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接力”生命,河北注册器官捐献志愿者5年增长80余倍

2019-11-29 18:18:5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来自河北省红十字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河北省注册器官捐献志愿者为300多人,其中成功捐献9例。

而截至今年11月底,注册志愿者已增至26000余人,成功捐献增至204例,挽救了数百人的健康与生命。

这一组数字为何增长这么快?又是什么原因让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器官捐献者队伍,主动选择器官捐献呢?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省红十字会、省人体器官获取组织等有关单位负责人。

从排斥拒绝到逐渐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器官捐献

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一位重症患者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脑死亡已成事实,其家属决定帮他实现生前心愿——捐献器官。

11月8日,这名患者去世后,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河北医大三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副主任任贵军以及石家庄市红十字会协调员联合见证下,医院获取专家对其实施了器官获取手术。

这是今年第57例器官捐献。据介绍,协调员是从事器官捐献协调、见证、服务的工作人员,参与整个捐献过程,对器官捐献工作的顺利推进起着重要作用。

从发现潜在捐献者,到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讲解器官捐献相关法律法规,确认器官捐献家属的意愿,见证器官获取与分配等环节,虽然每个环节做起来都非常艰辛,但任贵军仍充满信心,倍感欣慰,“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接受器官捐献理念。”

据介绍,2013年6月1日,我省被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批准,正式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

“刚开始时,患者及其家属特别避讳谈这个事,几乎不能‘碰’。”任贵军对自己2015年刚开始做协调员的经历记忆犹新,他说,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时,他常常“被白眼”“被辱骂”“你自已捐去”……最尴尬的一次,自己差点被赶出病房。

然而,近两年来,他明显感受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现在听到器官捐献,很多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烈排斥了,有时还能静下来听听我们的宣传讲解。”任贵军说,愿意听,即使不捐,他也非常欣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对不幸离世的器官捐献者来说,他们的生命可以换一种形式在世界上延续;对接受捐献成功移植器官的人来说,他们将重获新生。

“人们对器官捐献态度的转变,原因是多方面的。”省红十字会业务部部长牛志强介绍,近几年,国家及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器官捐献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和配套政策,大大推动了器官捐献事业依法规范开展。

具体到河北,从2013年至现在,我省相继成立了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委员会,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人体器官获取组织,设立了人体器官捐献基金,制定了《河北省人体器官捐献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和《河北省红十字系统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操作规程》,健全了专职协调员和信息员队伍。


2015年4月2日,河北省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在河北省双凤山陵园落成。 (资料图)省红十字会供图

“目前,我省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体系已初步建立。”牛志强说,以前,公民即使有器官捐献意愿,也不知道该怎么捐、去哪儿登记等,但现在,这些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在任贵军看来,人们观念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全社会良好的宣传动员氛围,以及对捐献的认识。“很多人之所以排斥拒绝,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器官捐献不认识、不了解。”任贵军说,现在,高铁、地铁等不少公共场所都张贴或播放着器官捐献相关宣传资料,加之相关部门经常组织开展各种纪念活动等,大大提升了器官捐献的社会知晓度和支持度。

据河北医大三院OPO办公室统计,以前一年也没几个捐献者,而现在一个月多时达七八例,少时也有三五例。从2013年至今年11 月,在该院成功捐献器官的捐献者就达169人。

“你看,这是捐献者的所有资料。”11月7日,在河北医大三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办公室,任贵军边整理资料,边指着一个文件柜说,这些人中有工人、农民,也有军人、医生、教师、公务员等,他们或默默无闻,或事业有成,但都在生命的终点选择了捐献器官。

冲破传统观念束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器官捐献缺口依然很大

捐献器官,让生命在爱和奉献中延续,虽已成为越多越多人的主动选择,但要让更多人加入到这项人间大爱的接续传递中,依然任重道远。

一名志愿者捐献器官后,医务人 员向捐献者默哀。 省红十字会供图

有数字显示,我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超过30万人,但只有1万多人能够幸运地等到供体,供需比高达1∶30,器官严重短缺。

任贵军非常清楚“等待新生”的队伍有多长。“作为我省唯一一家肝移植定点医院,河北医大三院每年有大量肝病患者在等待肝移植。”任贵军说,目前,在全省范围内,河北医大三院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数量最多,达全省总量80%以上,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是我省的肾移植定点医院,每年有上百名肾病患者在等待合适的移植肾源。

据介绍,肝病与肾病不同,肾病患者可以通过透析等维持生命,但肝病病情往往发展迅速,如果不能及时等到合适的肝源,患者往往在等待中走向死亡。

“器官捐献缺口大,最大的障碍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牛志强介绍,在我国,人们讲究“入土为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以致人们对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都带有很大偏见。

“就在前不久,我遇到一位患病青年想在逝后捐献器官,也填写了相关申请表,但他的父母十分不理解,也坚决反对,这位青年最终迫于无奈放弃。”任贵军说,这样的情况他经常碰到。

“登记捐献后,是不是必须捐献?”“捐献的器官是怎么分配的,会不会被卖掉?”……相比于传统观念,公众对器官捐献相关知识、捐献程序和法规制度等的知晓率低,认知度和信任度都不够,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登记捐献与实际捐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登记捐献表达的是个人意愿,体现的是对捐献事业的参与和支持。”针对人们关心的问题,牛志强表示,器官捐献有一套严格完整的流程,遵循自愿、无偿捐献原则。

据介绍,要实现真正捐献,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必须是公民逝世后才可以进行人体器官捐献;公民生前表示死后愿意捐献其器官,或者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其器官,公民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以书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献其人体器官;器官捐献必须在人体器官协调员的见证下进行;经医学评估,器官可以供移植使用。

至于捐献的器官如何分配,国家有明确规定。2013年9月,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强制使用。该系统严格遵循国家分配政策,以患者医疗紧急程度和器官匹配程度等医学标准作为器官分配的唯一准则,执行无人为干预的供受者匹配、器官分配过程,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地分配器官。

为让逝者安息,让善行传承,我省红十字系统还建立了一批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每年清明节前组织缅怀纪念活动,在征得其家属同意后,还会将捐献者信息铭刻在器官捐献纪念碑上。

志愿者在省双凤山陵园缅怀遗体器官捐献者。 省红十字会供图

“人体器官捐献是一项自愿、无偿的社会公益事业,但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伦理、政治、文化等多个因素。”牛志强表示,今后,省红十字会将强化统筹协调,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加大宣传引导工作,不断完善全省人体器官捐献体系的同时,出台角膜捐献接受管理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普及人体器官(组织)捐献知识,呼吁更多人加入到人体器官(组织)捐献志愿者的队伍中来,让生命在爱和奉献中延续。(记者张淑会)

责任编辑:苏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