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探访“地下长城”:红色热土上演绎抗日传奇

2019-06-27 15:21:4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6月24日下午,中央行业类媒体编辑记者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走进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图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李珊珊)在保定市这片红色热土上,有一条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演绎着出奇制胜的抗日传奇。6月24日下午,中央行业类媒体编辑记者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走进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实地探访冉庄地道战遗址。

走进冉庄地道战遗址,千年古槐无言伫立在村中,见证着冉庄的烽火岁月和冉庄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英勇顽强与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南侵,在冀中平原实行惨绝人寰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使当地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为防御敌人的袭击,保存自己,冉庄一带人民挖出了纵横交错的地道网。

6月24日下午,中央行业类媒体编辑记者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走进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图为讲解员介绍冉庄地道网。

今年92岁的冉庄老民兵李恒彪曾亲自参与地道的挖掘,他告诉记者,“大家挖地道的热情非常高涨,无论男女老少,全村百姓齐上阵。壮年男子负责挖地道,老人、妇女和孩子负责平土,有时候两户之间的地道不到一天就挖好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6公里的地道网顺利完成。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的地道网,为冀中人民开展游击战提供了坚固的战斗堡垒。

走进冉庄地道,仿佛进入了地下迷宫,互相交错的地道令人难以分辨方向。记者看到,地道内不仅设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还设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阱等多处秘密设施以及路牌、油灯。据讲解员介绍,地道分军用、民用地道两种,民用地道藏物藏身,军用地道则用于调兵遣将。通过将道口巧妙地构筑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同时,通过将地道连接水井、设置翻眼,一一化解敌军的火攻、水攻、毒气等进攻手段。

6月24日下午,中央行业类媒体编辑记者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走进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图为冉庄老民兵李恒彪讲述地道战的故事。

李恒彪告诉记者,地道战时常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其神出鬼没的作战方式,令敌人防不胜防,犹如惊弓之鸟。1945年春夏交接时,驻保定的日军协同一个团伪军的兵力,包围了冉庄。第一轮进攻失败后,紧接着又以两个团的兵力,分3路向冉庄袭来。敌伪团长指挥敌人从东村口摸进村来,等到距双庙工事十几米远时,民兵班长李明贵,只一枪便结果了他的性命。敌阵顿时大乱,此次进攻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之后敌人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据介绍,冉庄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如今,20万平方米的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近年来,先后有《地道战》《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十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1997年,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其纪念馆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每年参观学习的游客达到100万人次以上。

责任编辑:苏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