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以“四个熟悉”推动“四力”教育实践走深走实

2019-06-14 15:23:1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以“四个熟悉”推动“四力”教育实践走深走实

——读曹征平同志《出版沉思录》若干思考

不久前,河北日报刊发了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征平同志的署名文章《出版沉思录》,在广大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办公室以《河北宣传》专刊形式全文转发了这篇文章,受到全战线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很多宣传干部和广大读者纷纷点赞、学习、收藏、传阅、转发,一时间成为普遍关注和热议的焦点,也成为河北日报近年来刊发此类文章后少见的现象。

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让大家如此关注、拍案击赏?

作为宣传战线的一名老兵,作为当下正在组织推动增强“四力”教育实践的一名工作者,笔者在第一时间读了这篇文章,深受教益和启发。这篇文章站在人类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高度,系统回顾了出版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变进程,全面分析了出版业繁荣发展在传播知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的关键作用,深入思考了编辑作为出版“守门人”的重要地位和工作标准,并立足当下出版业面临的深刻变革,提出了实施“四名工程”等路径措施。

应该说,作为专门讲出版的专业性文章,在业内产生影响已属不易,而这篇文章在业内业外均产生良好反响,特别是在“快餐式”浅阅读盛行的当下,更是难能可贵。分析原因,笔者以为,从根本上讲,主要是这篇文章顺应了当前大的形势发展需要,很好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增强“四力”的要求。增强“四力”不能喊口号,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这就要求宣传干部必须做到“四个熟悉”,即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熟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熟悉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

“四个熟悉”通俗易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但《出版沉思录》做到了。具体来说,表现为“三强”“三贯通”。

“三强”:一是思想性强。思想性是文章的“筋骨”,是文章说服力的内在支撑。一篇文章好不好,最重要的就是看有没有思想。文章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对事物的透彻分析、对问题的精准捕捉、对道理的深刻阐述、对观点的科学概括上。《出版沉思录》透过现象抓本质,提炼出了精粹之语,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文章一开头,就以“设问”的方式发出了作者的一系列“仰望星空之问”,这些问题引人深思,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思维神经。之后,文章在回应这些问题之中徐徐展开,提出了很多鲜明的观点,比如“是知识的力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对知识的发现、积累、传播能力,决定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快’与‘慢’”“出版业的出现、发展、繁荣,与人类文明进步步伐的快慢完全一致”“出版业的出现,成为人类文明步伐突然加快的‘核聚变’”“出版业的产品是书,书的功用是传播知识”“纸与现代印刷术的结合,让出版业走进了繁盛时代”“书,让人类英才辈出,文明快速进步”“不管是纸书还是视屏,内容永远是出版传媒业的生命”“只要人类不消亡,人们就会追求知识,就会与书籍相伴”,等等,这些观点虽然话不多,但简约鲜明、切中肯綮,全文因此熠熠生辉、形散而神不散,让人印象深刻。文章在叙述出版业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抽丝剥茧、逐步递进,既分析出版整体发展情况,又抓住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既把握出版发展的外在特征,更指明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了对出版业认识上的整体提升。

二是知识性强。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及人类自身的成果。无论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还是人们自身素质提升,知识永远是必需的、需要不断补充的基础营养。人们开展阅读活动的一个最基本需求,就是从中获取自身需要的知识。一篇文章是否值得一读,知识性是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出版沉思录》是作者在深入研读《世界出版史》《中国出版史》等有关出版工作书籍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全文系统介绍了文字、纸、印刷术对出版业产生发展的深刻影响,详细描绘了从古代之书到今天之书出版业走过的漫长道路,蕴藏其中的知识点非常之多。比如,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5000多年前的“泥版书”,4000多年前埃及人的“纸草书卷”,2000多年前的帕加马人的“羊皮书”,中国古代的甲骨文、竹帛书,蔡伦发明纸对科举制的促进作用,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奠定了现代出版业基础,朝鲜人发明铜活字印刷,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铅活字版机械印刷机”成为现代印刷术创始人,1845年德国生产出第一台快速印刷机,编辑作为一种职业的出现和职业素养,等等。这些知识就像“大珠小珠”一样镶嵌在文章的“玉盘”之中,使人在阅读之中尽享出版知识的盛宴,有了满满的“涨知识”获得感,达到了一文读完、出版已明的效果。我想,即便是从业多年的出版人,也未必都能够对文章中的这些知识点做到耳熟能详。

三是可读性强。可读性是文章传播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良好文风的重要方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优良文风的主张,强调“最要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文”,指出要防止和克服那种“穿靴戴帽”、空泛议论、堆砌材料、套话成串以及“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病。这些要求对于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来说,尤其具有指导意义。《出版沉思录》作者认真贯彻了这一要求,文章虽然有七千多字,但洋洋洒洒、生动活泼,感染力很强,让人读起来饶有兴味。首先是内容扎实。文章把出版业的由来讲得清清楚楚,将道理娓娓道来,讲演进史实充分,讲措施实在有力,客观、忠实、朴素地叙述了出版业发展过程,读来让人感觉内容十分丰实饱满,没有任何空洞之感。其次是表达生动。文章采用大散文式的叙事方式和结构,“设问”开篇、引发思索、回答有力,主线贯穿、逻辑清晰、思路顺畅,段落依意而设、顺其自然、错落有致,语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真切感人,通篇没有艰涩、怪僻的词语,没有抽象、模糊的叙述。

“三贯通”:一是理论与实践贯通。众所周知,理论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科学理论也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变成真正的物质力量。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文章中,就是理论与实践贯通。如果“就理讲理”或者“就事说事”,就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割裂,也会大大削弱文章的力量。《出版沉思录》在对出版业发展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理性判断,有很多观点鲜明有力,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这些观点是作者深入思考的结晶,更是对出版业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总结。文章正是在出版理论与出版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当下出版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判,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应对思路和举措,即实施以出名书、建名社、培育名编辑和出版名家为核心内容的“四名工程”。出版理论与出版实践在文章中相互贯通、相互作用、螺旋式上升,使整篇文章散发出知行合一的理论张力和实践魅力。

二是历史与现实贯通。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历史与现实之间,从来不是一方面的单向运动,而是一种双向的相对运动,人们往往根据历史来认识现实,又根据现实来了解历史。读《出版沉思录》,我们常常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那种深邃的历史眼光充盈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把我们带入宏大而悠远的历史殿堂。徜徉在作者营造的出版业发展历史情境之中,我们时而与苏美尔人一起制作“泥版书”、与埃及人一起制作“纸草书”,时而与亚述人一起制作“蜡板书”、与帕加马人一起制作“羊皮书”;时而与蔡伦促膝长谈,时而与毕昇切磋讨论;时而与书的作者交流,时而与书的编辑探讨。文章从头至尾,遵循着从古到今的基本逻辑,大开大合的历史观贯穿其中,让我们对出版业的产生、发展的演进历程有了一个历史维度的理解,对出版业的发展现状有了一个整体上的清晰认知。

三是国内与国外贯通。这个贯通实际上就是讲领导干部的世界眼光问题。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论述,强调由于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出现,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把各个民族都推向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交往之中,并引起这些民族和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在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下,新时代的领导干部需要更加注重国内与国外的贯通,用世界眼光观察、分析和把握问题。《出版沉思录》作者把出版业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观察,特别是用足笔墨强调了中国之外的出版业发展进程,强调了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现代印刷术,对近代以来现代出版业迅猛发展的重大意义,对现代出版业推动西方国家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作者的世界眼光不仅体现在对出版业历史的回顾中,更体现在对当下互联网时代出版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中,彰显出作者对世界范围内出版业发展态势的一种自觉把握。

罗素曾说,强大的认知能力与无私的情怀结合,最易产生出思想智慧。以上“三强”“三贯通”,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出版沉思录》的鲜明特点,让人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学习能力的强大、对出版事业的无私热爱,感受到了作者工作的激情、理性的优雅和担当的坚定,更从不同侧面进一步诠释了“四个熟悉”在出版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做到“四个熟悉”,需要下大功夫、苦功夫,需要真正体现在各自的实际工作中。《出版沉思录》实际上就是运用“四个熟悉”的生动实践,为全省宣传干部做到“四个熟悉”提供了范本、树立了标杆,也为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增强“四力”提供了有益借鉴。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应当学习《出版沉思录》体现出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入运用“四个熟悉”,推动增强“四力”教育实践不断走深走实。

第一,在理论学习上走深走实。坚持不懈地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系统学、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真正学懂弄通做实。深入运用“四个熟悉”,推进知行合一、学用结合,更好地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用以统一思想行动、谋划推进工作。通过扎实深入的理论武装,切实提高思想水平和政治素养,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二,在提高能力上走深走实。在新时代,我们宣传思想战线能不能承担起、履行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关键看我们有没有一副宽肩膀、一身真本事。必须紧紧抓住强化专业本领这个关键,深入运用“四个熟悉”,切实提高把握正确方向导向的能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能力、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能力、加强网上舆论宣传和斗争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既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努力做岗位上的“好把式”、领域里的“专门家”,又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努力练就“多功能”、成为“多面手”。

第三,在改进作风上走深走实。作风问题关系宣传思想战线的形象和战斗力,关系宣传思想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必须把加强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深入运用“四个熟悉”,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效果导向,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者持之以恒改作风、树新风。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实”,力戒“虚”,决不搞表面文章、花架子、走过场,实打实、硬碰硬地推进工作。

第四,在推进举措上走深走实。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和单位要把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把教育实践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干部培训、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深入运用“四个熟悉”,将教育实践工作融入日常学习和工作,与正在做的实际工作一体化推进,出实招、用真劲,坚决防止空对空、“两张皮”。加强工作交流和经验总结,推动教育实践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出版沉思录》既彰显了“四力”教育实践的成效,又为我们深入运用“四个熟悉”做好工作作出了表率。

让我们行动起来,向新的高度一起进发!(吕新斌

责任编辑:吕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