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重温嘱托看变化⑩】“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牢牢扎根”

2019-09-28 03:40:2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牢牢扎根”

2017年10月19日,保定学院教师在“回信石”前给学生们上思政课。(资料图片)米建军摄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眼下正是且末最美的季节。

漂亮的塑胶跑道、崭新的计算机房、先进的电教设备……漫步在校园里,保定学院来的教师们回想起当年的土跑道、黑屋子,忍不住感叹且末教育的飞速变化。

19年前,侯朝茹等15名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带着户口,千里迢迢来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教书育人、落户安家,从此“他乡”即“故乡”。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他们,“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学长,用朴素深沉的话语激励着这群年轻人。如今,保定学院首批西部支教毕业生大都成长为当地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他们说:“不负嘱托,我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牢牢扎根,守护好西部的‘未来’。”

“每次重读,心里都热乎乎的”

“你们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执着的理想,奔赴条件艰苦的西部和边疆地区,扎根基层教书育人……”近日,为了给“新学期”鼓鼓劲儿,侯朝茹又拿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复印件,“每次重读,心里都热乎乎的。”

招呼记者到客厅落座,侯朝茹和庞胜利夫妻俩聊起“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时的场景,激动地就像昨天发生的事儿。

那是2014年5月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在头条全文播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

用力拍了拍身下的沙发,庞胜利率先开了口:“就是在这,我、辛忠起、杨广兴、丁建新、朱英豪,还有好几个同学的眼睛都盯着电视一动不动,等播音员念完最后一个字,几个大男人忽然就抱到了一块,又是哭又是笑的。还有旁边的刘艳红、荀轶娜,也跟着我们一个劲儿地抹泪。”

“当时我刚好到石家庄出差,是在宾馆看的重播,听到总书记说我们‘十几年如一日,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历程’时,西部生活的酸甜苦辣就像过电影一样从眼前闪过,眼泪哗就下来了。”侯朝茹说。

最深沉的感动来自最艰苦的奋斗。

且末地处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南边缘。这里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有时一场沙尘暴就能“刮”走几个老师。而保定学院来的年轻人,却安心留了下来,甘把青春“染”成大漠风沙的漫漫昏黄。

19年来,保定学院首批西部支教毕业生除1人因特殊原因离开外,其余14人全部扎下了根。

“给总书记写信,想说的话一定很多、很难落笔吧。”记者问。

“确实是。”课间讨论、下班交流,庞胜利还记得,这封信他们十几个人联合在西藏支教的学弟学妹推倒重来了五六稿,将近1个月才最终写成。期间,信的内容也从“诉说坚守不易”变成了“为西部教育求关注”。

2014年4月8日,侯朝茹和李桂枝将信带回保定学院,并托由母校送往北京。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他们惊喜地发现,落款日期竟然是“2014年4月25日”。

“我们没想到总书记真会回信,更没想到还回得这样快。这是最珍贵的五四青年节礼物。”庞胜利激动地说。

“当好学生的人生‘领路人’”

“总书记在西部地区生活过,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在侯朝茹看来,把总书记的期盼落实到行动上,“只有先在孩子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才能让明天的新疆长出‘希望’。”

前不久,学校派侯朝茹和辛忠起到南方某部队参加一个座谈会,除了带上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两位老师还邀请了学生——伊帕尔古丽·图尔迪同行。

“这真的是玉兰?它竟然是棵树!”在军营里参观,伊帕尔古丽·图尔迪忽然惊叫了起来,“老师,在咱们家乡,玉兰不都是长在花盆里的吗?快看,还有三角梅,原来它是会开花的!”

看伊帕尔古丽·图尔迪问个不停,侯朝茹和辛忠起先是笑她“少见多怪”,可念头一转,又觉得“心像被什么揪了一下”。

“外人看沙漠总是很美,可只有生活在这里才知道,沙漠就像隔离带,把精彩挡在了外面,把心困在了里面。”侯朝茹说。

为了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保定学院来的老师们拼尽了全力。一门心思扑到学生身上,井慧芳把饭桌当讲台,一遍遍练习讲课直到深夜;辛忠起患了毛发红糠疹,为不耽误学生高考,每天冲洗头皮四五遍仍坚持上课;因天气干燥、用嗓过度,荀轶娜刚站上讲台3个月就曾两度失声……

“如今布置语文作业,我会让学生们搜集文人名家笔下的名山大川图片,感受祖国的广阔与壮美。”李桂枝说。而在庞胜利的班上,今年有8名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成绩超一本线,“在我们的鼓励下,几个孩子志愿报的都是内地大学。”

“收到总书记回信后,大家对师者责任有了更深思考。除了解疑释惑,我们更要当好学生的人生‘领路人’。”辛忠起说,“近年来,保定学院在且末的支教队伍已壮大到20余人,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从我们手中走出沙漠、又回到新疆,这种巨大的成就感,是再多的年薪也换不来的。”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步入保定学院,一块巨石映入眼帘。这就是“回信石”。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后不久,保定学院便把信的全文印刻在石头上,激励一批又一批学子。“回信石”身后,庞胜利从且末寄来的一棵红柳傲然挺立,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深切寄望。”保定学院宣传部副部长米建军说,“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回信5周年,我们特别策划了‘回信指引援疆路 支教激励追梦人’系列活动,亮点之一就是向巴州选派了60名实习教师。”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张研曾是校史馆的讲解员,对展品中侯朝茹师姐的一篇日记印象最深,“‘人生之美,美在生命;生命之美,美在追求;追求之美,美在无悔’。这到底是怎样的西部,我想亲眼去瞧一瞧。”

抓住这次难得机会,上半年,张研等60名品学兼优的在校生到新疆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定岗实习,实地感受了一把“西部支教生活”。这个秋天,当他再站到“回信石”前,心中总会涌起一丝不一样的感动。

张研说,“短短3个月,大家更理解了师哥师姐坚守的不易,也更懂得了支教的价值和意义。”

举办“向总书记汇报报告会”、在“回信石”前开展主题党课、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和西部支教展……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近年来,保定学院已有160多名毕业生奔赴新疆、西藏、贵州、重庆、四川等地,像一棵棵红柳和格桑花,在西部绽放着最美青春。

孙彤彤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她背起行囊、挥别家人,沿着当年侯朝茹等人走过的路来到且末,为自己的人生开启了新的方向。“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人民的需求,才会有意义、有价值。”这是师哥师姐教给她的道理。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毕业后,我愿像师哥师姐那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那里的孩子打开一扇通往精彩世界的大门。”张研说。 (记者张怀琛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