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扶贫路上文化助力不能少

2020-05-29 15:59:2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2020年要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表示,要强化文化扶贫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李掖平认为,在经济扶贫、科技扶贫已普遍推行并初见成效之后,文化扶贫是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一项工作。(5月25日《文艺报》)

文化扶贫要因地制宜,要精准。过去有句口号,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文化扶贫工作中,不妨“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或者文化既搭台又唱戏,让文化成为主角。文化怎么搭台,如何唱戏,成为文化扶贫工作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不久前,媒体报道重庆就以传统非遗技能培训助推脱贫的做法,走出了全新实践之路。依托当地夏布、刺绣、编织、木雕等非遗项目,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使当地1100多名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人均月收入达到2000元左右,告别了多年的贫困。无独有偶,河北丰宁设立丰宁剪纸、滕氏布糊画等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打造丰宁非遗传承基地2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妈妈制造基金等3家大型文化企业合作,搭建起了“非遗+扶贫”产品销售的特色平台。显而易见,贫困地区并不一定是文化资源贫瘠、匮乏的地区,相反不少贫困地区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底蕴,较好保存了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将各地独具一格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扶贫的产业优势,才能使文化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文化扶贫要在“富脑袋”“健精神”上下功夫。有调研显示,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建设滞后,“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现象客观存在。扶贫先扶志,要激发贫困人群内生动力。为此,2017年5月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指出,不仅要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水平,更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正如李掖平教授所说,文化扶贫就是要通过宣讲、灌输、诠释先进的文化理念、坚定的理想信念、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等渠道,为贫困农户贫困人群扶志励志、提神提气。使贫困人群真正树立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思想意识,以不等、不靠、不拖、不颓、不服输、不服贫的拼搏勇气,打好脱贫攻坚战,真正巩固好已取得的脱贫成果,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

文化扶贫更应重视构建扎根基层的文化人才队伍体系。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力度,一大批公共图书室、文化室、综合文化站落户贫困山村。然而,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严重缺乏专门的文化扶贫人才队伍,有的干部身兼数职,难以保证文化扶贫效果落到实处。有些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甚至唱起“空城计”,成了摆设。因此,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农村文化队伍显得愈发急迫。为此,要积极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者专业培训项目,对扎根扶贫一线的优秀文化工作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等。同时,采取充实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队伍、盘活乡土文化人才资源等多种办法,解决贫困地区文化工作人员短缺问题。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文化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拿出驰而不息的精神,让群众享受到文化扶贫的好处,感受到文化扶贫的内涵,才能够形成上下互动的局面,从而发挥文化扶贫的独特作用。(曹铮

责任编辑:魏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