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我的见证丨刘江:震后十天“争气煤”出井

2019-09-23 07:26:0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视频摄制:记者刘冉、张晶、戎晓杰

见证人:开滦老矿工刘江

大地震后十天,第一车“争气煤”出井

编者按

七十年峥嵘岁月,七十年铸就辉煌。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一个个激扬振奋的重要事件,印证着新中国成长壮大的坚实步履。在这其中,有许多河北人参与其间,他们是这些光荣时刻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也是参与者和贡献者。本报今起在“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栏中推出“中国光荣 我的见证”系列融媒体报道,通过寻访中国光荣时刻中的河北贡献者,回望这些光荣时刻中的生动细节、真实故事,见证新中国峥嵘岁月,记录燕赵儿女真挚热烈的爱国情。

[人物名片]

刘江,1957年8月出生于唐山,1974年12月进入开滦集团唐山矿。唐山大地震后,19岁的刘江是开滦出产抗震“争气煤”的见证者之一。

“我在矿上工作四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听党的话,时刻保持干事的活力,在岗位上不断立新功,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国家!”刘江说。

在“中国第一佳矿”——开滦集团唐山矿一号井,数十米高的井架矗立在城市上空,轰鸣的巨型绞车,每天把上万吨煤炭从地下千米取出。

刘江曾是开滦集团唐山矿的一线工人,他对新中国和企业走过的70年充满自豪:“中国今天的光荣和强盛,离不开我们一代代人的付出,当年和数万开滦工人一起忘我地奋战在百里煤海之中,现在想起来我感到无比光荣。”

刘江今年62岁,双鬓斑白,说话声音不大,然而,一聊起过往,他立即挺直脊背,声音变得洪亮,43年前那惊心动魄的瞬间仿佛就在眼前。

“大地震那天,我是晚上10点下的井,正在工作时,突然一阵轰鸣,带我的师傅喊道:地震,快跑!瞬间,井下的巷道变形塌陷了,运煤的车轨弯曲断裂了!”

“我在井下听师傅的话,并没有害怕,师傅让走哪儿就走哪儿,也没有感到危险,后来我是踩着淹在水中的管道,扒着头顶的电缆撤退的。”

当刘江从井下上来时,整个唐山矿已被夷为平地。刘江回到家后才知道,父亲遇难,母亲四根肋骨折断。

当时有外国人断言,唐山已经从世界地图上抹去,开滦煤矿20年也恢复不了生产,唐山要恢复至少要一百年。然而,刘江和他的工友们在大地震后的第4天就重返矿区。

“唐山地震后的第10天,马家沟矿三号井出了地震后的第一车煤,这对正在抗震救灾的开滦职工和支援灾区的人们起到了巨大鼓舞作用。”

1976年8月12日,唐山矿成立10人探险队,刘江报名参加。“10个只有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穿着新雨衣、新靴子,坐着电车入井,扭曲的车轨和电车摩擦发出咣当咣当的声响,各个井眼流着大水,大风吹动流水打在我们身上,浑身湿透。越往下走水越深,要恢复生产,排水是第一步。我清晰地记着当时和工友抬着的抽水泵重298公斤。”

恢复生产是三班倒,大家伙喊出了“地球转一圈,我们转一圈半”的响亮口号,一天连着上俩班是常有的事;为恢复生产,工人不能出远门,只要生产需要,必须随叫随到。

就这样,唐山矿10月恢复出煤,到1977年3月1日,开滦所有矿井全部恢复生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滦集团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2018年,集团收入增长11%,利润增长了390%。集团第二个薄煤层智能化开采工作面实现正常回采,全年10个“双大”工作面投产,19项“两化”融合和“互联网+”项目完成。开滦“煤炭清洁利用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入选2017年度省级基地名单。

“和当年比起来,今天的开滦面貌一新。”刘江说,“现在开滦集团有的分矿实现了自动化,有的分矿能在巨大屏幕上观看整座矿井运转情况,还有的分矿使用机器人来识别并抓取矸石。”

“我在唐山矿工作43年,参与了社会主义轰轰烈烈的建设,见证了开滦煤矿在‘四五’翻番中工人特别能战斗的宏大场面。”刘江激动地说,开滦工人的艰苦奋斗有力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希望,自己作为其中一员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记者史晓多)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