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调查|文物修复师缘何缺口难平

2019-07-15 07:10:0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河北省大量待修复文物深藏库房,但文物修复人才却普遍短缺

文物修复师缘何缺口难平

省文物保护中心科技保护部副主任梁书台正在修复文物。 梁书台供图

近期,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持续修复圆明园出土的文物。目前,第一批文物修复工作正在进行中,文物修复师们用“匠心”演绎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再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曾经断流的部分。作为文物大省,河北省有大量待修复的文物深藏库房,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待修复文物已排起了长队,但文物修复人才却普遍短缺,且这种“不对称”由来已久。文物修复人才为何如此缺乏?如何加强文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稀缺”

“最近武安有一批文物要展出,来不及修复了只能先进行清洗。”在20平方米的修复室里,刚写完赵州桥馆藏栏板及构件修复报告的省文物保护中心科技保护部副主任梁书台马不停蹄地忙活着手头的工作。对梁书台来说,“忙不过来”是常态。“没办法,干文物修复这行的人太少了。”他略显无奈地说。

在不可移动文物领域,同样存在修复人才短缺现象。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郝建文,已经从事文博工作30多年,曾参与省内外多地壁画临摹修复工作。他表示,相对于我国古代壁画保存的数量和保存状况来说,壁画修复人才严重短缺。而这种情况不止出现在壁画修复领域,随着文博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需要更精心地保护和修缮,但与此对应的是修复师数量缓慢的增长率。

曾在河北省参与修复毗卢寺壁画的敦煌研究院壁画修复师李晓洋表示,文物修复人才短缺问题是全国性的。“可以说,文物修复行业面临人才瓶颈,一线实操人员太少了!”说起现状,李晓洋有些担忧。

文物修复人才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缺口?梁书台认为,文物修复是个“冷门”,大众认知度不高。另外,这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极高,并不是有情怀就能干得了的。“修文物其实就是一场修行。干这一行不仅要成为‘杂家’,还得感兴趣、坐得住。”说到这里,梁书台的嘴角浮现出笑容,“但要是真沉进去了,面对自己修复的众多文物,那份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2010年从保定学院文物保护与鉴定专业毕业的小马,已经在河北文物保护中心工作8年多,目前主要从事青铜器、铁器修复工作。“有条件开设文物修复专业的学校很少,我的很多同学即使学了这个专业最终也没有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能怀着‘工匠精神’坚守下来的人少之又少。”小马腼腆一笑。

文物修复人才培养须下“慢功夫”

文物修复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文物修复师不仅手艺技能高,还要知识面广,掌握众多历史文献、科学技术、艺术评定等专业知识。因此,培养一名“科班”文物修复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目前,省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修复师学历背景包括高校历史、文物保护、化学、美术、金属材料等专业。“不管之前在学校学的什么,面对具体的文物修复,都需要重新学习和培训。”省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认为,文物修复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人才培养需要下“慢功夫”。“现在省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修复师有4位中坚骨干力量,其余9人都比较年轻。”省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年轻人想要成为文物修复界的中流砥柱,需要多年历练,“中心每年都组织青年修复人员积极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各类文物修复培训班,提高实际操作的业务水平。”

据了解,河北省开设了文物修复专业的高校,除了理论课程外,逐渐加入了文物保护实操课程,开始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时,梁书台会应邀去保定学院为文物保护与鉴定专业的学生们讲授文物修复课程。至今他还记得,该校学生曾参加“南海一号”文物修复工作,到现场后却不敢上手。梁书台赶到后,现场指导他们如何观察、从哪里入手、如何掌握修复步骤。慢慢地,学生们有了手感,圆满完成了修复工作。“还是要增加实践机会,多请业界的老修复师们手把手教。”他认为,学校应多安排学生到一线实习,也鼓励老师傅提早和学生结对子,这样既有利于修复技术的传承,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把文物修复工艺传承下去

“资深文物修复师动手能力强,但修复理论水平亟待提高。”省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老一代修复师留下的文字资料非常少,他们的修复技艺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一旦断层,修复方法就缺失了。如何将老师傅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的修复技术记录成文,转化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为后人学习提供便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从根源上讲,我国文物修复的根基在民间,目前我国高校的文物专业都是在考古的基础上融入化学等学科的知识逐步建立起来的。放眼国际,意大利、日本等国在文物修复的很多领域技术先进,修复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因此,建议多渠道举办各类修复培训班、交流会,为修复领域的管理及技术人员提供跨学科、跨国界的交流平台。在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理念与优秀保护方法的基础上,还可将中国很多成功的修复理念、修复方法与修复经验向其他地区进行推广。

目前,省文物保护中心不断加强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老带新,发挥“传帮带”作用,让年轻人多跟老师傅学习,做好文物修复工艺的传承。另外,坚持以项目培养新人,通过让年轻修复师承担具体的文物保护项目,促进其成长。

在高校教育方面,有业内专家认为,尽管有高校设立文物保护相关专业,但这些专业往往是挂靠在历史、美术或材料等学科下,不具备独立性,缺乏统一的学科培养模式和理论体系。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应的院系,编写统一教材,制定统一规范的培养方案,将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水平文物保护研究和修复人才的培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故宫文物医院院长宋纪蓉表示,全国还有很多文物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需要更多的文物医院、文物医生,今后故宫将联手高校共建“文物医学院”,培养更多符合文物保护修复需要的实用型文物医生。从医院到医学院,虽是一字之差,但这意味着更多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的半径将不断扩大。(记者曹铮 见习记者吴培源)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