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对话最美逆行者|童莉:我在一线管护理

2020-05-14 05:23:3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童莉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阅读提示

童莉,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护理部主任,主管医院878名护士。但她申请前往支援湖北一线时,身份是一名护士。

飞往湖北的飞机上,她主动找到所在批次医疗队队长,她想的是,到一线得有个人把120名护士的工作和生活张罗起来。

飞机落地后,她被委任第七批医疗队护理部负责人。

童莉和119名护士组建的护理团队,先后支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雷神山医院。

童莉(右)完成隔离观察后很快返岗,开始了本院的各项工作。这是4月27日童莉在住院部检查。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从第一批医疗队出发,我就开始关注一线医护人员配比

记者:为什么在飞往湖北的飞机上,你要主动找医疗队队长,提出自己是你们医院的护理部主任?

童莉:我们是2月19日出发的河北支援湖北第七批医疗队,也是我们医院派出的第二批。第一批我就想去,但不符合医疗队急需人员的条件,那一批人员需要重症、呼吸、感染等相关科室的人员。

从国家派第一批医疗队出发,我就开始关注派往一线的医护人员配比,发现护士居多,但是护理管理人员较少。

记者:就不怕别人说你是想着当官?

童莉:不怕,是去干活的,又不是去享福的。我跟队长说的意思,就是希望他知道,我能干这活儿。我们医疗队到了一线,我被小队里任命为护理部主任,就是个名头,操持的事儿要比护士更多而已。在我们医院,我做过护士、护士长、现在担任护理部主任,管理着878名护士。

第七批医疗队有25名医生,120名护士。一个医生医术再高,未必能把这120名护士的工作料理得开。

护理部主任是干什么的,就相当于医院这个大家庭里的当家女人,对于协调医生、患者、护士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我不来,也有人管,但我觉得我应该去带队伍发挥我的管理作用。

记者:您认为自己主动申请的这个岗位是很重要的。

童莉:我们首先看医护配比,为什么护士占比这么大呢,是因为这个疾病的传染性比较强,患者都没有家人陪伴,除了医疗护理,还需要生活照护,这无疑会增加护理工作量。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不是说治疗和护理谁更重要,而是说护理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工作。

但是我们这批医疗队由40家医院的人员组成,护士们专业和资历不同,有人年龄偏大,可能不适合值夜班。这些特殊情况面对这样一场应急战,没有时间让你学习培训,人员过来就能用得上,这时候人员的组织和管理就显得很重要了。

记者:你怎么安排这120人的工作?

童莉:拿到120人大名单,我得先做一下评估。

防护服中号的多,体重超过80公斤身高超过180厘米的就需要特殊体型防护服,我统计了下,有15人。前期物资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这些防护服得节省着,这15个人的排班就得错开。

27名男护士,得好好用。男性体力好,一个百十斤的患者身上插着各种管路翻身成俯卧位,一般至少得需要四五个人。有一个男护士就会方便很多。男性也适合安排夜班,不能排班的时候让男护士扎堆,也得错开,一个顶一个地使。

40岁以上的护士有8人,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有经验,值一个夜班好几天缓不过来,在一线这种特殊情况下,要保证每个人的精力、体力,不能有非战斗性损耗,尽量不安排这些人夜班。

有一些来自非呼吸、重症专业的护士,对呼吸机、床边血滤等操作可能不是很熟悉,采集动脉血这种技术性很强的活儿,扎不上紧张,扎上采不出血也紧张,一紧张就容易扎伤自己。尽量不安排这几个人上一线,人手这么紧张也不能浪费,可以安排她们做辅助工作,比如协助护士穿防护服、领药订餐和领用物资等,加快熟悉工作流程。

记者:编排好人员之后,怎么来协调调度?

童莉:我制定了《护士人力调配方案》《交接班制度》等工作制度,得有规程。

我们接管的是中南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独立病区,ICU排班是4小时一班,普通病房排班6小时一班。以普通病房为例,工作周期为早8时-14时,14时-20时,20时-次日凌晨2时,凌晨2时-8时。

不同病区不同时段,都得有人监管起来,我又从这些护士当中,选拔有经验的16名护士长和组长、副组长,组长重点抓班次安排,副组长重点盯紧质控,这就把组织机构建起来。

记者:护理管理中,有没有为了适应一线情况而采取的特殊措施?

童莉:你可以看到我的帽子上是三道蓝杠,护士长是一道,护士帽子是纯色的,这也是患者在病区区分护理人员级别的标志。但是在一线,大家都穿着防护服,即使衣服上写着字,患者也认不清谁是医生、护士长、护士。

我让护士长胳膊上系一条红带子,刚开始找不着,就用红色塑料袋代替。这一方面给护士长责任感,你带着这一小组,你要负责任。另一方面给护士们信心,你们这个工作小组,有领头人,有事儿有人盯着。同时也给患者一个信号,我们这有主事儿的,有什么事可以朝这人说。

雷神山的管理是怎么实现的,我观察记录了很多

记者:到达一线后,你要处理的第一个工作是什么?

童莉:交接。我们这一批主要是替换一线已经很疲惫的同行,目的地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当地同行了不起,很多人已经在一线坚持了40多天没回过家。我们到之前,为了解决应收尽收患者的问题,当地医生曾露天给患者看病,下雨就在车里接诊,泥巴都糊到了小腿。

这些事情都让我们很感动,也意识到得赶紧进入状态,让他们休息一下。但为了让我们尽快熟悉,不管是电话还是微信群里,有问题中南医院马上就有人回应处理,专业素养非常高。我们两天半就完成了交接,行动是很快的。

记者:你们后期被派往了雷神山医院,也是河北唯一一支参与雷神山医院救治工作的医疗队,这里的患者有什么不同?

童莉:这里收治的是方舱、其他定点医院以及从重症病房转出来的患者,是中南医院和其他定点医院清零之后依然没有康复的患者,最后集中收治到雷神山医院。比方舱的患者重,比重症的患者轻,如果护理不好,这些患者可能会回到重症病房。

记者:雷神山医院是全国网友盯着建起来的,很多人都很关心内部工作状况是怎样的。

童莉:3月13日,得知我们医疗队要被派往雷神山医院,大家都很兴奋。实际去了之后,我想每个人应该都得到了提升。

这所医院虽然建设周期很短,但是严格按照专业的传染病医院标准建设的。负压病房、三区两通道等,让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下医嘱、领药、分发物资这些全部是信息化处理,而且环节简单清晰,在很多医院还不能完全实现,或者流程不是很便捷,有些流程还需要纸质手写。合理规范的流程大大降低了感染风险,办事效率高。

这里的医疗设备很先进,比如ECMO(体外人工膜肺),我们医院仅有一台,很多基层医院的护士都没见过。在雷神山这样的高级医疗装备很多,可以说一部分患者的生命,真的是靠这些高科技医疗装备抢回来的。

记者:拥有如此硬件的雷神山医院,管理运转上和普通医院有什么不同?

童莉:雷神山医院算是一家临时战地医院,有1500张床位,来自全国16支医疗队近3000名医护人员。

我刚到了雷神山,还没进病区,就有了各自的身份编号,信息化系统很便捷,所有工作和记录都通过输入编码进入。

这里大概有400多名工勤人员,1000多名后勤人员,还有志愿者,这么多人,不管是医护还是工作人员,无一人感染。

病房的门把手坏了,上报后几分钟就有人到场维修。垃圾清运等工作也不再需要医护人员承担,医护人员可以全身心投入救治。

可以说,这里运转有序、高效。

记者:这种高效体现在哪儿?

童莉:你能想象吗,一千多位患者,吃饭能实现个性化定制。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发现有的患者有糖尿病等基础病,配餐中的部分食物可能不适合,吃不好就不利于患者恢复增强免疫力。说实话,当时特殊情况下,单个患者的需求如果逐一照顾到,将会是非常大的工作量。但让人惊讶的是,这件事在雷神山医院就能解决!

医生会将病人的情况直接下到医嘱中,提供个性化配餐。这不是点餐,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症调配忌口和需补充的营养。这些餐盒按照定制送到医院后,会有不同颜色标识,由工作人员按照电脑设定系统直接配发,从未出错。这种紧急情况下还能如此精准照顾到每一位患者,让我重新体会到了什么是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

记者:管理方面是否也需要新的调整?

童莉:硬件水平上了台阶,防护物资也不短缺了,会让大家放松警惕。这时候,管理就得紧,得时时提醒大家,不要放松警惕。

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精力,去落实怎么更好地照顾患者。比如有患者提出呼吸锻炼,这个节奏怎么把控,这个问题真把我们难住了,但是得解决啊,就去问医生,找专家,回来再告诉患者。

记者:你刚提到,雷神山的工作经历让大家都有提升,你的提升是什么?

童莉:我把所看到的、体会到的,都记录了下来。你看我柜子里那堆厚厚的材料,都是带回来的经验。

这次中南医院院长带队,把人员分了四处,分别留守中南医院、支援武汉第七医院、方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哪一块的工作他们都处理得很好。

尤其是雷神山医院的科学高效管理是怎么实现的,我特别注意观察并做了很多记录,对今后提升我们医院应急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会有帮助。

从护理部工作来说,一方面是培训新入职护士怎么做,另一方面是监督他们做得是否到位。今后的培训,我一定会把这次经历放进去,让每一个护士都知道防护服怎么穿,至少面对这种应急情况,能保证医护人员不受感染,一辈子用到一次,这培训就是有用的。

以前觉得说奉献矫情,这时候大家真是讲奉献

记者:在一线管理120名护士,和你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管理878名护士有什么不同?

童莉:说不同,就是换了个地方,很多管理经验,也是从这边带过去的。但一线的护理工作确实比日常有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几乎每一位护士,每一天的步数都不会低于一万步。当时医院内部的保洁、搬运、护理等工作全部由护士承担。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患者治愈出院,如果在一家普通医院,患者到护士站打个招呼,办完手续就可以在家属陪同下自行离开。但是在一线不行。患者的个人物品可能携带病菌,要由护士专业消毒,并帮助患者收拾好,带领他穿过专门的通道,将患者送到门口,交接给社区工作人员。因为患者没有家属陪同。这些事情都琐碎而具体,一个环节做不好,前期的医治白费了。要求护理管理工作要做得更细、更扎实。

记者:怎么做到更细更扎实?

童莉:要找出护理这个疾病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去管理。

比如,我要求护士对所照护的每位患者每班不少于10分钟的交谈。因为患者看不到家人,对病情不了解,他会非常恐惧。护理时的交谈,一方面可以缓解患者情绪,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病情。

还有,要求每天每个班次的每个人,都要写工作心得发到群里。这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带到下一个班次。比如护目镜的松紧在什么程度最合适长时间工作等等,都是大家发现的经验,相互传授,提高整个团队的作战能力。

一线的护理工作和在后方医院的另一个不同是没人监管,我和小组长们自制了护理文书手写质量检查表抽查,比如患者普查指脉氧每天2次并记录,≤93%经处理后仍无改善立即上心电监护,至少每班记录一次,保证落实。

记者:作为护理工作管理者,你看到的一线护理工作状态是什么样?

童莉:一位男护士出了病区曾跟我说,童姐,我现在都想躺地上。可想而知,体力较弱的女护士有多累。防护服对体力和精神都是很大的消耗。这时候一个夜班就更熬人,值夜班的人会特别盼着交接之后能赶紧休息一下。

之前我说过,一线工作护士的排班时间,8时到岗接班,得提前一小时出发。后来我们改为支援雷神山医院,路上需要时间长了,那出发的时间就要相应再提前。换衣服穿防护服,快的15分钟,慢的30分钟,可能有时8时30分了,接班的人还没进去。

白天看起来略好,但14时下班的这班人,也会错过一顿午饭。他们出了病区要脱防护服、洗澡,回到驻地差不多就得16时,如果不能保证饮食,也会降低免疫力。

记者: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童莉:以前觉得说奉献矫情,这时候大家真是讲奉献。因为进入病区交接还得半小时,里面的值班人员工作时间无形中就拉长了。这不是谁帮助谁,而是主动承担。护士们会主动提出,童姐,明天我再早来半小时。

护士们值凌晨2时的夜班,定12时30分闹铃,为了快速换衣服,有的里面穿着睡衣裤外面裹着羽绒服,就往车里跑。为什么?快啊,到医院,好穿好脱节省时间。可那些天,武汉一直阴雨绵绵,气温很低,我又心疼又感动,可也得制止他们,这样容易感冒。

记者:听说你们在护理上还进行了一些小创新。

童莉:我们有一些独特的工作方法,比如亲情护理。保定第一中心医院有一位护士会画漫画,她利用休息时间画,然后配上文字,正面是病情讲解,反面是出院指导,然后我们复印了很多张,每一位患者出院的时候发一张,这比单纯的一堆文字更易于让人了解。

我们还创造了病区加油站。大家把发给医护人员的小蛋糕、饼干、苹果拿到这里,供患者活动时取用。

护理要把患者当亲人看,患者心情好,也有利于康复。这些都是各地的护士们集思广益的结果,也是管理的艺术。(河北日报记者白云

■记者手记

进入院区,她就像进了家

童莉走路,一般人跟不上,脚底生风。

她笑笑,说这是职业病。日常要处理的事儿太多,走快点能多办两件儿。

童莉说话,语速快,总带笑,直奔主题。

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行政办公楼办公室,童莉的电话像一部热线,采访屡屡被打断。等跟着童莉前往院区去查房,才知道,穿上一整套护理装备,童莉的忙,会变成另一个样。

门诊楼电梯门一打开,里面人站得满满当当,其中一位患者输着液,旁边的家属举着吊瓶,童莉往里挤了挤,侧过身子习惯性问,“这是去检查还是检查回来了?”

病区走廊里的设备,童莉只是路过,却停下来叫过护士长,仔细问了问护士们的操作掌握情况,比比画画说半天。

进入院区,童莉就像进了家,护理站、病房走廊,哪哪都带着找问题的眼光多瞅两眼,在她看来,护理部主任就是医院的管家婆,大事小事都得操持都得管。

一阵风一样拐进病房,从病情入手,询问手术时间和术后护理,有嘱咐也有宽慰,两句话把躺在床上的患者说得眉眼都绽开了。

不管走到哪儿,童莉都像揣着一团火。

这团火的燃烧是讲艺术的。

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两天半,就搞定了护理工作交接。工作一周,她先给中南医院写了一封感谢信,致敬中南医院同行们前期的坚持,感谢在河北医疗队到达以后对交接的帮助,这让被支援的中南医院很是感动。这对于后期两支医疗团队的配合也多了很多便利。

妇女节前,童莉费尽周折买到两束鲜花,一束送给了中南医院护理部主任孙慧敏,一束送给了当天在病区内值班的女护士们。

很多快递停摆的武汉市,找到这两束鲜花很困难。

问童莉为什么这么做,她说将心比心。她收获的是,她和中南医院护理部深度探讨了护理队伍建设和护士培养等诸多细节,比如定期考核、民主测评、培训方法等等。这些同行总结出来的经验,童莉深以为然。刚回到岗位没几天,她已经跃跃欲试,要把新经验在自己工作的医院操练操练。

童莉这团火,热着每个人。

在一线的很多医护人员,防护服上都写着省份和名字,童莉写的是“河北童姐”。后来,不管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不管老的少的,都喊她童姐。问她为啥这么写,童莉笑,喊你声童姐,别人就把你当家人看,有什么事更愿意找你帮忙。

她愿意别人找她“麻烦”。

这不,队员们回到各自地方后,唐山一个小伙子给童莉打来电话,“童姐,我把抗疫证明给丢了,能不能帮我再找一份?”

童莉知道,这份证明对于年轻的护士们来说,都像宝贝一样,这不仅是他们奋斗过的证明,也是他们激励自己的一个纪念。但是支援同一所医院的医疗队员有上千人,再出一份证明不好办吧?

童莉把这事儿揽下,打了一圈电话,说了一堆好话,把这事儿办妥了。

记者离开的时候,距离医院查房不到三分钟,童莉打了个招呼就急慌慌走了,和见她的时候一样,脚底生风,一路匆匆。(河北日报记者白云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