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京津冀协同发展再出发】协同共生让北京老城区绽放时代新活力

2019-06-27 11:44:20 来源:央视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11

6月24日,由来自京津冀地区40余家网络媒体记者组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项网评引导线下走访活动采访团,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协同共生”主题走访了北京市前门地区西河沿街、西打磨厂街和三里河,采访了解前门地区在老城修缮整治及环境提升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西河沿街、西打磨厂街和三里河,带着传统文化的余香,在新时代的旋律中徐徐揭开了面纱。整治后的西河沿街,青砖灰瓦,绿树掩映,难掩古都风韵;街道井然有序,两边种满绿植鲜花,路面干净平整。一条条胡同,犹如一条条写满诗意的小巷,见证着这座老城在保护中与新生活、新文化的“协同共生”。

曾几何时,随着城市飞速发展,“大城市病”的一些症状在北京基本上都能看到。比如,破败不堪的房屋、私搭乱建的棚舍、胡乱停放的车辆,随意堆放的物料,密密麻麻的架空线等,挡住了眺望前门楼子的视野,使得这条历史积淀深厚、人文荟萃的胡同,似乎一步步走进了“死胡同”。有幸的是,近几年的老城保护和环境提升,日益擦亮这扇展示北京风采的“窗口”,让这里成了历史名城保护的新名片。

2

这里的规划与设计,正朝着创造城市特色和宜人景观的方向努力。一方面,留下了传统文化的印记,守护了城市记忆,留住了城市灵魂,也留住了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活载体。比如,保存下来的纯木结构戏楼有300余年历史,被称为“中国戏楼文化史上的活化石”。另一方面,通过整治,实现了拆除违建、架空线入地、房屋修缮、市政设施改造、居民自愿腾退等目标,从安全、环境、秩序、民生、文化五方面提升品质,让这里成为首批“十有十无”达标街巷。

老城保护是道民生题,考验城市管理智慧和担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建设的理念和初心,以及建成的后期管理,都无不体现人本和民生。比如,完成西打磨厂及草厂三至十条胡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架空线入地、环境整治、景观提升等,为百姓改善外部生活环境;围绕百姓日常生活需要,充分利用疏解腾退后的零散空间,逐步完善公共便民服务设施;增加了小型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等一些文化活动中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针对一些社区内的失业人员,还利用这些空间开展适合居家就业的一些非遗技能培训。民生问题正是由这些点滴汇聚而成,所有这一切也让这里的居民有了极大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他们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建设和维护中。

3

老城时光悠悠,文化复兴为我们留住“根与魂”。比如三里河,自明正统二年(1437年)形成到清末湮没,三里河不仅是前门地区传统城市肌理、斜街、南北向胡同、东西向四合院的形成之源,更是前门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居民生活、市井民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自2016年8月启动建设,2017年4月底实现全面亮相,完成河道范围搬迁居民480余户,疏解人口约1500人;腾退后的土地,全部用于三里河绿化景观建设;对区域原有树木全部进行了回植。完成三里河沿河两侧房屋修缮;修缮文物4处;清理拆除违建 13 处;完成长巷头条等9条胡同市政改造、架空线入地和胡同景观整治工作,增加河道自流生物活性碳过滤设备;在水草种植区增设微型曝气机,将胡同街区、四合院建筑与自然环境渗透融合,展现“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成为改善前门东区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脉,实现“老胡同,新生活”国际一流宜居社区项目定位的重要之举。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在这里书写下生动实践。随着老城改造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定位越来越精准,在积极推动老城保护与原住民共融共生中,“协同共生”的京津冀温暖而美好,我们对未来愈加充满信心,充满力量。(央视网评论员 刘波)

责任编辑:魏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