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纵横谈:精准扶贫岂能变成“精准扶亲”

2019-06-11 05:08:2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在安徽省砀山县龙潭村,一名村民说,没有得到实质性帮扶、没有入户调查、没有民主评议,自己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脱了贫。不少村民明确表示,别说脱贫没有民主评议,就连“入贫”也没有经过民主评议和公示,“村干部想给谁就给谁”。记者在当地走访发现,不少被列入贫困户名单的人员居住在楼房里,个别人的家里还经营着超市。据村民介绍,这些“贫困户”中,有不少是村干部、扶贫干部的亲戚、家人。(据央广网6月10日报道)

住楼房、开超市的都成了贫困户,因为他们是村干部的亲戚;一些真正贫困的却进不了贫困户名单,因为他们“都没给村干部送礼物”,还有的和村干部有矛盾。贫困户评定如此优亲厚友,怎能让大多数群众满意?变成“扶亲”的扶贫,又怎能说得上精准?

贫困户的评定,关系到扶贫政策的落实,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前提和基础就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谁真正贫困就扶持谁,这样才能确保每一分“救命钱”“造血钱”都用到贫困群众身上,发挥应有作用。而龙潭村干部这种讲远近、凭关系的“精准扶亲”,违反了制度规定,模糊了公私界限,是毫无顾忌的假公济私。这种做法侵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损基层干部的形象,也容易让群众对脱贫攻坚的好政策产生疑问,影响人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热情和信心。

近年来,此类“精准扶亲”的事情并非个案。这就提醒我们,时至今日,一些地方扶贫脱贫工作中的漏洞依然不少,有的甚至触目惊心。其中最让人担忧的,就是从中央直到地方的很多关于扶贫的政策、规定,在具体执行中被打了折扣,甚至被消解于无形。比如,《砀山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就对“民主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的贫困户评定规定进行了细化,其程序可谓环环相扣、严密细致,然而在龙潭村,这样的规定和程序竟然形同虚设——“从来没有就贫困户的确定问题开过会,也没见张贴过公示和公告。”

精准扶贫为何变成了“精准扶亲”?这当中,当然有一些基层干部法纪意识淡薄、道德底线缺失的原因——他们个人私欲膨胀,妄图将贫困群众的“救命钱”收为自己的“囊中物”;也有村民对扶贫政策了解不多、关注度不高,维权意识欠缺的因素,这在客观上让那些私利作祟、打歪主意的个别基层干部钻了空子。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监督不给力、监管不到位。龙潭村负责扶贫的村干部张传光就承认,扶贫干部杨雪莲的家人不符合贫困户条件,但至今仍然是贫困户。而按照杨雪莲的说法,当年谁能算贫困户,就是村干部杨风雷说了算。镇里有关领导则表示,贫困户名单基本上就是村干部和扶贫专干“报谁就是谁”——本该层层监督审核,实际上却是层层失职缺位。应有的核实、监督形同虚设,自然难免引逗起个别人本就蠢蠢欲动的私欲,助长了他们以权谋私的胆量,给了“精准扶亲”可乘之机。

精准扶贫岂能变成“精准扶亲”?扶贫资金不只是有数的钱款,更寄托着贫困群众的期待和希望。任何优亲厚友,借扶贫之名假公济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都是不能容忍的,对任何“精准扶亲”行为都必须精准打击,严肃查处。 (周丹平)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