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文化进景区,“诗和远方”携手前行

2019-06-12 05:00:1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日,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古城内新添了四座造型古朴的读书亭,全天免费开放。图为游客在亭内翻阅图书。记者 杜柏桦 通讯员 胡伟达摄

日前,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文化进景区专题活动在保定易县清西陵景区举行,揭开了河北省推动多元文化与景区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文化进景区,“诗和远方”携手前行的尝试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思考。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共有400多家A级景区,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2亿人次,成为传播展示“美丽中国”“美丽河北”形象的重要窗口。通过活化地方文化、特色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资源,积极融入景区建设,无疑可以不断提升景区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完善产品体系、扩大经营性收入,进而逐步摆脱部分景区的门票经济依赖症。但是,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景区发展相融合,如何激活文化资源提升景区品质,如何让文化进景区可持续性发展,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深挖地域文化,让文化和景区和谐融合

每到节假日,易县清西陵服务区大厅内,前来参观的人群熙熙攘攘,文创产品售卖区挤满了选购商品的游客,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白底深蓝色纹饰的“柿柿如意”丝巾淡雅清新,柿蒂纹砚造型精美,这些创意来自清西陵的建筑和雕塑装饰纹样。

“易县磨盘柿子在明清时期就被御赐为皇家贡品,也是我们清西陵建筑上常见的吉祥图案,通过综合当地文化和易县特色,不生搬硬造,也不简单移植,把清西陵元素融入易县特色工艺品中,从而研发出清西陵‘柿柿如意’等系列文创产品。”易县县委副书记陈英民认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西陵景区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学、美学、景观学、民俗学等综合文化内涵,通过深挖地域文化,借助极具创意的文创产品让历史活起来,使景区焕发出生机,同时也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

除了文创产品外,我省部分景区还依托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创排了一批优秀演艺节目。在承德避暑山庄元宝山下,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通过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对承德历史文脉的追忆与回望诗意映现在舞台上。保定涞源白石山景区创排的《白石山传奇》演出,反映了涞源的历史风情和现代风采,进一步提升了景区文化内涵,增强了景区吸引力。

依托地域文化,开发科普教育产品,提升了景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我省打造出以石家庄西柏坡、邯郸129师司令部为代表的红色研学旅游景区,以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为代表的工业研学旅游景区,以衡水闾里古镇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研学旅游景区。这些景区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的研学旅游产品受到市场青睐。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翟玉虎表示,我省要以景区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有效结合、有机融合,增加我省旅游景区发展的文化含金量,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进景区工作要因地制宜,针对自然山水、历史人文、新业态等各类景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分类推进,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活化文化资源,打造品牌文化旅游符号

提高文化软实力,要进一步活化文化资源。我省文化资源丰富,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旅游目的地,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旅游符号?

“在文化进景区的过程中,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低质化现象严重。要想走出困境,必须突出当地旅游文化产品的特色,立足地域特色活化文化资源,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项目。”翟玉虎说。

“我们始终坚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深度了解和领会,才能开发出有灵魂的文创产品,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景区。”金山岭长城文物管理处主任周新利介绍,金山岭长城景区立足长城文化元素,积极挖掘本地区文化,打造了国歌中的长城、普通话之乡的长城、外国人眼中的最美长城、徒步者的乐园和摄影者的天堂五张金山岭长城文化名片,并依托这五张名片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易县清西陵景区内古松林海,负氧离子含量很高,被称为“天然氧吧”,具有极高的康养功效,适宜养生和运动,2016年被命名为全国首批25个森林康养示范基地之一,吸引了大批体育爱好者来此进行户外运动。

清西陵景区讲解员李文通介绍:“我们因势利导,每年在不同季节组织春季万人徒步大会、秋季自行车拉力赛、半程马拉松等活动。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三届。其中,春季万人徒步大会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当旅游与文化碰撞,越来越多文化资源在景区中“活起来”,变成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符号,形成新的景区文化旅游产品,升级“体验”,从而构造景区发展的新卖点,实现突破发展。

着眼细节服务,提高景区整体文化品质

“瞧,这还有个书店。”游客们纷纷点赞。在游客中心建书吧,可以说是清西陵景区的一个尝试。书吧面积约有80平方米,陈列的书架上摆满了图书,共计3000余册,其中有1000册是介绍清西陵历史文化和易县当地特色民俗文化的。

“图书进景区,是实现文旅融合资源共享的一种有效途径。游客在这里可以全面了解清西陵、了解当地文化特色,还可以在这里歇歇脚、读读书、喝喝茶。”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郝连银介绍,文化进景区,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旅游行业的共识,提高景区的竞争力必须在细节和特色服务上着眼。

文化演艺进景区、非遗项目进景区、节庆活动进景区、文体赛事进景区、科普教育进景区……从形式到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能否将这一切与景区发展和谐融合到一起,细节的打磨是成败的关键——

景区餐饮、住宿服务,融入具有地方特色、民族传统色彩的饮食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服务风格展现丰富的民俗文化韵味。聘请文化名人、乡土学者结合本地历史典籍,重点对有关景点来历、传统文化和历史典故的内容进行挖掘提升,编排设计高质量的景区讲解词。讲解员、售货员、工作人员的服饰风格及礼仪规范,与当地文化氛围相协调,把游客的游览过程变成文化交流、体验的过程,打造流动的风景线。这些细节,彰显的是我省各地景区服务的文化含量和对外形象。

旅游开发到哪里,文化就融合到哪里。将文化气息渗透于旅游的各个环节,将会大大增强我省文化和旅游的亲和力、生命力和吸引力。  (记者 曹 铮 刘 萍 见习记者 张宇昊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