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蹲点调研】衡水湖最后的湖心村记事(下):绿满经行处

2019-08-22 03:30:3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绿满经行处

——衡水湖最后的湖心村记事(下)


在衡水湖景区中心码头,顺民庄村民李岐峰驾驶着自己的“顺风”号游船,乐呵呵地迎接当天第一拨游客。 记者 焦 磊摄初秋的顺民庄醒了。披件外套,44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董铁成出了门。这两年,他又有了一个新头衔:村级河长,每天头一件事,就是在村里转一圈。

走走看看,绿树村边合,碧水绕村流,环湖还有万亩森林织就的“绿围脖”。董铁成随手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组美图“晒幸福”:“大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4600个。谁还待在屋里?大美衡水湖,一起约起来。”

村庄之绿

生活·生产

“一,二,三,走!”齐声的号子,划破村庄的宁静。66岁的村环保队员董海伦和老伙计一起,把从胡同口小垃圾箱里收集的重重一车垃圾,倒进村南的垃圾中转箱里。

“每天打扫两遍,上午3小时,下午3小时。”没想到,讲起垃圾处理来,憨厚的老董“名词不断”,“我们是户集中、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日产日清,随产随清。”

“其实这还不算啥,这几年,衡水滨湖新区实施湖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我们村第一家完成污水治理,到现在还数得着。”在场的董铁成接过话茬说。

“2014年初,滨湖新区在离村子不到1公里的地方建了一座污水处理厂,全村子的生活污水都要集中处理。投了500万。”董铁成伸出一个巴掌晃两下。

刚说村里要搞污水管网改造,好多村民就开始嚷嚷:“有啥用,为啥先改咱村?”董铁成也费了劲,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

“湖边上大大小小这么多村,谁让咱顺民庄最特殊,四面都挨着水?”

“咱村几百口子人吃喝拉撒,脏水都直接往湖里倒,污染了衡水湖,咱生活在这儿,感觉能好?”

结果是啥,都在村民杨秀格的一番话里。“现在不光改了水,还改了厕,做饭用燃气,路灯一水儿的太阳能,啥都是环保的了!”掰着手指头细数着生活的改变,杨秀格一脸幸福。

生活绿起来,生产也要绿起来。

2014年,董铁成想给村里谋划点增收的路子,就专门召集村民代表开了个会,大家商量想把村里废弃的鱼塘利用起来,种点荷花、菱角,发展农业观光采摘。没想到,给乡里打的报告很快被退了回来,原因是施肥撒农药会对湖水造成污染。

直到现在,村里的八个废鱼塘还空着。可从村干部到村民,对保护生态的认识有了新转变:“咋发展,都不能破坏衡水湖,这个底线,一丁点儿都不能含糊。”

村头街道两旁,挤着大大小小十几家饭店。到饭点了,关着门的有好几家。“现在没有营业资质的、环保不达标的都不让开了。”董铁成解释。

正在营业的望水居酒家,是董铁成家开的。一进门,墙上挂着各类证照,大厅里装修很新。“我这儿从里到外来了个大改造,污水处理接到村管网,后厨装上净化器,配上了淋油池。”董铁成说,“现在衡水湖的旅游形势这么好,怎么吃好旅游饭,端上生态碗,咱村干部得做出个样子来。”

湖水之绿

颜值·内涵

今年3月,衡水湖里的芦苇刚刚冒出嫩芽的时候,一辆“巨无霸”从顺民庄下水,开进了芦苇荡。轰隆隆的声响,引来很多村民围观。

“这是干啥哩?”当了20多年渔民的宋文建,头一回见到这“大家伙”。

“割草船,试割芦苇。”现场指挥的滨湖新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博大声回应。

“割芦苇?”宋文建还是疑惑。“早年村里人割芦苇,盖房子用,多余的就打成基建包卖给家装门市,现在哪还有人要。”

“没错。现在贴上钱也得割。计划9月份收割2000亩,投了300万左右。”

“投这么多,划算不?”

“不割不行了。这几年湖里的芦苇、蒲草占了近一半的水面,沉到湖底变成腐殖质层,水体富营养化了,严重影响水质。”

一听是这么回事,宋文建积极响应:“啥时候开割,我们来搭把手。”

碧水清波,自然是湖畔人家的朴素愿望。“水质改善了不少。”王博欣慰地说,近几年,衡水湖综合治理从清除外围污染源,转向湖体自身治理,通过搞生态清淤、蒲草收割、湖岸带修复、增殖放流,水质已经从原来的局部劣五类,达到总体三类。

湖心村的人,靠水吃水,亲水护水。湖水滋养着村民,村民守护着湖水。

2017年,村西头立起一个顺民庄段村级河长公示牌,蓝底白字写着董铁成的名儿。之后,每天到湖边巡查,成了董铁成的习惯。

这天一大早,董铁成在湖边看到水面上漂着两个塑料袋,“估计是昨晚上大风刮过来的”。他马上拿出手机给村环保队打电话。不到半小时,湖面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干净。

“衡水湖清,我们顺民庄才兴,小细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水质,可得守好了。”董铁成感慨。

衡水湖的水到底怎么样?日前,我们搭乘顺民庄村民李岐峰的“顺风号”游船,到湖面上实地看。

“过去叫‘黄河之水天上来,衡湖之水黄河来’,现在有了南水北调工程,衡水湖就容黄河水、长江水于一湖了。” 船缓缓开动,李岐峰给游客当起了讲解员。

一边听着衡水湖的故事,一边赏着湖景。忽然,同船的北京游客张鹏激动地大喊起来:“快看,水鸟!”

“哈哈,衡水湖的水有多好,看看这里的鸟就知道了。”一路走,李岐峰一路指给大家看。“现在这里发现的鸟一共有324种,比大熊猫还珍贵的青头潜鸭也来咱衡水湖了。你看,那边白冠白嘴黑羽红眼睛的是骨顶鸡,那嘴巴长长、站得高高的是黑翅长脚鹬,那是黑卷尾,那是斑嘴鸭……”

张鹏不停用手机拍着湖中的水鸟,一脸惬意。李岐峰稳把方向,喜滋滋地望着远方的湖面。

湖城之绿

现在·未来

几个月前,顺民庄村民王红英有了一份新工作,在衡水园博园做绿化工。

园博园就坐落在衡水湖畔,两个景点由两座景观天桥连接。见到王红英时,她正和同村的两个工友一起在花坛修剪萱草。戳整齐,剪短叶子,修修根……剪刀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把一大捆萱草修剪得整整齐齐。

“我在这上班,干一天就有80块钱的收入呢!不用费大力气,又不耽误回家照顾孩子,还有啥不知足的?”王红英说得实在。在这之前,她也打工,就在顺民庄跃龙居饭店做前台。那是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可是“旺季太忙顾不上管家,到了淡季就只能歇着”。

衡水湖发展了,村子周围就业的机会多了,外出打工的村民占到三分之二。像王红英这样,在家门口上班的也不少,园博园就有顺民庄6个人。

这些年,衡水湖在变绿,也在变“大”。衡水城市发展由传统的以主城区为中心,开始向以衡水湖为中心,桃城区、滨湖新区、冀州区环湖发展的“一湖三区”格局转变。从园博园到马拉松广场,从侯店毛笔小镇到闾里古镇,越来越多的旅游业态在湖区周边发展起来,正在将更多生态红利返还给寻常百姓。

今年五一假期,衡水湖景区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00万元,比去年增长了三倍多。

中午,董铁成开在村头的望水居酒家,迎来了两三桌从辛集慕名而来的游客。客人们提前做好攻略:上午在衡水湖上泛泛舟,到园博园看看花,下午到闾里古镇体验体验古礼文化,中午就来尝尝渔家特色农家饭。

风景不光变“钱景”,还开启了村民的健康生活。在去顺民庄的路上,总能见到三五成群的人们,结伴环湖骑行、慢跑、散步。“已经连续第七年了,每到初秋,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就会在家门口鸣枪开赛。”村会计李世勇说,以前村民们总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挤过去看,看着看着大家就跟着跑起来了,现在村里好多年轻人都成了乐跑一族。

采访时,我们让无人机从顺民庄北侧起飞。空中拍摄的画面中,像小船形状的村庄镶嵌在明镜般的衡水湖中,静谧而安详。最后的湖心村载满美丽乡愁,驶向更美好的绿色未来。 (记者 苏 励 周 洁 焦 磊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