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人物|河北田野调查者:行走中记录乡土文化

2020-03-19 05:38:1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走进乡土

2019年11月20日,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楼下。

贾慧献停好车,用力关了三次,才将松动的宝来车门关好。几年来,这辆车载着他和学生们,已经在太行山跑了15万公里。

不过进了太行山,有很多是车也到不了的地方,要找到有价值的太行民居,要一条街一条巷地走,不得已时甚至要翻墙。

2018年秋天,贾慧献在邯郸涉县走访时,发现一处带有鲜明山西民居特征的两进二层四合院。正门门楼是砖木结构的三重斗拱,门檐高挑,很是气派。

可惜的是,一把大锁横在门上。

“外雄内秀”是山西民居的特色,被院墙挡住的二进门垂花门什么样,贾慧献实在想看看,但围着四合院转悠半天也没等来主人。怎么办?

“一咬牙,翻墙——”

跳进院子,第一眼看到垂花门,贾慧献就想“值了!”

门檐的木雕精细传神,三层斗拱层层出挑,形成卷云的样式,木构件上都雕有繁复的花饰,整体造型既丰富又精致,在贾慧献遍访的众多太行山民居中,要算很出彩的一处。

“你干什么的?”贾慧献正专注选取拍摄角度,忽听身后一声大喊。

贾慧献与从屋中走出的中年女子对视,瞬间尴尬。原来,女主人家有两处相邻四合院,这一处闲置上了锁,她听到动静,从隔壁院子赶来。

听了贾慧献的道歉和解释,女主人没有计较,反而领贾慧献参观了整个院子,讲起祖上经商建房的历史。

田野调查需要付出辛苦,有时也要有技巧、使巧劲儿。

傅林找方言调查的发音人、贾慧献找熟悉村史古建的知情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群体。

方言调查,找到合适的发音人至关重要。

这次国家语委选拔方言发音人要求十分严格。每个调查点需要老年男性、青年男性、老年女性和青年女性发音人各1名,老年男女在55-65岁,青年男女在25-35岁,必须在当地出生长大,且父母配偶均是当地人,没有在外地常住,语言表达能力强、发音洪亮。

所以,接到任务下村,傅林要找的“第一号目标人物”,往往是各个村里“管事儿的”。

“‘管事儿的’一般都有一定文化、熟悉当地风土人情、语言表达能力强,很大可能符合发音人的条件,即便他不符合条件,他认识的人多,也能帮我们推荐。”傅林说。

臧国安就是安新县东刘街村的“管事儿的”,除他之外该村3位发音人都是他推荐的,调查队面试后发现都很合适。

而且,傅林总是特意将最初的方言调查设在村口,这样如果发音人说错了,纵使他和学生们听不出来,围观的村民会马上给他纠正。

2019年8月10日,承德平泉市蒙和乌苏蒙古族乡二道营子村。

这里,是河北大学文学院方言调查暑期社会实践的采集点。

在村子里,学生们遇到了79岁的蒙古族老人陈淑英。老人是第二代蒙汉双语者,是蒙汉语言接触历史的见证人。

老人很快就明白了调查队的目的,动情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学蒙汉双语的情形,还给学生们说蒙语、用蒙文写自己名字。

“过去只在电视上听过蒙语,当我面前的老奶奶开口讲蒙语时,我突然意识到语言这么鲜活、有趣和丰富。”河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刘潇,讲述起第一次听到蒙语的情形。

而且,刘潇和当地汉族居民交流时,听出当地的方言竟夹杂着山东方言的语音和词汇,队员们都模仿不准当地人的口音,作为山东人的刘潇一出口,对方说,“对对,这个姑娘说得准”。

“那一瞬间,‘多民族统一大家庭’的说法不再是刻板的概念了。”刘潇说,通过方言调查,自己真切感受到,个体之间的文化连接是如此细微、具体,我们有共同的文化的根。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