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新造林6万多亩!雄安新区2019年春季造林最新进展来啦

2019-05-18 22:32:17 来源:雄安发布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从中国雄安集团获悉,目前,雄安新区2019年春季造林任务基本完成,新造林6万多亩,栽植苗木200余万株。至此,新区设立以来已新造林17万余亩,栽植苗木1200余万株。

作为雄安新区2019年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春季植树造林项目率先启动。1月18日,新区召开2019年植树造林工作动员会,部署省委、省政府下达的20万亩造林目标任务,分为春、秋两季实施。

春季造林项目涉及三县70多个村。造林用地交付后,组织测绘单位进行用地边线测量、路由管线勘察和地上附着物评估,3月22日正式开工建设。

此次植树造林用地继续沿用合作造林模式,用地政策沿用新区植树造林用地标准。为全力打好这场攻坚战,各级各部门强化各项考核工作,成立植树造林指挥部,三县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工作小组,按照区主导、县主体、乡主力、村实施、组推动的五级联动工作机制,确保植树造林高效平稳运行。

雄安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植树造林继续优化数字雄安管理平台和雄安森林大数据管理系统等应用,科学选择树种,优化栽植模式。

造林分为苗木栽植、花卉种植、果树建设、直播造林、灌溉系统等5部分,苗木栽植共有100多个树种。项目规划为11个标段,分为苗景兼用林、生态林两部分建设,在容城、雄县北侧建设苗景兼用林约3万亩;在环新区西北、北部、东南、西南沿功能森林。另外,根据容东片区建设时序,适时开展绿化景观建设。

雄安新区植树1200万株 “第一代居民”扮靓宜居画卷

“习主席登上秀林楼,神采奕奕向大家招手……习主席为我们领航掌舵,人们的生活乐无忧……”70岁的村民魏秀华正在秀林驿站旁和几个村民放声歌唱。

“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从“千年秀林”起步。人们步行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这是未来雄安的“绿色画卷”。

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在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项目栽下第一棵树。如今,“千年秀林”工程已造林17万亩、植树1200余万株。

如今,“千年秀林”已造林17万亩、植树1200余万株。徐辉摄

“雄安森林扣”锁紧高质量

雄安新区的树该怎么种,才能体现“雄安质量”?树种的选择、树苗的标准、栽种的模式和位置、管理流程……这些都是要解答的问题。

“千年秀林”每棵树要用钢丝悬挂二维码标牌,如何能让二维码既悬挂得牢固,又不会随着树苗的生长而嵌入树木中,建设者们没少动心思。最后的方案是:钢丝一端固定,另一端留成活扣,盘成螺旋状,类似弹簧。伴随树木生长,活扣可以顺势调整大小,不至于影响树木生长。植树大军将其称为“雄安森林扣”。

“雄安森林扣”只是雄安用工匠精神种植“千年秀林”的一个缩影。

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彭旭更介绍,新区对造林实行工业化管理,流水线上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苗木采挖、运输、装卸等都有详细规定。

从规划之初,雄安新区就组织国内知名的林业专家,集中研讨新区植树造林的主导树种。“长寿、珍贵、乡土树种银杏、国槐、松树、柏树等被挑选出来,‘千年秀林’要打造成记得住乡愁,和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配得上千年之城。”

对于树苗的选择,雄安新区编制的《雄安新区造林工作手册》提出“三不要”,即非苗圃的树木不要、移栽的大树不要、非本地树种不要。“千年秀林”提出只采种附着强度高,抵抗风催、雪压等侵袭能力强的原生冠的树苗。

新区的造林栽植模式和栽植方法都与以往不同。对此,参与种树的容城县高小王村村民高秋西深有体会。“以前采用‘横横竖竖’的种植方式,在雄安新区采用随机式散点种植模式,这是一种接近自然化的种植模式,使新区造林更贴近自然森林,并优于自然森林。”

新区造林坚持建管一体,专业造林企业在完成苗木栽植工作后,负责管护不低于3年,确保森林成长初期质量。期满后,新区将继续选用专业造林企业或组建专业管护公司,对所造森林持续进行企业化管护。

“第一代居民”展现“智慧雄安”

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在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项目栽下第一棵树。如今,“千年秀林”工程已造林17万亩、植树1200余万株。

彭旭更戏称,这1200余万株树是雄安新区的“第一代居民”。“雄安新区的每棵树都是有‘身份证’的,雄安新区成立后,在人还没有身份证的情况下,它们都有。”

彭旭更所说的“身份证”就是每棵树上都有的那个二维码。扫描对应的二维码,便可显示该树的树种名称、规格、来源地、栽植时间、栽植人以及后续的管护情况。

记者随机选了一棵树扫描二维码,树木的名称、植树人和监理人的名字一一显示。另外,这棵树于移植的时间、种植的时间精确到分钟。近一个半月里,经过5次除草,浇过12次水,进行过3次病虫防治。甚至每次除草人员、浇水人员的姓名也有记录。

彭旭更介绍,这是大数据技术首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如此大规模地应用在林业种植上。实地种上的每棵树,在“雄安云”上有一个对应的虚拟树。即便树木在以后移植,信息也会保存。

“这样的设计既能帮助林业工作者客观、准确了解整个森林的自然演替规律、树木生长规律。同时,希望百年、千年之后的人能够知道这棵树的来历,知道当初是哪位建设者种下了它。让千百年后的子孙后代对雄安的记忆更有温度。”彭旭更说。

“千年秀林”的每棵树都有属于自己的二维码,记录着这棵树的详细资料。徐辉摄

“千年秀林”也是“民心林”

每天魏秀华步行和村民来秀林驿站旁唱歌,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她笑得合不拢嘴。“土地变林地,可以拿到土地收益金。如果家里有劳动力,还可以农民变工人。每年几万元的收入,比以前种地还划算。”

“千年秀林”项目启动后,魏秀华同村村民仇铁栋拿出自家的16亩地与新区合作。同时,他和同村十几位村民,负责9号地块一区仇小王村周边近175亩林地的栽种和管护,成为了雄安新区首批“林业工人”。

彭旭更介绍,“千年秀林”的建设坚持以市场化的方式选择企业,同时大量吸收当地的群众参与。“新区是大家的新区,我们也是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解决当地群众民生问题,让当地群众除了有一部分土地出让金,还有工资性的收入。”

参加“千年秀林”工程的一施工单位负责人梁文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合作造林采取按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合作方式,以企业与农户或集体间多要素多方式合作,使群众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

彭旭更介绍,截至目前约有5万名当地群众参与新区植树造林建设,为当地群众工资性的收入,可增收近2亿元,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根据规划,雄安新区将是绿色生态宜居新城,未来蓝绿空间占比将达到70%。“千年秀林”已在茁壮成长,“人在大街小巷走,宛在风景画中行”的美丽图画正在雄安新区徐徐展开。

“千年秀林”不仅改变着雄安新区的景色和生态,还为当地村民提供者就业岗位。徐辉摄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