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垃圾分类,上海带来哪些启示

2019-07-12 05:04:1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上海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宇泰景苑”小区的垃圾分类宣传墙(6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阅读提示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它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以如此大的决心和力度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持续引发国内外热议。

而且,国内诸多城市也相继公布了各自垃圾分类相关举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走入市民家庭。

垃圾分类一直是城市管理中一大难题。上海是如何推进这项工作的?我们从中又能获得哪些借鉴和启示?记者为此聚焦上海,对其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梳理和解析。

怎么分 大力宣传,奖惩并行

垃圾分类难,难在第一关——居民是否愿意按要求去“分”。

在上海,关于垃圾分类“铺天盖地”的宣传,从今年年初就开始了。

上海虹桥机场,LED屏不间断地播放垃圾分类广告;市区内,出租车车尾广告介绍餐厨垃圾粉碎机;大街小巷的垃圾桶,早已被贴上垃圾分类的标志……

中国东方航空飞往上海的飞机上,乘客们可在随机赠阅的《文汇报》上看到有关上海垃圾分类的大篇幅报道。为什么飞机上也有垃圾分类的宣传呢?因为7月1日实施的《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在上海的游客也要遵循垃圾分类投放的要求。

上海为垃圾分类进行的宣传动员,怎么做到耳目所及,无处不在?

街道在行动。据了解,在条例施行前,上海各街道对辖区内的住户、商业楼宇、沿街商铺挨家挨户宣传。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国际花园,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和志愿者在撤垃圾桶前一个月就开始入户做动员工作,提前两周用中英日韩4种文字张贴撤桶公告。

社会广泛参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有一支生态环境博士宣讲团,专门负责环境保护培训。高校教授也现身说法,向师生们深入浅出地讲解生活垃圾分类与管理技术。

媒体网站都一起上。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官网为垃圾分类提供了查询渠道;在上海本地宝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微信对话框回复“分类”,即可查询上海垃圾分类信息。在短视频平台,“疯传”着各种教你如何识别干垃圾和湿垃圾的短视频;在微博,垃圾分类知识示意图频频登上热搜;在社交平台,各大公众号纷纷发表文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宣传到位了,在投放环节,又该如何保证实施呢?

上海采取的办法是——实时监督,奖励正确投放垃圾行为,激励居民更主动地进行垃圾分类。

上海市崇明堡镇虹宝社区,1500多位居民原本对29组垃圾桶十分依赖。实施定时定点投放后,居民必须到指定的3个集中投放点扔垃圾。而社区内原有的志愿者则全部投入到监督行列中去,来一个帮一个,来一个盯一个,不厌其烦地劝导,效果十分显著。

在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公寓生活区,学生们在“智能分类回收垃圾桶”投进饮料瓶,可获得环保金,并通过手机App实时返现。

在松江区洞泾镇海欣城新世纪家园,物业在小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积分制。小区居民通过垃圾分类可以在绿色账户中获得积分,该积分可兑换各种生活用品和服务,包括物业费、停车费抵用券等。

垃圾分类进入强制阶段,必须按要求分类投放,否则将面临处罚。

上海市对未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日前,上海黄浦区绿化市容局和区城管执法局曾对餐饮单位聚集区域的52家餐饮单位开展检查,重点检查餐厨垃圾的处置。最终,对问题单位立案查处43起,开具责令整改单59张和谈话通知单43张。

“你是什么垃圾?”这句话不再是一句骂人的话,而成了上海人见面时的寒暄之语。从被垃圾分类“逼疯”,到市民主动积极参与,上海垃圾分类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下迈出第一步。

怎么运 增配专业垃圾车,不合标准可拒收

垃圾在经过分类投放后,会不会在清运过程中又“万物归一”呢?在后续的垃圾处理环节中,责任单位是否能杜绝混装混运现象?

自从垃圾分类成为热门话题后,许多市民都在这些问题上存有一定的疑虑。对此,上海通过探索多样化的方法,切实保证垃圾分类运输顺利完成。

上海规定,不同的垃圾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每类垃圾也都有各自对应的运输专车。目前,上海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基本形成,全市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982辆、干垃圾车3155辆、有害垃圾车49辆及可回收物回收车32辆。

保证垃圾能够分类清运,首先就要保障运输车在收入垃圾时就是合规的。除了出台相关处罚规定,上海还依照条例规定,设置了“不分类、不收运、不处置”机制,即收运、处置单位对不符合分类标准的生活垃圾可以拒绝接收。

在这项“三不”机制中,监督垃圾分类是否合格的“判定人”由收集、运输单位作业人员担任。明显混有其他类别生活垃圾,或混有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垃圾的,该类别分类垃圾即被判定为不符合分类质量标准。基于对现实情况的考量,判定人并不是发现一次不合格就拒绝收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现场改正到位的,垃圾将被允许予以清运。

上海某垃圾清运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执法部门会针对垃圾混装混运问题进行突击检查,因此公司对清运人员的工作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在收运垃圾时,垃圾清运人员需要检查小区和单位的垃圾纯度,如果一桶干垃圾里发现超过3件“异类物品”,垃圾生产单位的责任人就必须当场进行分拣改正。如果混合投放的情况严重,就果断不收运。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不同的区域,上海的相关责任方在垃圾清运工作方面还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处理办法。

云中居民区聚集着上百家餐饮店,每天午市和晚市一过,此处的几条小街就会响起音乐声。听到这音乐声,餐饮店的工作人员就会将餐厨垃圾赶快整理好,送到店门口,因为他们知道:回收餐厨垃圾的运输车马上就到了。原来,该街道出资购买了回收垃圾的专业车,这音乐声就是车辆所播放的“提示音”。回收垃圾的运输车会在一天内两次在街面上巡回,回收餐厨垃圾,以保证垃圾能够被及时清运。

据了解,除了上海,为杜绝收运环节出现问题,其他城市也采取了各自办法。在杭州市市区,垃圾清运车装备着一些特殊的“武器”:这些车辆的垃圾提升架区域配备了摄像头和称重设备。在垃圾清运过程中,垃圾驾驶室、城市垃圾智慧管理中心以及杭州市容环卫监管单位,都可以实时接收到垃圾处理的动态影像、重量测定数据,车辆还能同步传输GPS定位信息。有了这个智能系统,执法部门就能够随时监测垃圾的分类清运工作,同时也可以在判定垃圾混装混运的责任方时提取出一些清晰准确的参考证据。

咋处理 分类处理,综合利用

如何避免分好类的垃圾殊途同归?如何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只有末端有效处置,才能让分好类的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对有害垃圾,让有资质的单位做无害化处理。

上海市长宁区的有害生活垃圾实行预约收集,分类分拣、存贮和无害化处置。当有害垃圾积累到一定数量后,最终根据危险废物类别交给有相应危废经营许可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确保处置无害化。

对湿垃圾,进入湿垃圾资源处置中心,将垃圾变废为宝,资源回收再利用。

“湿垃圾可以发电!”这是在上海市黎明有机质固废处理厂参观的学生们发出的感慨。正是因为垃圾分类可以分出高品质的湿垃圾,黎明厂的发电效率也在不断提升。截至今年5月,黎明厂已累计用湿垃圾产沼1260万立方米,累计发电约2500万度,全部供应电网。

对干垃圾,则可以焚烧亦可以填埋,处置过程中仍可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

上海老港废物处理园区设有垃圾焚烧厂与垃圾填埋场,承担了上海大部分市区的干垃圾处理。这里每天可以焚烧处理3000吨垃圾。6月28日,上海生活垃圾末端处置基地——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其二期工程宣布正式启用,并配置8条750吨/日的机械炉排炉焚烧线,设置3台50兆瓦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全部马力开足后,日均处理垃圾量可达6000吨。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渗沥液、烟气会进一步处理,水蒸气将推动发电机发电,最后的焚烧残渣会综合利用,大部分会做成道路砖。

“成于土、归于土”,随着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加,绿化废弃物的处置也可通过绿化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以改善土壤。

上海园林绿化废弃物利用已初步形成堆肥还田、地表覆盖、制作生物质燃料等资源化处置利用途径。处理技术上,主要采用粉碎、沤堆加工成绿化介质,约占处置加工利用的60%。

垃圾分类处理催生了新兴产业,这其中包括快速发展的垃圾焚烧产业、湿垃圾处置产业,以及更多新成立的利用高科技处理有机垃圾的公司。

上海祖峰生物科技公司以餐厨垃圾降解处理、费油的资源化利用、餐厨有机物的资源化利用、土壤环境的改善、有机绿色食品生产的封闭式全产业链,减少有机垃圾的焚烧和填埋,将垃圾变废为宝。

为做好垃圾的终端处理,上海市还加大了项目建设力度。

6月15日,上海市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正式建成投运。该中心每天可处置70吨再生资源,将对嘉定区全品类可回收物“兜底”回收处理,包括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中的废玻璃、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废纺织等。

对垃圾处理终端环节,上海市提出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加快建设完善和提升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加快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坚持规划引领,结合上海超大城市实际,加强整体统筹谋划,探索创新处置方式,真正治好垃圾、变废为宝。(见习记者赵泽众、李枫)

记者观察:如何确保“一分到底”

上海垃圾分类步入“强制时代”,北京拟立法来明确个人分类责任,成都和广州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国家确定的先行先试重点城市纷纷展开探索。在先行试点的城市中,我省石家庄和邯郸也位列其中。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但如何才能确保“一分到底”?

这需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看似围着垃圾转,实质是居民思想认同、形成自觉的过程。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显示,受访者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最为认可,但实际行动与认知程度差异最大。可见民众认知是有的,缺乏的是激发每个人行动的力量。

上海的做法告诉我们,做好垃圾分类,既需要必要的推行措施,同时还需要结合居民生活习惯以及垃圾生成特点,制定科学、专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上海根据不同居住区的特点,采用了“一区一策”的推广方式,在确保垃圾分类落实到位的同时,尽可能地保障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加之从街道到社区,各级管理者扑下身子、走家串户、主动答疑解惑,提供服务和帮助。多方促动之下,获得市民认同并积极参与其中。

这还需要政府为垃圾分类设置好一条完善的垃圾处理路线图。

如果居民在花费了精力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后发现,垃圾的处理最终还是进入了“粗糙处理模式”,那么这不仅会打击大众的积极性,还会大大降低相关部门的公信力。此前很多地方推行垃圾分类或无疾而终或流于形式,就是因为没有真正打通垃圾分类的后续环节。因此,建立一个常态化的运作机制,做好垃圾分类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之间的衔接工作就很有必要。

做好垃圾分类,还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和产业支撑。

比如,各个监管环节是否到位?社会力量能否顺畅参与?垃圾处理产业及关联产业是否能有良好成长?解决上述问题,既需要政府把监管措施完善落实,也需要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如今,随着垃圾分类在全国加速推进,干湿分离垃圾桶卖断货、网络预约上门收废品走红、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设施集中开建……“新时尚”带来的产业“新蓝海”悄然而至,由此催生的新产品、新职业和新投资也在出现。多方力量促动下,垃圾处理行业有望迎来新格局。

可以看到,垃圾分类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环境质量,也在促动提升城市管理,培育着新的产业。但要实现垃圾“一分到底”,可能需要一代甚至多代人的努力,需要理念、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无论怎样改变,一切都是为了人们更美好生活。(文/见习记者赵泽众、李枫)

责任编辑:魏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