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问初心 看担当 来自一线的奋斗故事】万里继续走 千担永远挑

2019-07-11 02:50:0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日前,唐山市丰润区税务局工作人员来到沙石峪陈列馆,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体验式学习。记者刘禹彤摄

□记者 汤润清 刘禹彤

沙石峪是“当代愚公精神”的发祥地,在这个书写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人间奇迹的地方,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先进模范人物特别多。

“不说别的,就说那年抗旱,我们沙石峪村就有‘一百单八将,包括60名铁汉子、31名铁姑娘、17名铁大嫂’。” 70多岁的村民李凤忠回忆,1965年10月,沙石峪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253天没下一场透雨。在老支书张贵顺的带领下,全村人“不靠地不靠天,就靠一条扁担一双肩”,担水83天、6500担,总行程41万华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最终使800亩土地种上了庄稼,秋后获得了亩产560斤的大丰收。

“抗旱打井时,我们村共青团支部的团小组长王义春大锤一抡就是百八十下,一个石花打在头上,鲜血噌噌往外冒,可他绑上绷带继续干,说‘轻伤不下火线’。”李凤忠说,这样的同志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听到李凤忠夸赞自己,79岁的老党员王义春抢过话头:“不是我谦虚,入党干革命,不在一时一事,而在一生一世。”

就在那场抗旱斗争中,时任村团支部副书记的李凤忠拖着一条有残疾的腿,提出“身残志不残,一人要顶两人干”。

“本来他可以和老人、妇女一起,用水车运水,可他硬是赶着毛驴驮着两筲水,肩上再挑一担水,一瘸一拐地要和‘铁汉子’们比拼。”王义春说,李凤忠虽然不是党员,但和党员有着一样的初心——用艰苦奋斗的“当代愚公精神”,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正是在这样的初心引领下,沙石峪人一代接着一代干,到1978年,全村粮食产量达到40多万公斤,当年向国家交售粮食10万公斤。近十几年来,沙石峪走特色种植的路子,在山坡上逐渐建起了玫瑰香葡萄园1200亩,年产量360万斤,产值1800万元,过去的穷山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对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十多年的周国军来说,续写“愚公新传”靠的是奋斗和担当。

上世纪90年代,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建起了轻质碳酸钙厂、再生胶厂、采矿厂……金山银山有了,绿水青山却面临威胁。

“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以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的经济效益宁可不要。”2004年,上任不久的周国军顶着压力做了大量工作,最终两委班子统一思想,全村上下达成共识,先是拆除了年产值630万元但污染严重的碳酸钙厂,接着又对其它企业进行了关停、搬迁,彻底消除了污染源。

此后的十几年间,周国军带领群众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葡萄采摘、农家院等旅游接待项目,自2015年以来,沙石峪村连续举办了四届葡萄采摘节,去年来沙石峪参观旅游的人数达15万人次,葡萄采摘量达50万公斤。

同时,村里还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修建了生态广场,竖起了太阳能路灯,绘制了“愚公精神”文化墙……2019年,又改善了沙石峪内部道路和景观设计,开展了垒坝造田工程。

“不忘初心,就是要‘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如今,沙石峪正在充分挖掘自然生态资源,进一步发展旅游业,谋划外交小镇项目。“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沙石峪彻底与贫穷落后告别,让幸福小康在沙石峪落地生根!”周国军充满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苏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