”,却已悲欢不惊,感应日月。几十年下来,他的身上反而有了一种无论成败都扭曲不了的单纯、厚实的亲和力,哪怕大山崩于前,也能“平静接受”。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节,从容写出了他的深度和境界。

如果说对上述人物的描绘表达了世间一种美好情感对康培灵魂的熔铸,那么,书中用冷峻、客观的辣笔,通过“外婆”传导出另一类情感“怨恨”,却是对康培灵魂的淬火。外婆出身名门,婚姻的失败或天性沉郁,经年累月沉淀为解不开的愤懑,其负面情绪经常笼罩着家里的全部空间。康培说:“感谢婆婆,是她让我坚定地采用现在的方式生活,不用自己的不快乐去伤害别人,不依赖所谓现代医疗苟延残喘。”“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就是要开心地活,舒服地死。”

不回避生活的严酷,“奇迹”才是坚实的、可信的。或是天赋使然,或是缘分奇佳,康培随之结交了一些根基深厚的智者。至此,成就“康培奇迹”最重要的两大要素都具备了:身体上的保健和精神上的提升。

书中犹如神来之笔,写到康培的精神渐渐强大起来,有了一种特殊的“尊严与力量”,开始在意朋友,不只是接受帮助,也会不顾一切去帮助别人,甚至让人觉得,很难找到如他这般忠诚的朋友。康培的身体尽管“时时刻刻都在疼痛之中”,整个人却变得独立、饱满,常常开怀大笑,充满想象,乐于助人,还成为一些求助者的“精神导师”,为那些素昧平生的人提供人生的建议。“他觉得重要的事情,自我标准很高,道德标准很高。他从来不需要别人见证,自己有评价,要自己对自己满意。”

一位智者甚至称康培“是个老灵魂”,这是此书最精彩的地方。对“康培奇迹”的形成及剖析令人心折,没有落入残障人士励志成材的套路。读到最后,我忽然有些理解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书名,里里外外围绕着康培的一群人,最初是为了照看他,后来变成在精神上以他为中心,感受着他的魅力,吸收从他心里流淌出的纯净。

责任编辑:侯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