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透视|群众文艺创作:“地气”越足 作品越精

2019-07-03 06:48: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地气”越足 作品越精

——透视我省群众文艺精品创作

日前,丝弦小戏《村干部三把手》在广场文艺演出活动中上演。 通讯员马杰摄

日前,由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创排的丝弦小戏《村干部三把手》,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荣获第十八届群星奖。作为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我国群众文艺领域最高奖,群星奖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追求和文化成果。打造群众文艺精品对于调动基层群众文艺创作和演出的积极性,促进群众文艺的发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打造群众文艺精品,如何让更多群众参与其中,聚力文化建设,享受文化成果,已成为新时代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话题。

群众文艺要“喜闻”还需“乐见”

近年来,我省群众文艺工作始终坚持写人民、演人民、为人民的立场,以反映群众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主线,精品创作不断涌现。

刚刚荣获第十八届群星奖的丝弦小戏《村干部三把手》,是来自基层、反映基层真实生活的作品。讲述了村委会专管环保的副主任牛大山,为了保住村里的青山绿水,为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敢于直言、敢于担当的故事。

“树高千尺必须根植大地。好故事来自现实生活,为了更好地呈现该作品的山村特色和时代感,创排团队需要到基层体验生活。我馆由戏剧专家组成的创编小组和演职人员多次下乡,深入了解太行山村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村干部三把手》导演徐萌告诉记者,该剧以河北西南部地区的民俗年画作为舞台美术、人物服装与人物造型元素,使得河北地域特色与现代农村的时代感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时借助石家庄市独有的剧种——丝弦,唱出了这部小戏的新意。

近年来,我省各地群众文化发展状况总体向好。除丝弦小戏《村干部三把手》外,按照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大类,我省打造出女声组合《太行谣》、器乐合奏《古道乡音》、群舞《大山·油料兵》、评剧小戏《月圆月缺》、丝弦小戏《枫林红了》、河北梆子《审女婿》、小品《讨薪》、快板《这事儿妈做主》等多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文艺精品,并先后获得全国群星奖。

当然,我省群众文艺工作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不同地区因受人员、资金、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建设成效参差不齐,且公共文化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职能互有重叠,容易形成公共文化资源浪费等。对此,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办公室主任张利龙认为,群众文艺只有扎根基层、扎根百姓,才能更好地引导群众文艺事业良性发展。“近几年,我省各市、县级群艺馆服务基层百姓的意识不断加强,组织、承办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乡村,在开展下基层文艺演出及艺术辅导工作方面,作出了深入探索。”

群众故事要“多彩”更要“多姿”

群众文化艺术类型多样、门类庞杂,如何利用特色打造精品,让群众文艺“多姿多彩”?从评剧小戏《月缺月圆》、河北梆子《审女婿》到群口数来宝《塞罕情》再到丝弦小戏《村干部三把手》等众多全国群星奖经典作品,不难发现,精品的打造离不开讲好群众的身边故事,离不开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丝弦小戏《村干部三把手》的编剧郭虹玲说,该剧的创作源自一位主抓环保工作的村干部,为了保护青山绿水经常遭到破坏环境不法分子的打击报复却从不妥协。“这部剧从2014年开始创作到今天已经有五个年头了,经历了几十场的演出,虽然只有短短十五分钟,但是戏台上的每一个动作都投射着主创人员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在郭虹玲看来,只有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才能将群众文艺的创作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

由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创排的群口数来宝《塞罕情》,以塞罕坝林场三代务林人的感人故事为原型,讲述了一对小夫妻因感动于老一辈塞罕坝人不忘初心、艰苦创业的精神,最终选择扎根塞罕坝,投身绿色发展事业。评剧小戏《月圆月缺》讲述了筑路工人周大龙由于常年奋战在条件恶劣的青藏高原腹地,在爱妻秋月“几年了没写过几封信,几年了没打过几次电话,几年了没回过家”的质问下,通过两个人情感与内心的碰撞,秋月从抱怨到理解,从协商离婚到重归于好。这些故事讲述的就是群众的身边事。

“这些来自基层的演出,都有扎实的群众基础,所以才能聚拢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正做到服务于人民。”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袁冀民认为,群众文艺作品不是一厢情愿式的“单相思”,能够与群众产生共鸣与共振,才是最重要的条件。把群众的冷暖幸福放在心间,喜怒哀乐倾注笔尖,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出有血有肉的群众,讲好当代中国老百姓的故事。

有人说群众文艺主要任务是普及,多搞一些大型的群众性活动即可,大可不必追求什么文艺精品。河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马维彬坦言,群众文艺精品更贴近群众,能够更精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塞罕情》《村干部三把手》等群众文艺精品的主创者们每次演出后都会走到台下,仔细向群众询问,是否能听得懂,喜不喜欢,哪里需要修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成了群众文艺工作者不断改进、打造精品的动力。

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高永峰认为,群众文艺精品的打造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文艺作品的内容和故事来自群众火热的生活,群众文艺精品反过来也会启迪更多群众的心灵,引导大家更坚定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多数来源于群众的典型事迹,滋养群众文艺创作的同时,也教育和启发更多的人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见习记者张宇昊 记者田恬)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