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蹲点调研】后池故事(下):奋斗不止写传奇

2019-09-22 03:58:0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见习记者 许佳奇、李佳泽、王木者、司一涵摄制

奋斗不止写传奇

——后池故事(下)

今日后池村。 记者 张 昊摄

一条蜿蜒曲折的柏油路在山间盘旋而上。山路两侧,红的芍药、绿的木香晕染着山的美丽,一片片的樱桃园、葡萄园结着盛夏的果实。人们在新开垦的梯田里,锄地间苗,欢声笑语,这是昔日那个田园荒芜、衰败落寞的后池吗?

一辆辆满载客人的中巴车、私家车呼啸而过,风中传来人们惊叹的话语。愚公路上,人来人往;桃花山上,游人如织。人们在花海里流连,在青山间陶醉。这是那个昔日偏僻阻塞、贫穷落后的后池吗?

山顶处,一条由上百张巨幅照片连接而成的画廊,诉说着后池人民追梦幸福家园的奋斗历程;与之遥相对应,一面由3871棵红叶矮樱和金枝槐组成的巨幅生态绿植党旗,镶嵌在由两条愚公路形成的天然“心形”图案中央。

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到这里参观、学习,他们从这个鲜活的奋斗案例中,感悟初心的力量,汲取前行的动力。

从一个曾被人遗忘的小山村,到成为一个建设美好家园的传奇,后池,你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历程,又是什么样的信念引领你发生如此令人赞叹的蝶变?

我们从“坚守初心、事不避难、艰苦奋斗、矢志逐梦”的后池精神中找到了答案。

2015年,后池村百余位留守老人为改变家乡面貌,义务出工,用自己的双手修筑了一条“通山路”,他们的事迹被广为传诵,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路通了,如何进一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在邯郸、涉县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专家来了,各职能部门来了。按照“生态优先、产业发展、景区建设”的思路,一个打造绿水青山美丽家园的规划新鲜出炉。

荒山绿化方案有了,水利设施建设方案有了,产业也谋划好了——但这一切都要由后池人自己来干。

2016年10月,后池已进入寒冷的季节。为了让荒山披上绿装,一场绿化攻坚战打响了。

谁也不曾想到,这场攻坚战的序幕居然是清坡。陡峭的山梁由于多年来无人问津,上面长满了一种叫做野皂角的荆棘。山顶上,人们穿着厚厚的衣服,用围巾包住头脸,用剪子铰,用镰刀割,但胳膊和脸哪怕有一点裸露的地方,都被这种棘针划得满是血印。

为了赶在春天来临前挖好树坑,他们用钎、用钻,在清出的荒坡上凿出一个个坑穴,再从山下背来客土填进坑里。从2016年秋到2017年春,100多天内,硬是在山坡上挖了72万个树坑,一个个由育林板护着的鱼鳞坑在道道山梁上布成了网。

种树的季节到了,40多斤重的带坨大树苗,从山脚背到山顶,男人一趟能背两棵,女人一趟只能背一棵。他们拄着棍子、牵着树枝,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山坡上,摔倒、划伤是常事。树苗一株株被种进坑内,荒凉的山坡从此有了绿树的身影……

水是后池村的命脉。多少年来,后池人吃的一直是积存的雨水。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能喝到一口干净的水,他们起早到十几公里外的邻村去担泉水,为了挑水,山里有狼都不怕。一届又一届的党支部为了找水,在岩石上打了5眼干井,都没有钻出水来。

2012年,坚韧的后池人重启找水之梦。那年春天,当井打到500米深依旧不见水的踪影时,党支部书记刘留根傻了。看到打井队要撤,他像孩子耍赖似的抓住工人的手,问:

“你们最深能打到多少米?”

“我们能打到700米。”

“那接着打吧,直到你们的机器没法打了,我们再放弃。”

打井队重新开始钻探,井打到650米深时,地质结构忽然变了,一股水流忽然喷涌了出来!

为了彻底解决后池村的缺水难题,满足荒山植树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涉县水利局专家的指导下,后池人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水利设施建设之中。在山间建设水塘、水柜,钢筋、水泥、石子等物料,车辆往往不能运到跟前,完全靠肩扛人背,他们在不同海拔的梯田间修建了6个水塘和20个水柜。

在后池,从2016年开始,每年正月初四进山开工已成为一个惯例。这一天,后池的男女老少,扛着劳作工具,拉着大锅,背着干粮,浩浩荡荡开进大山,投入到搬石垒堰、整修梯田等各种建设之中。

从冬到夏,从春到秋,后池的干部群众以百折不挠的干劲、千磨万击的坚韧,不眠不休,艰苦奋斗。在他们的努力下,荒山在一点点变绿,梯田在恢复生机,家园一天比一天美丽。

2016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刘留根接到乡里通知说,后池村不等不靠、义务修路的事迹令人感动,上级部门调集了一批修路设备,明天全部运进后池协助村民修路。村里需要赶在次日天明以前,修建一个三亩左右的停车场,以停放机械。

党支部成员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但人们脸上的笑容很快就被忧愁覆盖。停车场?三亩地?赶在天明前修筑?

一个停车场,在平原地区,稍加整理就可完成,但在山区谈何容易?

山里的冬天,晚上6时已黢黑一片,刘留根顾不上吃饭,马上召集村两委成员,就停车场的选址以及施工所需的车辆、人员等进行商议。

晚7时,所有涉及的百姓都来了。尽管选占的区域都是一些废弃的山坡地,但由于村民长期开荒,一些土地上还长着村民精心种植的花椒树和核桃树。当初义务修路,人人都很积极。可一提占地,大家一下子不能坦然了。村干部们反复陈说利弊,可大家就是不舍得,不同意。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离停车场的使用还有不足10小时,而基本的土地工作还没有完成。一直沉默不语的刘留根忽然站了起来,他说:“要不这样,咱们地换地,我家和村主任的地你们随便挑。”

百姓们心满意足了,可他们如何跟家人交代?这个问题刘留根想都没想就投入到工作当中了。

晚9时,照明灯亮起来了,铲车发动起来了,自发赶来的群众和村干部们一起,铲高垫低、搬石垒堰。天亮了,一个宽敞平整的停车场出现在人们面前,谁能想到这是在一夜间完成的?!

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刘留根曾两次到前南峪参观学习。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郭成志不怕困难、甘愿牺牲的品格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如今,为了后池村的发展,他愿意付出一切。

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才所,瘦小的身材,黝黑的面孔,干活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累。为了把后池的梯田打造成“中国北方旱作梯田示范区”,村里需要把从村民手中流转的田地更多地旋耕出来。那些悬在空中、每块只有炕台大小的梯田,工作时需要不断地把机械抬上抬下,而且因为荒芜多年,布满树根荆棘,相当难犁。一连几天,刘才所一个人起早贪黑地将这些地旋耕了出来。而他挣的却是和普通村民一样的工钱——每天60元。

村主任刘丙祥,朴实的脸上永远挂着乐观的笑容。有一次,他开着自家的三轮车带领村民去种木香。就在他全神贯注倒车的时候,由于道路狭窄,他连人带车一下子从堰上摔了下来,脸上、手上顿时流出了血,可他说,在山上干活,哪有不磕磕碰碰?他继续干活,三天后,实在无法坚持了,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胸骨、锁骨多处骨折。医生让他住院,可他觉得哪有那么娇气,疼痛稍一减轻,就又回到工地上了。

60多岁的刘丙祥曾在外打工29年,在外面,做的一直是下煤窑的苦力活儿。他说:“如今,后池有了发展的机会,为自己的家园打拼,还有什么苦不能吃的!”

在后池当了30年村干部、已退居二线的赵书斌,从义务修路开始,一直都在劳动一线。在绿化荒山最关键的时候,他每天开着自家的三马车,到工地上拉石头、运土,风里来,雨里去,没有缺过一天。他说:是党员,就要永远起模范带头作用。

在后池,共产党员是一个崇高的名号,而党支部就是人们心中的“火车头”。

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到后池看一看的涉县县委书记汪涛,深有感触地说:“后池党员干部身上所体现的坚守初心、事不避难、艰苦奋斗、矢志追梦的精神,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实践。”

后池村山上的绿色生态美景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后池村供图

路畅通了、山绿起来了,一片片的果园结出了果实,人们品尝着用自己双手创造的幸福。

5月22日,我们目睹了一场田间劳动:在那些林木荫荫的核桃树、樱桃树下,人们在平整如棋盘的土地上栽种红薯,清亮亮的水从铺设在山间的水利管网里流出来,流进翻松过的土地。一行行的田垄上,人们把一株株的红薯苗栽下、埋好、踏实。村民刘密的高兴地说:“我们现在不仅有土地流转金,还能挣薪金,原来梯田上只能种点小米、玉米,每亩地也就挣个300多元,现在,一亩地的收益能达到6000多元。”

从四川嫁到后池村的王永梅见证了这里从贫穷落后到开放富裕的变化。

2015年,她与后池青年刘晓平相识。在微信聊天中,刘晓平高兴地告诉她说:我们村正修路呢。她婚后来到后池,当时,村里没有路灯,不通快递,人们挣钱的唯一门路就是外出打工。从2016年开始,村里路通了,荒山也绿化了。随着一处处旅游景点的完工,外地的游客越来越多,她开了一家名叫“川妹子”的农家乐,还开了一家小超市,每天都是顾客盈门。如今,她和丈夫一年的收入都在七八万元。

奉献很美,奋斗很美,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幸福生活更美。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后池人就是这么做的;总书记还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池的变化就证明了这一点。如今,昔日的荒山荒坡,不仅成了绿水青山,更成了村里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2015年,村集体收入只有4000元钱,2018年已达到117万元,2019年有望达到200万元。

如今,后池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方面已经打下坚实基础,接下来,奋斗不止的后池人将在乡村振兴的美好创造中继续奔跑追梦。   (记者 张英军 赵书华 赵晓清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