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走近河北廊坊新冠肺炎救治一线:“风雨再大,我们绝不退后!”

2020-02-18 19:52:5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一张张请战书、一枚枚红手印,他们争相恐后走上抗“疫”一线。放弃休假、告别亲人,一个个坚定的背影逆风而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他们被称作“白衣战士”。

疫情发生以来,廊坊市迅速组建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在全市范围内抽调相关专业人员,分批次参与医疗救治工作,首批两个梯队的医护人员已经达98人。

在救治团队的齐心努力下,定点医院频频传来喜讯:截至2月18日,廊坊确诊的30例新冠肺炎患者中,已有18人痊愈出院。

“风雨再大,我们绝不退后!”此时此刻,他们还在日夜坚守,与病毒进行殊死搏斗,一刻不得松懈。走近他们,那暖心的一幕幕连缀成感动人心的抗疫画卷,让我们相信“寒冬”过后,春天一定会来。

●“必须想办法让病人活下来!”

在隔离病区工作的赵永华。

“我向组织申请,延长支援市三院一个周期!”——说这话的是廊坊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赵永华。2月13日,他通过视频会议向院领导提出延长驻定点医院工作的申请,获得批准。

从大年初三开始,接到紧急命令的赵永华,便直奔廊坊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廊坊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院”),在救治一线连续工作了两周多。按照规定,他本可以结束支援一线的任务,休整些时日。

“我放心不下这里的病人!这里的流程和每个病人的情况我都熟悉了,留在这儿我心里踏实。”赵永华说,“科里很多同事还都在这儿,我希望跟他们一起战斗,最后带着兄弟姐妹安全撤回。”

41岁的赵永华是重症医学博士,从事重症医学14年,目前在市三院担任新冠肺炎病区主任,负责病区全面工作。

刚来三院时,重任在肩的赵永华倍感压力:“这种病毒未知的太多,传染性极强,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但他当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必须想办法让病人活下来!

赵永华告诉我们,每天早上7时进入隔离病区后,往往要下午5、6点钟才能出来。这期间,不能吃喝,也不能上厕所。“节约隔离服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如果这期间病人出了状况,再回去就要重新穿隔离服,耽搁一分钟,对患者都是风险,我们要以患者为重!”他说。

刘强在廊坊市三院参加会诊。

这两天,廊坊市中医医院十病区主任刘强,收到了来自廊坊首例新冠肺炎治愈患者李清科(化名)的微信:“我不懂医学,但凭感觉药很对症,恢复得很快,出院时身体就基本正常了,非常感谢您!”

李清科是廊坊第二例确诊病例,首诊就是在廊坊市中医医院。“记得是大年三十的中午,我们对这个患者进行会诊,感觉他的症状与武汉公布的新冠肺炎病例相似度很高,于是申请了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刘强说,1月26日该患者正式确诊后,便转入市三院治疗。

“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从国家到地方都鼓励中西医一起上。其实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都是在不断摸索调整中。”刘强说,经过专家组集体讨论,在李清科确诊的当天,他就与其余几位中医专家商讨了中药治疗方案。作为国医大师薛伯寿廊坊传承站的负责人,他还特意向北京的薛伯寿工作室征求意见,斟酌再三确定了药方,让病人当天下午就喝上了中药。

不仅仅李清科,廊坊每一个确诊病例,都全程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刘强的手机里,“三院中医查房群”“三院中医康复治疗群“最为活跃,这里集合了在院治疗以及离院康复的病患和中医治疗团队,患者有问题可以直接对话专家。

“中医讲究的是辨症施治,需要采集病人的各项体征,要望、闻、问、切。由于工作需要我不能进隔离病区,所以就把患者加到微信里,视频问诊,这样便于时刻掌握病情,灵活处理。”刘强说。

住院仅仅6天,李清科便恢复如常,成为廊坊首个治愈出院的病例。“从李清科等患者的治疗过程来看,这种病个体差异很大。我们正就现有的病例,研究个人体质和接触方式的差别,到底对病情发展有哪些影响?从而在今后更有针对性地治疗。”刘强说,从廊坊目前救治的实践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是得到肯定的,他将和其他专家通力合作,尽全力让每一位患者恢复健康。

●“集中全市优势资源,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刘政在廊坊市三院参加会诊。

第一次约刘政医生采访时,被婉拒:“这两天,有一例重症患者病情有点恶化,我们要时刻紧盯,实在没时间,抱歉。”

作为廊坊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政这些日子确实太忙了!自专家组成立以来,他和其他成员几乎都是24小时不间断工作。

2月17日晚21时,拨通刘政主任的电话时,他才刚刚结束一场视频会议。电话中,他松了一口气:“危重的那位患者今天中午撤掉了呼吸机,情况平稳下来!”

北大医学硕士出身的刘政现任河北医科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任廊坊市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2009年H1N1流感和2013年H7N9流感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疫情发生以来,刘政带领专家组,奔赴各个区(市、县),各个社区以及市内的各三甲医院进行病例筛查。发现可疑病例后,他和几名核心专家要随时前往诊断,及时确诊。

“这个病的诊断有时很复杂,有一个确诊病例开始连续三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但看医学影像和表面症状就很像新冠肺炎。”刘政说,他们经常要半夜跑到各县去会诊患者,有一次从前半夜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

这段时间,刘政的工作量是平时的几倍。每天,他除了在本单位处理科室日常工作、查房、出专家门诊外,其余时间几乎都“泡”在市三院,组织专家会诊、处理医嘱,还要同省里专家视频会诊。

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由呼吸、重症、感染、心内、内分泌等多学科组成,还抽调了儿科、妇产、药学、B超、影像等相关专业专家,涵盖了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需要的所有专业。

“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商定病患的收治、救治标准,出院标准,危重病人的预案等流程,从而保证这一临时组建的团队有序运转。”刘政介绍,对每位患者,他们都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随病情变化随时调整。

陈光在廊坊市三院工作照。

“患者的治愈出院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医疗救治,核心的任务是医疗质量的管理,这是一个综合工程。”2月14日上午9时,笔者在市三院见到廊坊市医院副院长陈光时,他已经忙活了一个早上。

“我的手机一天要打一百几十个电话,几乎都是围绕三院的医疗救治工作。”陈光一手拿着对讲机与临床医生对话,一手拿着手机拨打给相关单位,为给三院病房紧急协调几台救治设备。

今年55岁的陈光目前全面负责定点医院医疗工作的指挥调度管理。自1月27日来到市三院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医务人员的安排、医疗物资的调配、各项工作的衔接……每天,他几乎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吃住也都搬进了医院。

1个小时后,三院远程会诊室内,患者的影像资料传了出来。没有片刻休息,陈光赶去参加当天的专家会诊。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正在对确诊病例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进行讨论分析。

“集中全市最优秀的医疗资源,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陈光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廊坊协调省、市信息化平台联通,对市三医院铺设医疗救治远程医疗系统,抽调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的精干医护力量,组建三个市级医疗救治单元。同时,确定25家发热病人筛查定点医院,切实加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管理,加大发热病人监测、排查力度,全力开展医疗救治。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坚强!”

江丽娟(右)在工作中。

2月8日,廊坊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士江丽娟与同事们圆满完成第一梯队的援助任务,从廊坊市三院撤出,酒店接受14天的隔离观察。

“身在酒店,心还在医院。过几天,我就提出申请,重返战场!”江丽娟说,作为呼吸科的护士,她希望能在隔离病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实最初,江丽娟并不在支援市三院医护人员的排班表里。当时,她的胃病闹得厉害,疼了很长时间,正要趁假期去做胃镜检查。

1月28日一早,江丽娟正打算出门去医院抽血,电话铃声响了。 “新冠肺炎传染性强,对护理要求比较高,隔离病区急需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护士支援。你是科里的技术骨干,能不能克服困难顶上去?”打来电话的是单位领导。

1980年出生的江丽娟,2002年参加工作,曾在2003年护理过非典患者。

“我马上出发!”江丽娟没有丝毫犹豫,简单收拾了行装赶往三院。她知道,护理传染病患者仅凭勇敢是不够的,前方一定急需她这样的护理“老兵”。

老公反复嘱咐她,带好胃药、按时吃药,还买了一堆蛋白粉、维C、西洋参送到三院。正在上初三的儿子更是拽着她不撒手:“妈妈,你胃疼怎么办,你身边没有人怎么办,我舍不得你走。”

隔离病区的护理工作既繁重又复杂。护士们不仅要承担采集动脉血气、发放口服药、做雾化吸入、静脉输液治疗、执行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核对电脑医嘱等常规任务,还要负担消杀、给病人送饭、标本送检等。

进入隔离病区,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鞋套……用这一套行头“全副武装”起来,起码要花去半小时时间。江丽娟说,为了在交接班时及时把上一个班的同事替换下来,他们往往会提前多半个小时过去准备。

“进隔离病区一层防护,进病房还要再加一层防护。”江丽娟说,她刚上岗的时候,医疗资源特别紧张,为了节省防护物资,大家尽可能延长工作时间,经常连续工作12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月1日才稍微有所缓解。”

在隔离病区,护士们最难做的一项工作是为患者采集动脉血气,需要在患者的手腕上凭“感觉”找到动脉,精准下针,这在平时都不容易做到,何况穿着厚厚的隔离服,手上戴着两层橡胶手套,护目镜经常蒙上一层水汽,模糊不清。

“如果经验不足,一次扎不到,就需要重新换人进病房采集,这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又浪费一套防护物资。”江丽娟说,令她欣慰的是,承担此项重任的她顺利完成了每次采集任务。

上岗第四天,江丽娟的体温从平时的36.4度左右,突然升到37.3度。因担心感染,她很快被隔离,做了核酸测试,最后才发现是普通感冒。于是,她立刻提出重新上岗申请:“少我一个人,我承担的工作就会分担到其他同事身上,增加大家的工作量。”

全副武装的叶雅兰。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在父母的眼里,“95后”叶雅兰还是个孩子。

1月26日18时,“叮铃”——正在家中陪父母看电视的叶雅兰接到一条短信,通知她加入全市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患者的医疗转运小组,马上集合出发。

二话没说,她起身便去收拾行李。“你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年纪小没经验,这次的工作多危险啊!”父母心疼地说。

1995年出生的叶雅兰,是安次区医院内二科的住院医师,刚刚工作一年多,防护服穿脱、负压隔离舱的使用几乎没在临床真正应用过。

其实,加入转运小组,是叶雅兰主动报的名,此前没跟家人商量:“通知要求我们科派一名医生参加,我觉得我去最合适。科里都是其他女同志,要么还在哺乳期,要么刚结婚。我现在单身,我不去谁去!”

负责廊坊市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患者转运的医疗转运组,下设4个转运小组,每组3个人,每天2组依次轮替,轮值时需要24小时待命。不论白天黑夜,有任务随时出发。

转运工作最大的危险在于,要跟疑似或确诊患者在负压救护车里零距离接触。“病患不能有家属陪同,我们在维持其生命体征的同时,还要不停地安抚他们。”叶雅兰说,虽然内心有点害怕,但一看到患者求生的眼神,就顾不上想个人的安危。

转运一位重症患者时,他一活动生命体征就下降,全程只能靠叶雅兰和另一位女护士搬运。“当时医院没有电梯,也没有残疾人通道,我们只能抬着轮椅,踩着一节节的台阶往下走。台阶上冰雪掺杂,防护鞋踩在台阶上直打滑,那段路走得可真是艰辛啊!” 她说,回来换衣服时才发现,腿上满是淤青。

前几天的几场大雪,都让叶雅兰赶上了。雪天风大,为了行动方便,她在防护服里只穿了一层薄薄的衬衣。“到达患者所在医院时,在外面等着交接患者病历和个人物品,确实很冷。”叶雅兰说,恰好那天赶上她生理期,因为受寒严重第二天停经了。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坚强!”叶雅兰动情地对笔者说,执行这次特殊的任务,让她感觉自己真正长大了、成熟了。“作为医护人员,风雨再大,我们绝不退后,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她说。(通讯员周禹佳 河北日报记者解丽达、孟宪峰)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