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邯郸市肥乡区:“双第一”是如何炼就的

2019-12-09 02:20:4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双第一”是如何炼就的

——邯郸市肥乡区推进乡村振兴调查

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的平原农业县应该如何创新作为,增创转型突破新优势?2016年撤县设区后,邯郸肥乡区这个既无雄厚产业基础又无较强财政实力的后发地区,坚持生态优先、城乡融合、全域治理,攻坚基础设施、整治人居环境、培育特色产业,在去年全省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考核中获得“双第一”,并成为我省唯一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

城乡融合,全域布局

肥乡区东漳堡镇后大移庄村,地处肥乡、广平、曲周三地交界,由于位置偏僻、道路年久失修,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不便,产业发展多年没有起色。

去年6月,一条长26公里、宽7米的乡道竣工,贯穿东漳堡镇、旧店乡、毛演堡乡等3个乡镇、20多个村庄,带动了沿线村庄林果和设施蔬菜等产业发展,被群众称为“致富路”。

“这条路鼓起了我们的发展劲头。”近日,指着村北长势喜人的苹果树,后大移庄村村委会主任范冬臣介绍,去年冬天村里栽种了550多亩优质苹果树,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准备将苹果打造为富民产业。

基础设施欠账多、条件差,曾是制约肥乡城乡发展的突出瓶颈。去年,肥乡区整合各类资金6亿多元,启动农村基础设施攻坚三年行动,当年建成“四好农村路”583公里,今年又实施了32条农村公路改造,打通了一批多年的断头路、瓶颈路,实现了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快捷连通。全区农村饮水管网提升改造100个村,惠及用水人口13.3万人;农村电网新建改造线路211公里,村庄亮化率达100%。

“以城乡融合理念推动乡村振兴,我们坚持在对接、服务邯郸中发展自己,通盘考虑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因素,对全区503平方公里、265个村庄全域规划。”区委书记赵洪山介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肥乡确定了西部加快建设融入主城区的桥头堡、东部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北部加快建设特色生态产业带、南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主体功能定位,优化了生产力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全域一盘棋,保护与建设并重,肥乡区各类规划在村域层面实现“多规合一”。每座村庄产业如何发展,村容村貌如何改善,都有明确的规划。记者在毛演堡乡史寨村村庄规划(2018—2030年)上看到,村庄的产业、道路、环卫、生活污水等基础设施如何发展,甚至道路绿化采用什么树种都写得清清楚楚。村党支部书记李社平说,以前搞建设是拍脑门,现在必须严格按规划执行。

“按照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等不同类型,目前已完成205个村庄规划编制,剩余村庄规划正在编制,将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乡村无序发展、随意发展的问题。”肥乡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马光军说,坚持村庄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有机衔接,协调安排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生态要求,每年安排不低于10%的用地指标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

做优生态,带动产业

湖面碧波荡漾,远处鸟鸣啾啾,四周林果环绕,一派田园风光……每逢周末,肥乡区城东约8公里的凤湖湿地公园,吸引着不少城乡游客游玩赏景。以凤湖湿地公园为核心,肥乡区将葡萄小镇田寨村、菊花小镇南赵村等美丽乡村串连成线,形成一个休闲旅游片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宝贵的财富和优势,以全域旅游推动生态环境改善,肥乡规划了“一轴三带”总体框架,构建起西部团结渠、中部民有渠、东部东风渠“三大绿廊”和309国道为骨架的生态格局,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

努力做好水、绿文章,肥乡区编制了全域水资源及用水规划,严格落实河长制,开展河道治理,引进外部水源。近两年,东郊森林公园、肥义公园等10多座公园建成,葡萄小镇、菊花小镇等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2017年以来,肥乡区完成造林12万亩,林木覆盖率增长7.7个百分点,建成市级绿色村庄74个,美丽庭院、精品庭院6.6万户。驱车行驶在肥乡,道路两侧满目绿意,田园美景扑面而来,一幅“河畅、路通、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绿色成为肥乡区的鲜明底色。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立足近郊区交通和农业资源优势,肥乡区把都市休闲农业作为发展定位,调优种植结构,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环城郊公园打造了万亩林果带,让游客赏美景的同时,又能采摘瓜果。”区林业局负责人马强介绍,他们对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优质林果,每亩财政补贴1000元。同时引进果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近两年,全区新增林果种植面积2万多亩。

截至目前,肥乡区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各类农业合作社680家、家庭农场266家,农业观光、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了全域旅游发展。肥乡区引进蔬菜科技博览园等龙头项目,盘活塘坑、河渠等资源,引水、造景、增绿,建成环城水系,壮大林果、设施蔬菜等产业,促进农业与生态、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五一”小长假,全区接待游客达40多万人次。

环境更美,乡村善治

“以前垃圾靠风刮,现在每天定时清运,村里一直干干净净的。”近日,走进肥乡区屯庄营乡后营村,记者注意到,每户门口都有一个带编号的绿色垃圾桶。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文介绍,不仅垃圾日产日清,多年堆满垃圾的坑塘如今也变成了小游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针对农村生活垃圾难治理、易反弹等问题,肥乡区以境内309国道等国省干道沿线拆违为突破口,解决了30多年的私搭乱建遗留问题,由此带动全区累计拆除违章建筑、残垣断壁71万平方米,清理空闲宅基700多片、清理历史积存垃圾40余万方。

拆出了空间,如何保持治理效果?肥乡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公开招标确定2家保洁公司负责垃圾转运。通过征求意见、召开听证会等程序,建立每户每月8元钱的保洁费征收和建筑垃圾清运押金制度,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监督意识、参与意识。特别是对265个村的1180个废弃坑塘建档标号,通过在坑塘点安装摄像头,或者发动村干部、坑边农户监管的“人防+技防”模式,监管乱倒垃圾行为,实现对卫生死角死面的严管严控。

对改厕、生活污水等工程,肥乡区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目前已完成农村改厕8万余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116个村实现“排水沟槽+三格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7个试点村完成污水管网建设,6个试点村实现分散式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得到有效管控。

变化的不只是环境,还有乡风。

肥乡区成立区、乡、村三级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把红白事节俭操办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心连心”微信矩阵群宣传移风易俗,所有家庭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在全省率先倡导“零彩礼”新型婚俗,搭建免费婚介平台,对移风易俗好家庭成员,给予免费体检、妇女孕期免费健康指导、创业担保贷款等6项政策优惠。

“软任务”变成“硬约束”,肥乡区建立移风易俗常态巡查制度,区委办、宣传部等5部门组成巡查组,每月到各村巡查、抽查,对违规操办红白事的,责令当事人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作检查。对拒不承认错误、不作检查的,在媒体公开曝光。截至目前,已公开曝光移风易俗工作不力的乡镇党委书记3名、村党支部书记17名,红白事铺张浪费现象得到有效治理,村民红事平均支出降幅达76%以上,白事平均支出不及之前的六分之一,“丧事简办、喜事新办”悄然成风。今年6月,肥乡区“红白事规范管理”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20个基层治理典型。 (记者 赵晓清 刘剑英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