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问初心 看担当】张永胜:“拿起地质锤,我还是一名地质人”

2019-08-25 06:43: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拿起地质锤,我还是一名地质人”

——记省地调院退休干部张永胜

张永胜在工作中。 记者宋平摄

8月5日,保定。

如同每次去野外考察一样,这一次,77岁的张永胜也是“有备而来”。

三份手写稿、数张地质图、十来张野外考察图,准备之细,让笔者震撼。“如果需要去野外,还得带上罗盘、温度计、地质锤、放大镜和磁铁等,一样都不能少。”77岁的老党员、省地调院高级工程师张永胜说话依然洪亮。

就是这些“一样都不能少”的“老伙计”,见证了张永胜在野外考察时一个又一个重大发现:在燕山山脉首次发现晶体石墨矿,在中国首次发现“星状迹化石”,命名坊里片麻岩……

2002年,已经和地质打了近半个世纪交道的张永胜退休了。由于在地质勘探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退休后的张永胜并没有闲下来。当技术顾问上山指导、到电台讲课做地质科普……离开了一线,这名“老地质”的生活倒也充实。

在野外敲敲打打了一辈子,他舍不得放下地质锤。

但2008年,张永胜被发现身患肾癌,术后一道足有30厘米的刀口,斜穿过他的整个腹部。还能拿着地质锤上山吗?

“地质人怎能不去一线?”当身体稍一恢复,在野外跑了几十年的张永胜坐不住了。

恰逢顺平县白银坨发现了多个圆形天然水池,邀请张永胜去考察研究形成的原因。

一提地质考察,年届70岁、身体还比较虚弱的张永胜立刻来了精神。

到现场一看,这不是3万年-26万年前形成的亚热带壶穴群吗?河北处于四季分明的温带,这种只在亚热带出现的壶穴群在这里是怎样形成的呢?

如此重大发现,必须探究到底。张永胜重新登上千米高山,翻山越岭,终于弄清了它的成因。

消息发布后,在国内引起轰动。张永胜还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在千米高山顶上配合拍摄讲解,用十几天时间参加了《探秘白银坨》专题片的拍摄。该片播出后,首播收视率超过了200万人次,还被中央电视台评为精品片。

这一发现,为河北省的气候变迁、生物进化等提供了详实资料,使偏远的白银坨名声大震,成为科普基地和旅游景区,还带动了当地发展,使原打算搬迁的七个村共上千人,放弃了搬迁,就地生财。张永胜也因此获得“河北省科技带动三农发展优秀奖”。

“别人都觉得我懂得多,其实我只是比别人勤奋一些、准备多一些。”张永胜说。

2016年1月,张永胜再次接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崇礼雪场的探秘拍摄。为什么崇礼多雪?为什么崇礼比我国东北地区更适宜做冬奥会的比赛场地?

备齐资料、地质图、卫星定位仪、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磁铁、温度计、风速仪等地质工具,精心准备了近一个月后,已经74岁高龄的张永胜奔赴崇礼。

彼时,正是张家口最严寒的时节,冰天雪地,山顶风大,路面光滑,非常容易滑倒;为方便打砸解剖岩石,零下15摄氏度的天气下还不能总戴手套。

穿上登山鞋、拿起地质锤,张永胜和年轻人一起爬上了海拔2100多米的雪山,超负荷地对地层、地貌、岩石、水文进行综合考察,解开了崇礼的雪场之谜。

《雪中盛景》《迷幻神仙山(上、下)》《太行寻奇》《飞狐古陉》……丰富的地勘经验、细心认真的态度,让张永胜成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讲述地质科普的常客。

“现在还敢上那么高的山吗?”

“只要身体允许,我愿意常在一线,利用专业技术为社会做些有用的事。”

如今,罗盘、温度计、地质锤、放大镜等各种地质勘探工具,依然被张永胜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一旦需要,拿起地质锤,我还是一名地质人。”张永胜说。(记者宋平 实习生李碧瑶)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