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井陉太行“天路”的故事:奋斗筑就“初心路”

2019-10-21 04:17:4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奋斗筑就“初心路”

——井陉太行“天路”的故事


全长60.4公里的井陉太行“天路”,将27个传统古村落串联在一起,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路。图为太行“天路”于家乡段。记者田明摄

井陉太行山区里的一条路,红了!

这条被网友称为太行“天路”的旅游公路,全长60.4公里,穿山跨谷,最高处海拔700多米,连沟绕梁,蜿蜒如一条巨龙,给井陉县27个千年古村落送来了吉祥。

从此,山不再高耸,路不再漫长。

苍翠的太行山,清澈的绵河水,见证了共产党员的亲民爱民感人故事;敦厚的青石,艳丽的山花,记录着干部群众奋斗不止的脚步。

这是一条致富路,脱贫攻坚有了新希望,乡村振兴有了新动力;这是一条连心路,让井陉干部群众的心连得更加紧密;这是一条初心路,映照着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不变情怀,激发了基层干部“担当奉献”的激情,更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英雄赞歌。

不等不靠不要,要用自己的双手开出一条致富路

清晨,71岁的老党员于福堂又搬着小马扎,坐在了于家村村口。

披着霞光的“天路”上,大巴车、小轿车停停走走,拍照的游客,感受着沟沟岭岭的芳华。这一切,于福堂总是看不够。

于家村,是明朝名臣于谦后代用石头修建的村落。这里的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街石巷……总能让游客发出意想不到的惊叹。

然而,在过去,于家村只有一条路通外界,弯多路窄、大上大下,老司机会车时还得拧巴半天,大巴车根本不敢来。

路不好,游客少,小饭馆也萧条,墙根下每天蹲着一群没精打采的庄稼汉。

群众致富的迫切要求,让于家乡党委书记赵峰急在心里,他多次找到省、市交通设计单位,恳求帮助设计图纸,并先后三次给县里打过修路报告。

记者采访时,他从抽屉里拿出了三张破角、裂口的设计图纸:“2015年,我们谋划的是修一条隧道,直通于家石头村,但劈山开路,成本太高,不得不放弃;后来又设计了一条绕沟底和半山腰的路,大家越讨论,担心越多,一怕水毁、二是担心半山腰占的好地太多,夺了乡亲们的口粮;商量来商量去,路还得修,2016年底,干部们天天上山,用脚板在山顶上丈量了一条最省钱的路,也就是现在的路线。”

画图纸还算简单,可要真修一条山区公路,要劈山填谷,谈何容易啊!

当时,井陉刚刚经历过“7·19”特大洪灾,灾后重建任务繁重,县财政很难再挤出钱来修路。专家初步测算,一条路修下来至少需要9亿元,这对百废待兴的井陉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民心所向,使命所系。困难再大,条件再艰苦,也不能低头。2016年底,井陉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论证,决定向大山宣战: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凑齐200万启动资金,为乡亲们修一条太行山旅游环路。

要修路的消息传来,于福堂高兴得一宿没合眼,沿线村庄的百姓欢呼雀跃。可赵峰是又喜又愁。

这条路路线最长、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标段都在于家乡。县里支持这个乡的修路资金只有90万元。“我们乡还是全县经济基础最薄弱的乡镇。”赵峰说。

赵峰找到了乡干部于秀河合计,“老于,一起上山看看,你是土生土长的于家人,熟悉这里的沟沟坎坎,咱得找一条最省工省钱的路线。”

在山里的荆棘中钻到了天黑,于秀河一路上安慰着赵峰,“赵书记,不用愁,咱的前辈们修张河湾、绵右渠,吃不饱饭、工具还落后,不照样也修成了吗!您放心,我还有两年退休,这两年我就盯着这条路上,一定得把这路修成。”

于秀河的话,给了赵峰莫大的鼓舞。他召集沿线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开会,经过广泛的发动动员,统一了干群思想:不等不靠不要,用自己的双手开出一条致富路!

次年春天,于家乡8个村、9个标段、12.5公里的修路战场全面摆开。

困难面前,共产党员就是凝聚起人心和干劲的鲜红旗帜

时至今日,乡亲们对修路之初的一次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记忆犹新。

“修路需要资金,谁来出?”面对大家的质疑,时任南张井村党支部书记尹国红当场表示:“钱,我先垫上,不够我再出去借。欠下的饥荒算我的!”

眼瞅着尹国红欠下了近百万元的饥荒,还把他和他父亲的地都让了出来,村民们也不含糊,听说路要过自家的祖坟,平时做顿好饭也要端去给祖宗上供的尹巧林大娘二话没说,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1500元,到棺材铺买了十几口棺材,第二天就带着家人把祖坟迁走了。

山区修路,补贴杯水车薪,不少干部都欠下了饥荒,修路的资金链眼瞅着就要断了。

“绝不能让这条路成为半拉子工程!”“天路”沿线的企业家们坐不住了,他们从各自企业里调来铲车和钩机,义务支持修路。“今年我就是白干一年,也要支持乡里把路修通!”石家庄市双源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曾志军说。

修路,淬炼着党员干部的初心。

“赵书记是80后,白白净净爱讲究。可自打第一双皮鞋断了底,他就改穿运动鞋,再到后来跟我们一样,胶鞋不离脚,他床底下至今还摆着穿坏了的6双鞋。讲究的小帅哥如今也晒成黑小伙啦!”回忆起当初修路,于秀河开了句玩笑。

赵峰的眼圈也红了,“老于这两年天天盯在山上,中午活急就在山上啃个凉馒头,胃病犯了一次又一次,心脏也不好,身上常年带着速效救心丸,可不管谁劝,他也不下山。”

修路期间,于秀河的父亲病逝,他没能床前尽孝。路刚修通,他87岁的老母亲也永远离开了他。处理完母亲的后事,于秀河躲在屋里哭得像个孩子,“我对老人有愧啊!可我是党员,对群众的承诺必须要兑现!”

一颗炽热心、满腔为民情。和于秀河一样,因为修路,许多党员干部落下了毛病、留下了对家人的亏欠。

这两天,梁英文的肾结石又犯了,程海平跑到医院来看望。

同为井陉县公路管理站工程科副科长的哥俩,坐在病床上聊着,话题依旧是路。

“还记得吗?那会儿咱哥俩大晚上从施工现场回来,你犯了肾结石,侧躺在床上按着肚子,不停喝水。我腰椎间盘突出,疼得只能大夏天裹着厚棉被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那样咱们还合计了半宿第二天的修路方案。”程海平说。

“一辈子都忘不了!为了节省时间,咱俩中午还一起啃过黑手印馒头呢!”梁英文笑了,程海平也笑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自力更生大合唱。原本三年才能修通的旅游路西线,去年10月1日就通了车,只用了22个月。今年9月,东线又顺利通车。

曾经,山路到了张井沟村就是尽头,太行“天路”让深山之中的张井沟真正连通了外面的世界。乡亲们在村口筑起了一面党旗雕塑墙——上面“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八个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奋斗不止,让“天路”延绵山区群众的幸福

太行“天路”上的党旗雕塑鲜艳醒目。(资料片) 记者田明摄

随着太行“天路”竣工通车,沿途的乡亲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当地农家乐猛增了10倍,土特产品供不应求。

于家乡南张井村的贫困户尹锁来,学着邻居在村口摆起了摊,很快就靠卖山货脱了贫。“多亏了这条路,让俺摆脱了贫穷,更看到了希望!”

如今,太行“天路”就像一块吸铁石,不仅吸引着省内省外的游客,还吸引来一大批企业前来投资置业,于家石头村入驻了新的旅游开发公司,水窑洼村建起了桃花源高端民宿……

“天路”主路通车后,沿途村庄的乡亲们纷纷自发修路基,铺设连接村里简易路,恨不得赶紧与“天路”连在一起。

“大伙儿都在琢磨着咋能端上‘金饭碗’,吃上旅游饭呢!”于福堂说,路是希望,是共产党圆了他们几辈子的梦想。

路修通了,南张井村人忙起来了。在村委会对面,有一所老房子,“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八个大字鲜红醒目。61岁老大娘尹巧林说,那是1975年6月他们修建张河湾水库后盖起来的大队部。现在每天吃过早饭,尹大娘号召大家在旧大队部前集合,去“天路”进村的连接线上清理杂物、种植花卉。

井陉县委书记刘玉渭说,要依托太行“天路”发展全域旅游,摒弃“开山放炮、靠山吃山”的老路,坚定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真正让井陉的非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各放异彩,蹚出一条“绿色为底、彩色缤纷”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太行“天路”在延伸,太行儿女的幸福生活也在不断延伸……   (记者 张文君 董 昌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