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今天终于见到你!”

2020-03-21 04:02:5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北日报记者 董琳烨 崔丛丛制作

“今天终于见到你!”

——河北日报记者与河北支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队员面对面

3月20日,邯郸市第二批36名参加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们回到家乡。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披着星光出征,迎着朝霞凯旋。3月20日上午10时许,载着316名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专机缓缓降落在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

走下飞机的人群里,有首批奔赴武汉的150名医疗队员。袁雅冬、赵晓亮、朱桂军、杨大运、申康康、肖思孟、张明轩、杨楠、赵紫薇……这些人多次出现在河北日报的报道中,成为众多读者心中的“英雄”。

远隔千里,未曾谋面。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记者通过电波、网络与河北医疗队的队员们结下了特殊的友情。

“今天终于见到你了!”凯旋的日子里,记者终能得以和他们面对面。

袁雅冬:

“我们一个不少地回来了”

手中挥动着五星红旗,队员们依次走出机舱。排最前面的,就是河北支援湖北第一、二批医疗队队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主任袁雅冬。

“今天,我们一个不少地回来了!”站在记者面前,袁雅冬白皙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身上还留有战斗的激情。

1月26日,河北支援湖北首批医疗队150名队员连夜奔赴武汉时,她代表医务和工作人员庄严承诺,“与武汉人民共度时艰,圆满完成援助湖北的医疗救治任务。”

出征现场,她声音洪亮;电话那头,她思路清晰。

“我们及时与武汉市第七医院对接并连夜列出了排班表,今天第一批队员正式进驻医院。”

“生命相托,你要托得住!这不仅表现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还包括你要有高超的医术。”

……

57岁的袁雅冬曾三赴战疫一线,“疫情不同、战场不同、队员不同,每一次都是难忘的。”

最早的出发,最难的坚守。

“医院医疗条件差、资源不足,但重症患者多。”回忆过去的55天,袁雅冬内心难平,“高质量完成救治任务,很不容易。这是我们的队员舍生忘死、奋力拼搏的结果。”

分管武汉市第七医院4个病区和重症监护室,承担检验科的工作,累计收治病人429人次,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197人次,共护理病人2458人次,检验核酸样本8144份。3月15日,最后4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完成医疗救治任务,把150人平平安安地带回来,袁雅冬完成了家乡人民的重托。

带回来的还有武汉患者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河北机场集团为她颁发“最美逆行白衣天使”1号爱心卡。“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特别感动。”

回到河北,朝夕相处的队员们要各自回家乡。面临分离,袁雅冬有太多不舍,和“孩子们”合影留念,再多嘱咐几句……

肖思孟:

“在最好的年纪,活出最美的样子”

记者张淑会正在采访省中医院呼吸科护师肖思孟(右)。 河北日报记者 薛惠娟摄

“思孟快点,有人找你!”队友喊着肖思孟的名字,不多时一名短发的姑娘出现在记者面前。

光头长成了板寸,站在那里一直微笑的肖思孟依然美丽,散发着青春活力。

肖思孟,省中医院呼吸科护士。抵达武汉后,爽快的她,为了方便穿防护服,避免滋生细菌,剪掉长发,剃了光头。

见过她飘飘长发的样子,也见过她剃光头的照片,但记者从没有和她面对面。

“我没有结婚,父母身体健康,我就是最合适的人选。”这名90后的姑娘第一时间写下了请战书。

“有一个女队员为方便工作,剃光了头发。”1月29日,这条信息深深震撼着记者,立即与医疗队联系,寻找到这名可爱的护士,了解详细情况。

她就是肖思孟。《河北医疗队护士:我愿用飘飘长发,换你平安健康》新媒体产品在河北日报客户端上发出后,瞬间刷爆网络,赢得数十万网友点赞。

“河北姑娘好样的!”“你光头的样子最美!”“2020最美发型”……肖思孟一下子“火”了。

2月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年元宵节特别节目》为她点赞;2月15日,河北日报推出她在武汉战疫一线的“青春告白”:“战斗的青春,最美!”

而在武汉市第七医院的病房里,这个年轻的护士挑起了重担——每天和同事分管16到18个病人,给病人输液、换药、吸痰、喂饭、翻身、拍背,防护镜和口罩下的压痕许久不散,周围皮肤过敏红肿……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硬仗,真的锻炼人。”肖思孟说,48天奋战,让她学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

春已至,花已开,战斗的青春无休止。

“战疫,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肖思孟说,隔离休整14天后,她将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那是她永远的战场,“在最好的年纪,活出最美的样子,我们将不负韶华。”

赵紫薇:

“春暖花开,一切都会美好如初”

阳光明媚,春风透着丝丝暖意。

“没能来接你,等隔离休养完了,我再接你回家。”赞皇县西阳泽中心小学体育老师陈东阳把一段视频发给记者,请记者转给赵紫薇。

赵紫薇是省中医院呼吸科和皮肤科护士。“你在武汉好好的,春暖花开,我在站台接你凯旋。”1月26日,在石家庄火车站的站台上,陈东阳曾许下诺言,如今却失约了,“她还要集中隔离,说什么也不让我过去。”

这段“非常爱情”,记录在河北日报的报道中,让许多读者感动、泪目。

这一次,记者不仅是为了采访而来,也是为了弥补陈东阳的遗憾而来。

“个子高高,笑眼弯弯,性格温和……”10时35分,赵紫薇刚从机舱走出来,记者便依着陈东阳描述的样子,一眼认出了她。

眼前的她,的确有一双会笑的眼睛,气质温婉恬静,很难想像这么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孩儿,在非常时期,倔强而又勇敢地踏上了“逆行”的征程。

刚到武汉时,挂掉跟东阳的视频电话后就会偷偷抹泪;

到医院报到后,马上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凡事都冲在前面;

护理工作繁重时,病人竖起的大拇指又让她突然感到了正能量满满;

……

非常时期,除了爱情,给了赵紫薇巨大动力的还有战友情、医患情。

“在武汉的55天里,那些一起并肩作战、相互鼓励的战友,那些治愈出院后洋溢着幸福的笑脸,都是我最美好的回忆。”赵紫薇说,“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春天,我为武汉拼过命。”

经历了战疫的洗礼,赵紫薇更理解了“活着”的意义,更明白作为医护人员的责任。“我会尽快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誓言。”

杨 楠:

“再见,是为了更好地重逢”

站在面前的杨楠,是一副黝黑、高大的汉子模样,这让记者很难把他和那些感情细腻的战疫日记联系起来。

杨楠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二科医生。55天,河北日报客户端发布了30篇杨楠战疫日记。日记里,他用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记录了在江城奋战的点点滴滴。

“凌晨,我们到达指定驻扎地酒店,随后稍作休整,培训开始了……这一天,忙而不乱。”1月27日,杨楠写下第一篇战疫日记。

“今天,我们回家了!回想在武汉的这些天,闪现出无数令人感动的瞬间,他们来自患者,来自武汉同行,还有很多不知道姓名的陌生人。”此刻,他眼含泪光。

“昨晚激动得一夜没睡,我这个‘铁人’也想好好洗个澡、睡一觉。”说是“铁人”,杨楠一点也不夸张。在武汉,白天他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到病房问诊,晚上还要写战疫日记,每天都要熬到深夜。

“上战场的日子来了!怕上厕所,起床后喝了一口水,饭就不吃了。”“防护服里的衣服全都湿透了。此时,坐下来写病历,如同泡在冰水中。”“明天白班,休整完毕,继续战斗。”……日记里,杨楠认真地记录着自己和战友们的工作,看似轻松,却是异常艰辛。

累并快乐着。杨楠说,最开心的就是分管的患者治愈出院。“一位患者刚来的时候情况很不好,稍一活动就呼吸困难,甚至还准备了遗书。经过治疗,他的情况越来越好,最终迎来出院的一天。”

血浓于水的情谊,凝聚成难忘的告别。

“离开,是为了更好地重逢。”杨楠说,“等樱花再开时,我会带上家人一起来武汉。”

河北日报记者 薛惠娟 张淑会 王璐丹 刘冰洋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