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身边的初心使命】朱永全:一生做好育人与科研两件事

2019-12-16 02:29:0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一生做好育人与科研两件事

——记全国优秀教师、石家庄铁道大学地下工程系主任朱永全

作为著名的隧道专家,石家庄铁道大学地下工程系主任朱永全有着多次“高光时刻”:首席主讲的《隧道工程》课程填补了我省工科国家级精品课的空白;先后主持了十几项科技攻关与开发研究课题,解决了隧道施工技术的多项难题;摘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但在朱永全心中,最难忘的“高光时刻”是这一幕——大四毕业那年光荣入党,站在鲜红的党旗下,他暗暗发誓:“将来一定干好本职工作,在岗位上体现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

“既然接了这个任务,就要想办法完成”

中国最长的公路隧道——秦岭隧道,世界海拔第一高的冻土铁路隧道——风火山隧道,世界高原多年冻土区第一长隧道——昆仑山隧道,亚洲陆地第一长隧道——乌鞘岭隧道……凭着一股钻劲儿,朱永全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挑战。

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海拔高、空气稀薄、常年积雪、气候复杂。青藏铁路线上的风火山和昆仑山两条隧道是难点之一。早在青藏铁路开工前,国外专家就认为,在这样的多年冻土上修建铁路“几乎不可能”。尤其是风火山隧道,轨面海拔高达4905米,全长1338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长隧道,冬季最低温度达零下41摄氏度且高寒缺氧,施工难度极大。

朱永全带领的团队要破解“施工过程中环境温度控制的通风体系”这一关键课题。出发前,他下定决心:“既然接了这个任务,就要想办法完成。”

在潮湿阴冷、氧气稀薄、极度低温的洞穴中,团队经过200多次实验,我国高原专用隧道施工风机组被研制出来,确保了高原地带隧道施工作业的正常进行,并创造了连续运行2800小时无故障的纪录。这也是我国首次提出的高海拔、高寒区、冻土隧道施工通风模式,首次成功研制出的高原专用隧道施工风机科研成果在青藏铁路全线推广。

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成功突破高原冻土技术难题,被评为“2002年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之一。而青藏铁路工程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当时的石家庄铁道学院在50个参研单位中名列13位,作为主要贡献者之一,朱永全榜上有名。

2008年5月,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宝成铁路109号隧道坍塌造成油罐起火,西北地区进川的重要铁路线瞬间中断,大量物资和救助人员无法及时抵达灾区。

朱永全临危受命,承担起109号隧道安全评估和监测工作。兵贵神速,他只用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仪器、测试元件、物资、技术方案的准备,第二天连夜赶往隧道现场。

此后三天,朱永全和课题组人员冒着余震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危险,对隧道内部170处进行布点,并对22处有代表性裂缝进行了裂纹监测,期间只休息了8个小时。清晨从隧道里出来,朱永全已经变成了“土人”,老毛病腰椎间盘突出发作,使他不得不拄上了拐棍。

在险象环生的困境中又挺了25个日夜,2008年6月29日,宝成铁路109号隧道开通了震后的首列客车,朱永全如释重负。

三十多年来,朱永全在隧道稳定性、洞内施工环境控制、隧道施工过程力学和施工技术等方面颇有建树,先后问鼎13项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大奖。

“当个好老师,不能误人子弟”

1987年,27岁的朱永全从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回到母校工作。其时,当教师还是干行政两个选择摆在面前,朱永全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

从踏上三尺讲台开始,他就给自己立下标准:“当个好老师,不能误人子弟。”

当时没有“金课”“水课”的提法。朱永全自己跟自己较劲儿,反复打磨课程。两个小时的课,他要备上两三天。为了让学生及时更新知识,他密切关注国内外隧道工程学科前沿,出了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他都想方设法地补充到教学中。

日积月累,朱永全的教案成了教科书,他主编的《隧道工程》本科教材,几年下来已修订了3个版本,国内众多知名高校纷纷采用,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精品教材。2004年,他的《隧道工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成为我省工科专业首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第二年,他主讲的另一门课《地下铁道》,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多年来,朱永全的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不仅本专业学生早早占座,外专业的学生也搬着板凳来蹭课,“朱老师的课有大量的工程案例,非常实用”“朱老师的课操作性强,对工作很有帮助”。

在学校,朱永全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晚上11时前,他教研室的灯很少灭。“老朱一直把家当旅馆,吃了饭把饭碗一放,就去教研室,工作从来都是第一位的。”朱永全的爱人张雪雁说。

长期伏案,朱永全患上腰椎间盘突出,无法走路,只能手术治疗。病床上,医生要求他静养三个月,可一个月刚过去,朱永全就出现在办公室里。

“有了朱老师,我们干什么工作都有劲儿。”在朱永全的带领下,石家庄铁道大学地下工程相关专业迅速打开知名度,每届毕业生都供不应求。

“虽然是学科的带头人,但他从不摆资格。”同事李文江佩服朱永全有本事、没脾气。“这么多年,本科、硕士、博士生的课都上,不管给谁讲,从来不应付。”

每年研究生定导师,朱永全总是他们的首选。他的研究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有的家里经济困难,生活捉襟见肘。朱永全每年专门设置“高薪”岗位,让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尽可能多地资助他们。经费不够,朱永全就自掏腰包给学生发“工资”。

不仅如此,朱永全还想法帮助学生找工作,许多学生的工作单位都是朱永全联系推荐的。“学生遇到了难题,作为老师应该帮一把。”

每当看着当年的学生成为高速铁路隧道、地下铁道和城市地下空间领域的专家、骨干,朱永全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我一生就做好育人与科研两件事,久久为功,终有所获。” (记者 桑 珊 马 利)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